小小书房:分享才可以壮大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52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让喜欢书的人可以舒适停留,在其中的人都慢慢认识了,慢慢都在那里聚集,交换他们对书的想法;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让很久没有看书的人们,知道如何再亲近纸页,感受它们的话语与心情;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为每一本书找到它们的主人,愿意多花点时间听它们说话;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不是只有买与卖的关系,而是因为书,而建立起的感情与友谊。
  我知道这样的书店,我没遇见过。但是它在梦中,不停不停地召唤我。”
  2006年5月26日,刘虹风在博客上写下这样一个长久的梦想。从那天起,她在网络上写下开书店的筚路蓝缕。四万字左右的开店日记,里面有详细的开店“know how”和战胜所有不看好的劝告与一切的辛苦。她投入所有精力,为实现梦想做着繁琐而细致的准备。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在台北县永和小区的巷弄中,这家“因为对书的爱情”而存在的“小小书房”在众多关注开店日记的网友的期盼下开张了。
  小小书房以销售文、史、哲、艺文类书籍为主,涵括从台湾本土文学到国外当代大师经典。书店对书籍的选择不随市场的变动而改变,坚持着一贯的小小精神。因为喜爱俄罗斯文学而到俄罗斯求学,曾供职于出版界的店主刘虹风,重视读者与书中世界的共鸣,常常在小小的咖啡区里举办各种活动。她希望小小不只是单纯的书店,而是一个公开的平台,透过阅读拉近人际的距离,交换彼此对书籍、影像、专业知识等的看法,形成一个小小的知识社区。
  书店虽取名小小,但刘虹风的期望却很大,她希望通过分享,让这家空间不大的书店能够成为公共的知识财富。
  
  书香:小小书房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选书人,小小的选书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刘虹风:小小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小小的选书。因为小小经营的范围锁定在当代的文、史、哲、艺文类书籍,所以工作伙伴们在选书的时候会往这个方向挑选。当然每一个种类的选书都会有它自己的标准。它必须要进哪些作家,哪些重要的著作,这些在接触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很清楚。有一些作家在他所属领域里面是盖棺定论的,这些作家的作品我们一定会进。而一些新的作者,我们也愿意去尝试,挑选自己觉得有潜力的作家的作品。
  书香:对新的作者的挑选,是依据怎样的标准和偏好?
  刘虹风: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但在每个领域里面还是会有一些客观标准。以大陆作家为例,我们会选余华、贾平凹,这些都是大陆一线作家。也会选择一些在大陆还算不上一线的作家,比如阎连科等,我们愿意试试看。大概的一个标准是,在这个写作的领域里面,他的位置是受到肯定的,他极有可能或一直在固定地出书,我们觉得他是有潜力的。更新的作者,跟我们当代的美学观有关,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在一个领域里面,当你的美学观达到比较汇整的阶段时,你就会发现这个方向的口味其实是很相近的。
  书香:小小书房的店员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她们能提供丰富的阅读知识,可否介绍一下小小书房目前的组成情况和店员情况?
  刘虹风:小小的工作人员一共有三位,包括我在内的两位是正式的,还有一位是兼职的,目前我们打算再补一位。
  小小的工作伙伴各个专业出身的都有,她们阅读领域的广度以及内容是不是和小小原来的领域有契合,是我们会考量的。然后从这个基础开始,她们开始慢慢熟悉我们进书的倾向。小小的店员都很年轻,20岁出头,你要她们一下子积累很丰富的资料库是不可能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要求他们对进来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比如作者是谁,是什么出版社出版的,内容讲些什么,我们会要求她们花时间去接触、去阅读这些书。小小书房有很多读书活动和课程,这些活动和课程对我们店员都是免费开放的。
  总之,原先具备的条件是你至少要对书有兴趣,接下来的进程才是通过日常的事务熟悉这些书。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哪些书是在怎样的主题里,哪些作家是在怎样的领域里。
  书香:小小的人员很少,但是却举办了许多的活动和课程,为什么小小会这么坚持举办活动和课程?
  刘虹风:小小卖的都是一些相对冷门的书,这些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专精的领域,但其实一般的读者也有机会接触这些书,他们阅读这些书并不困难,所以我们想,不管是透过读书会或者是活动、课程,一定要有一个空间可以推广这些书。
  小小的活动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单次的活动,你会看到书友会、读诗会。在推广导览这些书的同时也是替小小做宣传。而且参加这些活动的人也是对这类书比较精专、感兴趣的读者。长期课程的部分,是在耕耘小小的会员。这个部分,我们有两个活动,一个是文学读书会,一个是写作课。对生活和阅读的敏感度是可以透过写作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可以培养或是说持续耕耘在华文创作里面有潜力的作者。
  书香:开书店前,你对小小书房有很多的设想,小小开业至今,是否沿着理想的路线在前进?
  刘虹风:我觉得基本上是。可是大家都知道理想意味着困难。这两个词是划等号的。我常笑着说,我们是逆着现实而走的书店。现在台湾经济不景气,全球皆然。对重度读者来说,经济的不景气不会影响他们对阅读的支出,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说则会。另一方面,小小几乎是不做畅销书的。在小小畅销的书都是别家不畅销的书,它的销售量很难达到几百本,也很难出现卖很快的状况。小小的书周转率比较低,是一种缓慢的成长状态。
  书香:说到书店的经营,不得不关心一下目前小小的经营状况,小小目前以什么为主要盈利点?
  刘虹风:我们是跟着整个书市而走的,经济不好,书市不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会好,尤其我们是逆着现实而走的书店,是更困难的。我知道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独立书店都是撑着在做的,大家的希望都是能够打平就好。
  就小小来说,我们模仿东海书院读书人公会的方式招募所谓的卡卡会员。我们希望招募200个会员,他们每个月交500块台币给书店,每季度交纳一次,但是这笔钱没有办法抵扣任何的书费。200个会员意味着每个月小小有10万台币的收入,可以用来支持所有营运的成本。对这些会员我们给的优惠是以进书的价格卖书给他们,这样的宣誓也意味着我们放弃盈利。目前这个活动只对小小的会员开放,我们希望也愿意把小小交给希望它继续经营下去的会员们,让他们认领,一起来分担小小的经营压力。
  书香:在开书店的时候,你考虑过对小书店来说,如果能够善用免费的网络资源,对宣传和盈利会有很大的帮忙,小小开店以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是否达到预想的效果?
  刘虹风:我自己从1998年开始接触网络 ,跟网络上的朋友一起写过网志,架过网站,沙猫猫这个称呼就是那个时候在网络上留下的昵称。在我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朋友,网络上也有另外一批朋友。
  我的书店在永和这样一个很偏、道路复杂的地方开业,你要怎么让其他人知道有这样一家新的书店诞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日记。当然开始准备开店的时候,我发现开店的很多know how,其实是很封闭很难取得,所以我也希望把整个记录留下,或许可以给有需要的人一些帮忙。
  1998年到2006年开店中间,有8年的时间我做过和网站有关的工作,在做网站的时候我认识到,在网络世界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博客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可以摆放我们所有公开的东西的地方,而且它非常好操作。我们公开上传的东西都是很好的资源,比如座谈的记录,每一场活动的初衷,课程大纲等等,到现在积累了600多篇文章。很多人在找某一本书的内容的时候,在google上面发现小小曾经做过关于这本书的活动,或曾经举办过相关的课程。也因为我们的资料库越来越丰富,小小成为在搜索的时候很容易就发现的名词。
  也就是说,小小的这个资料库只会越来越丰富,会被转载得越来越多。这一切还是跟内容有关。一开始,小小在开设博客的时候,就是以一个透明、开放、分享的精神在做。你知道就现在网络资源的发展,这样的态度是正确的,它为小小带来了正面的效应。但是如果你去想,我的课程、资料那么珍贵怎么可以分享出去,那就是另外一种思考模式了。我们不是这么想问题的,我们是抱着分享的心情把这些资料放在网络上。
  书香:对于未来的小小,你有怎样的期待?
  刘虹风:我最近有一个新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开一百年。在全球独立书店倒闭非常非常多的现实下,我们到底有怎么样的能力能够存活下去是我们要面对的。我希望小小能够更加开放,让更多人知道、参与一家书店的运作,希望即便在资产上它不是公共的,但在知识存在的意义上,它是一个公众可以参与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做、也可以努力的方向。
  如果今天是一个人在支撑一家书店,它的重量就很大,但如果是100个人,10,000个人支撑一家书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当然不能想象真有这么多人愿意投入到这么一家遥远的书店上,但我仍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书香:你不觉得这是一家属于你自己的书店吗?
  刘虹风:不会啊。这家书店从开业到现在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决定的。它有自己的风格,当初我设定了一些方向,这些方向也确实地被执行。在这个空间里面,无论任何性别、种族、宗教、政治倾向,都不能有所斗争。我们允许理性的讨论,没有人会因为讨论这些东西而在这个空间里受到损害,但不允许攻击和破坏。我当然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宗教倾向,但那是我个人的事情,那不是小小。小小是一个集合体,它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
  书香:您觉得现在的小小是一个集合体?
  刘虹风:它一直都是。一开始我设定它是朝一个公开的方向运作,它的很多做法都是可以公开讨论的,关于书店的很多实际事务也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我们有想要做的事情都会拿出来跟伙伴们一起讨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决定任何的事情。当然某种意义上,我一定是拥有最大权利的那个人,但印象中,我很少会去执行那个权利。因为小小一直往我当初设定的正确的方向在走,既然这样,我也没有什么好干涉的。
其他文献
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的一本散文集,书名《一个人的房间》。乃源自她的格言:“女人必须要有钱、还得要有一个人的房间,如果她想完成一篇小说的话。”如果任何一个假设的语句。都隐含一种歇后式的肯定;我想这句话里可能引申的微妙意涵是:如果这篇小说完成了,她就有钱也有一个人的房间了。这位大作家还有另一句名言:“没有什么事情曾经发生,除非它被书写。”这岂不是说:除非一个人写作,否则根本就没有什么一个人的房间
期刊
承接上回话题,我们看到科技发展带给出版界的巨大冲击,也看到业界的挣扎和努力,但出版社却困于怀旧,怯于往新的轴线移动。  问题症结之一:传统出版不晓得该如何重塑自己。  我们试着提出一种可能性──这“可能性”也许有用、也许无用,整理于后,供大家做个参考。  其实,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以“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为本,学习“U时代”的拓荒者,了解他们怎么看世界、看变化
期刊
身未动,心已远,灵性将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大地一派收成的气息,而动物进入休养状态。身体的休整离不开心理的安稳,更不能缺乏灵性的光亮。这一连串的联系,整合成一类图书——“身心灵”图书。  何为“身心灵”?这个名词对于绝大部分读者,甚至对于很多图书编辑来讲,都是十分陌生的。其实,“身心灵”也不是很难理解,“身”是指身体,“心”是指心理,“灵”则是指宇宙万物皆具的。图书策划
期刊
时序由秋入冬  迎面扑来的冷风  像我倦了勤的心  再也无法沸腾    日子是生命的缩影  随着日月星辰明灭  平淡的一生执意追寻的  无非是千古不变的诗情  一个无法忘情的知音    望眼欲穿  对我来说  诗是我的宇宙  我忠诚信仰的神  感伤时孤寂时  灯下伏案写一首诗  炽热的诗行里  定有我难舍的情缘    理所当然  在人生的舞台上  你是永恒的主角  压轴的戏码  由你来诠释  不老
期刊
“五十多年来,经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大型与超大型集成性古代文献资料、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古籍专业类工具书和大专教材、文史普及类读物和艺术文博类图册及线装书等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未来,我们将服务学术,引领学术,在有限的题材里不断创新,促进两岸出版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逐步打造驰誉海内外的‘上海古籍’品牌。”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社),前身是19
期刊
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式的“心灵解放运动”透过反越战的热潮而崛起。提摩喜,一位因试验品尝LSD而遭哈佛大学解雇的心理学教授,带领加州的越战抗议者比出心灵解放的手势,同样被哈佛大学开除的伙伴雷达斯则以心灵导师的身份领导美国“身心灵”运动,在学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现象学家参与了“身心灵”疗愈的理论工作,而使得“身心灵”运动获得在学术界的一角歇脚的机会,在七十年代慢慢酝酿出“新时代运动
期刊
许多次做“主题阅读”栏目,总发现许多优秀的台湾图书,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出版公司——三采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于是,也萌生对其做一次专访的想法。开始与三采文化林燕翎副总编辑联系,到后来得到范秭榆的热心帮忙,其中虽然颇受波折,但最后还是完成了对三采文化的访问,笔者在欣慰的同时,也倍感感动。  早前,三采文化的创始人,也是如今三采文化的总经理张辉明先生,曾担任台北市私立协和工商美工科、台北市立士林高商广告
期刊
最早我开始研读“身心灵”类图书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念想,只是源于内心的不快乐。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身心灵”潮流起来,大量优秀的本土作品和翻译作品面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阅读资源。2002年,我因为外在的不顺心,弄得身心俱疲。我不清楚是什么造成当时的我,我想看看内在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这么走进来了。我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研读大量“身心灵”类中英文作品。“身心灵”图书是“自我
期刊
《点亮自性之光》   This Light in Oneself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22.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
期刊
A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本书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国内两个版本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作者的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  1513年9月25日,巴尔沃亚以逃犯的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