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毋渡河,毋渡河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ng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永厚先生相识,是在30多年前。他从合肥来到北京,客居于紫竹桥附近的中国画院,一位朋友约我一道去拜访他。
  


  未见之时,只能凭对他兄长永玉先生的印象想象,不料一见之下,大為意外。若论模样,兄弟二人颇为相像,一旦交谈又似迥然有异。永玉先生稳健深沉,虽然健谈,但对初次相识的人,总保有一份矜持,令人敬重之余也有几分敬畏。永厚不同,他热情洋溢,毫无遮拦。我们去时,他正在作画,迎我们进去,便道:“等一下,我画完这几笔。”
  桌上铺着纸,已经画了大半,尚看不清总体模样。这时,他对着镜子张嘴龇牙,做威猛状。端详片刻,回到桌前,勾勒几笔,正是鼻口须胡部分。抛下笔,又忙着倒水。待到坐定,才说,这画的是李逵。先前画过,被朋友要去,这才又画一张。
  待到我隔几日再去,那张李逵已经画好,贴在墙上:足蹬芒鞋,挺胸凸肚,一臂抚胸,一臂提斧,下垂无力,脚下是一只跌碎的酒碗,当是被宋江下毒后愤怒、痛苦的情状。上方题道:“世上几多开山戏,每到收场总伤怀。”
  这幅画最初作于“文革”中。永厚当过兵,对老帅们深怀敬意。偷偷作画,也是为了“抒愤懑”,只能供朋友们偷偷观赏,终被一位朋友攫去。
  这幅画被他一位也是姓陈的朋友(若没有记差,是叫陈梦麟)看到后,填词一阕,调寄“念奴娇”。词曰:“杀星下凡、旋风起,难分须黄鬓绿。刚肠一条斧一对,真正中华民族。不顾身躯,不求功绩,赤膊迎飞镞。太平时节,竟遭楚州鸩毒。人赞将军,生平曾杀虫捉鬼,地天难服。我更重之,山寨上、怒砍杏黄大纛。宋氏大哥,赵家皇帝,任谁弄鬼蜮。铁牛在此,咬牙磨斧深谷。”永厚用画笔将这情感记了下来,引起了读画人心头的共鸣。
  他这一类的作品还有很多。
  另一幅《大王过长安》,画的是一只卧虎,匍匐于地,然雄风犹在。跋语注明是丁巳清明旧作,正是为祭奠周总理、呼唤邓小平复出而作的。图之所喻,不言自明。图上题诗:“大王过长安,经年雷不散。似闻吼声远,恶云惊复见。忆昔菜花繁,碧血荐白幡。天公应抖擞,不许隐南山。”画这样的画,在那个年代需要有多大的胆量,冒多大的风险!那画,表达的是画家个人心灵的呼唤,但现在能够在公开场合看到的此画,已是黄先生30年后复制的了。从不能公开到可以公开,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个人人格与感情抒发的一大解放。难怪他要感慨地写道:“唉,好长的人格跋涉之路!”
  “文革”过去之后,一位北欧的美术家来华,看到了永厚先生的这些画作,很感兴趣。他回去后写了一篇评介,给永厚先生这类画作加了一个名称:“大字报画”。永厚先生很喜欢,因为一个画家,能在那个时代,以画笔记录下时代的真相,正是一种另类的“大字报”啊!艺术家的精气神,艺术家对时代的责任,毕现无余。我对永厚先生的尊敬,我同永厚先生长久的合作,其情感的根源也在于此。
  永厚先生喜欢读书。这似乎是天性。他读书很杂,有时是听别人说到,有时是从报刊上看到,文、史、哲、经都愿涉猎。好处是博杂,弱点是不系统。但有一点却是系统读书人所不及的,那就是他边读边想,不是想什么“体系”,而是想书中所论与他平日所思的联系。若有所得,便会勾起他的画思、画意,让他产生创作冲动。这种时候,他每每会打来电话,劈头就是:“你听啊。”接着便把他想到的题跋念给我听。他念得很快,不讲前因后果,也不管我是否听懂,一通念完,便问:“怎么样?”怎么样?我听都未听明白,只好请他慢点再念一遍,结果还是没听明白。他说他画了一张,我说:“哪天去您家看。”于是,挂断。等到我去他家,才明白他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譬如,那张《风赋》,是读了宋玉的《风赋》后画的。画面是宋玉当风,衫袖袍带,临风飘拂。宋玉是美男子,那图色彩亮丽。跋语是他习惯的长跋:“楚襄王三逼宋玉,使成‘共风’之说。‘发明耳目’,颂大王之雄风;‘死生不卒’,申万民之冤苦。扬子曰:‘尸位素餐,壮夫难为。’后世之舐痔骂街,遂立门户。嗟乎,《风赋》歌德,或为绝响……是知宋人曹商,贾府焦大,千古同宗也。”
  他在说什么?他想说什么?他读了《风赋》,很欣赏宋玉的文采,那是肯定的。欣赏什么?欣赏宋玉在楚襄王威逼之下,还能实话实说,虽然用了很华丽的辞藻,但毕竟没有跟风吹捧。
  《风赋》说的是: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陪侍。一阵风吹来,襄王大悦,突发感慨,以为这风该是他与庶人共享的吧!于是要宋玉以此为题,做一篇文章。但宋玉没有顺着他的思路去做拍马文章。相反,他把“风”分作了雄风和雌风两种:雄风是专属于大王的,能使他“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至于雌风则是庶人之风,只能使人“中心惨怛,生病造热……死生不卒”。用这种雌雄二风之说,委婉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对立与命运不公。
  永厚先生作画,大概是有感于后世难有宋玉之才,要么如焦大撒泼骂街,要么如曹商拍马舐痔,各立门户,斯文遂绝。
  永厚先生当年在上海,没有钱去大展馆办画展,于是到虹口公园一处小展厅办了个人画展。小展厅地处僻远,不料来了不少画界“大腕儿”。有人见他的画题跋满纸,不禁起疑:“这是中国画吗?”恰被朱屺瞻先生听到,便回道:“是国画,这种画很难画,要读许多书。”永厚先生的画别具一格,得益于他认真读书。
  他读书很杂,但不论读什么,都非常认真,并在书边密密麻麻写下许多心得或评语。这些写下的心得、评语,有的便化而为图。譬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并不难找,《古文观止》里就有。读过的人很多,但好像只有他将之画成了图,而且自出手眼。
  这幅图的跋语:“或难王介甫,特鸡鸣狗盗之雄。曰:亦土产也!田文仁者,不忍绝其种。”鸡鸣狗盗的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是说孟尝君要逃离秦国,到了函谷关,还未到开关之时,但后有追兵,情况紧急。门客中有能学鸡鸣者,一叫,群鸡皆鸣,于是开关得脱。此后多有赞孟尝君广招门客,不去鸡鸣狗盗之徒,所以大难得脱。但王安石不以为然,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真正的“士”,羞与为伍,反倒不来了。永厚的跋,是借王安石的画,从反面调侃了一下孟尝君。他的意思是:这些鸡鸣狗盗之徒也是“土产”。孟尝君不过不忍他们绝种罢了。鸡鸣狗盗之徒,何世无之,何处无之?孟尝君或许是不忍这些混饭吃的家伙活不下去。仁者,何世无之?鸡鸣狗盗之徒也就可以一直混下去了。
  这种从读书中来的话题很多,读书不绝,画题不断。要紧的是世事洞明,画题才有新意。否则,死读、呆读,何益之有!
  永厚先生是重情义的人。他的有些画作,就是从情义中来。这幅《捉蒲团》便包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陈梦麟,是永厚的一位好朋友。大概是1981年吧,陈梦麟想从外地调回合肥,问永厚先生能否施以援手。那时,永厚先生还是一位大学教师。他为人耿介,不会走门子。自己没有什么路子,也没有什么得力的朋友,尽管到处托人,终无结果。他觉得愧对友人,无法交差,只好画了一张画,送给友人,表达抱歉的无奈心境。画题就是“捉蒲团”。蒲团,又称“跪草”,是跪拜的用具。画上题道:“无地置跪草,放胆笑贞观。”
  贞观,是顾贞观,为了救好友吴兆骞,向来不求权贵的顾贞观,还是走了门子,求助于纳兰性德。永厚先生画题的意思是:我连磕头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可以放胆嘲笑顾贞观向权贵低首了。这是一种可叹的无奈。
  接到这幅画,能诗的陈梦麟寄诗一首回赠:“痛哉梁汾屈膝处,生亦难,死亦难,菜根涩,布衣寒,平生意气犹轩轩。傲骨何曾向人屈,宁不痛哉,而今为我捉蒲团。有人金龟宝马可换酒,有人狂歌直上天子船。我公赤条条地一身之外无长物,更况是皮黑筋老不忍看。拼此躯,因我折,痛甚至哉、登楼狂哭枉捶栏。我读永厚画,气尚温,肠已断,乌头马角总是幻。铜山铁劵不及故人一片丹。山阳惨笛岂忍闻,飞霜不击雪漫漫。休休,公毋渡河、毋渡河,君勿捉蒲团,令我摧心肝。丈夫膝下有黄金,文章得失岂由天!三更拍枕频惊起,似闻鬼哭心倒悬。宁古塔前倒身拜,雨霰如泪迸江南。”
  当年读到这幅画、这首诗,我忍不住双眼泪流。这是两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无奈的倾诉,情至深,意至切。我相信这幅看似私人之间互赠的诗画,将会有永久的价值。
  永厚去世了。他的画品、他的人品,都将为后人称道。
  (山 高摘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13日)
其他文献
除了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对我而言,做菜这件事最大的魅力就是有意思。  各种食材,千变万化,千搭万配,变幻无穷。然而这变化也只是它的壳,它的核可是“铁打的江山”,那就是它的物性。爷爷說,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它的颜色、气息、质地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说话呢,说的还只能是再实不过的实话。只有先懂得物性,你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许多东西的物性本来就是一个自洽的世界
期刊
     
期刊
孟子有理想,但有时他会遇见比他更有理想的理想主义者。  比如那日,酒席散了,他的弟子彭更借酒撒疯提意见:像您老人家这样,驾着几十辆车,数百个弟子跟着,从这一国吃到那一国,这,这也太过分了吧?  孟子的表情我们看不见,但我愿意相信他的脸上平静如水。他答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只要有真理,吃人家一顿饭又有何妨!当年尧把天下都送给了舜,舜也
期刊
一位智者在雪地里行走时,看见一个老妇人在悲悲切切地哭泣。  “您哭什么?”智者同情地问。  “我想起了我的一生,想起了我曾经拥有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还有昔日与我真诚相爱的人。上天真是残酷,给予我回忆的本能,就知道有一天我会想起生命中的春天,然后忧伤地哭泣。”老妇人边哭边回答。  智者听完,站在雪地里凝視着远方,若有所思。突然,那个老妇人停止了哭泣,问:“您看什么呢?”  “我在看玫瑰园,那里原来
期刊
几乎所有的感情都能引发爱情,导致热恋——几乎所有的感情:憎恨,怜悯,冷漠,崇敬,友爱,畏惧,甚至蔑视。  是啊,几乎所有的感情——唯有一种是例外:感激。  感激,这是一种债务——每一个诚实的人都會还清自己的债务——然而爱情,它不是金钱。
期刊
這个立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上都有一个著名人物的头像。将这个立方体在一个棋盘上滚动,游戏规则如下。  游戏一:首先将爱因斯坦头像正面朝上放在棋盘左下角的方格里。然后,让这个立方体从一个格翻滚到另外一个格,直到遍历棋盘的每个方格。最终,使这个立方体停留在棋盘右下角,并且爱因斯坦头像依然是正面朝上的。这听上去可能很简单,但爱因斯坦头像除了在起点和终点正面朝上外,在整个“旅程”中绝对不能正面朝上。  游戏
期刊
有一個人说:“我永远幸福。”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应该先问:‘你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我便这样问了。他答:“就是能简单地呼吸,在呼吸停止之前,没有什么不幸的。”我又问:“那呼吸停止之后呢?”他说:“那就不幸了。不过,那时我也感觉不到了。”
期刊
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在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到巴伐利亚集中营的路上,如果有人看见我们透过囚车铁窗远眺扎耳茨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时的一张张面孔,他们绝不会相信这是丧失了自由的人的面孔,尽管这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渴望借由许久未见的大自然的美而转移目前的痛苦。  在集中营中,一个人也能转移旁边干活
期刊
京城,某饭店,流水席。  来了个人,一屁股坐下來,拿起筷子,俯下身子,眼睛觑缩着,贴近瞅着菜。他的样子够骇人,他瞅着菜,所有人瞅着他。  其中有认识他的,笑着喊他。他起来,环顾大家,意识到自己的窘迫,说:“哦,对不起,我呢,近视眼,今天一天没戴眼镜。”说完,便在兜里摸,摸了半天,摸出一副眼镜来戴上。一下子,清丽出尘,样子清爽了许多。  他解释说:“今天,办了一天的事,见了各色人等,因为我不想瞅清楚
期刊
一位将军来到镜前整理衣冠,镜子因此骄傲无比,仿佛自己也成了将军。  可是将军离开后,它還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我们每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都应该是本真面目,至于何时与何人有过交往,并不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