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科研论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围绕《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为什么要开设、如何开设和开设的成果与思考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改实践与研究,指出了该课程的教改研究与实践为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具有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科研论文 本科生 写作教学
  近年来,我们中文系连续进行了一项新课程《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大三、大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较快进入学术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状态提供了很好的推动力,为学生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提供了保证,现已形成在第六学期固定开设《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框架设置与教学计划,取得了一系列《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可喜成果。
  一、开设《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指导思想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是学习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然而,“现在本科生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否多此一举”的设问早已有之。200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曾经引起了高教界的一场大讨论。一方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抄袭成风,而且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建议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另一方则认为,毕业论文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习的最好方式,不应该取消。2005年年底北京大学新出台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把本科生论文推向争议焦点,该校规定:本科生论文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者;已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者;被使用的他人观点构成该学术违纪作品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者;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者都将被开除学籍。
  2009年10月11日四川新闻网报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代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说,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尽管四川大学十三日即通过媒体否认了该校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之说,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在网上依然沸沸扬扬,折射出人们对现行大学本科教育的普遍关注。
  我们认为,因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太水”,就取消学生写论文,是因噎废食;因为学生就业压力大,论文拼凑蒙混过关现象严重,就悄悄降低评审论文标准,是不负责任;因为毕业论文好像沦为了“鸡肋”,就跟着轻视起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作用,是丧失原则。我们中文系进行了《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这一新课程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探索,争取在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上有所作为而非“不作为”,力求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毕业论文往往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毕业论文学习写作过程是空白的问题,达到学生毕业论文从选题、研究到写作能获得导师的全程有效指导,从而为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较为坚实基础的总目标。
  二、如何开设《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
  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充分重视新课程建设。近年来,我们多次在系务会、教研室主任会、全体教师大会上组织、安排《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这一新课程建设的大讨论,围绕新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每一名教师都全身心地参与到大讨论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达成广泛共识,从而最终形成“拧成一股绳”的合力,积极参与到新课程建设中。
  其次,认真研究,不断改进,致力完善新课程大纲。我们细致地研究了现阶段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状况,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研論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我们规定《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提高课,每个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必须参加课程学习。
  再次,结合专业,全员动手,切实编写新课程讲义。我们按专业将《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进行展开,各专业(方向)由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并提前结合专业实际,编定新课程讲义。新课程讲义主要由总论、通论、文选和附录构成。
  再次,找准目标,明确要求,努力把握新课程重点。在前期的课程面授阶段,我们要求授课者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努力把握课堂教学重点、要点,以期强化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向学生讲解自己选定的论文时,主要讲三项内容:一是论文本身。二是写作该论文的经验、方法和体会。三是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及参考书目,等等。其中,要以写作该论文的经验、方法和体会为重点,向学生传授学术科研的经验、方法和注意事项,手把手地教导学生搞科研。
  另外,因地制宜,学以致用,不断探索新课程教法。在《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活动、互相促进,让学生积极增强参与意识,在实践中成才。
  最后,客观安排,注意微调,全程把握新课程进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质和教学安排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作业主要是两项。一是阅读作业,学生在教师每次上课前,必须认真通读有关论文或通论,注明难点、疑点和问题;课后必须再次通读有关论文及其他参考资料,务求读懂读通。二是书面考核作业,学期末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审阅并根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本学期《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成绩评定。
  三、《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开设的成果与思考
  一是学生能初步学会写学术论文,找到了基本的作文感觉。毕业论文应该是大学本科生“学而思”的自然成果,《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正是让学生达致成果的桥梁与阶梯。通过《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集中性学术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有了一次极富意义的实践,基本都能形成一定的科研敏感性。   二是學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术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学术规范。在《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展开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训练,包括学术道德规范、论文撰写规范等。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我们中文系特别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认真而严肃地制定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与要求》。事实证明,这些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与要求的提出是及时也是必要的,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和要求进行论文写作,格式方面的模糊与障碍一扫而光,无形中加速了论文进度。
  三是学生经受了相对严格的学术训练,学术态度上了新台阶。过去学生往往对学术论文的重要性,尤其是难度估计不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也是花样百出,但主要是态度问题导致。经过富于成效的《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学习,学生写作毕业论文不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而是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有“法”可依,有“法”能依,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显得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四是明显减少了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现象,有效提高了论文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在较好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基础上,从第七学期开始即正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实习前基本拿出初稿,之后在实习期间再结合实践、思考加以丰富和完善。由此,在教师的充分“监督”下,学生论文投入时间相对充裕,到最后一学期四、五月份论文答辩时,发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论文抄袭、剽窃现象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肖东发,李武.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温儒敏.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王首程,编著.论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任鹰.文科论文写作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马景仑,主编.科研论文写作[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陈燕,陈冠华.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赵秀珍,主编.科技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吴春煌,主编.科技论文写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正是在不断吸收、借鉴、消化其他学科的适宜于本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逐步构建和完善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
回顾了在研究土与基础相互作用时所提出的一些假设,并通过分析几种弹性地基模型,认为弹性连续介质能较好的反映土体的性态;然后重点讨论了基于弹性连续介质上变截面梁计算的链杆
摘要:本文基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了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就该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整合等要素进行了“二结合二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  关键词:环境监测高职教育二结合二融合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000-00    环
摘 要:新的教学环境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升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教育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争取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环境 素质教育 语文 农村初中 分层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74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离不开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独特的功能对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体育课所引发的课堂伤害事故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分析学生在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