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个典型的中国女孩。
她在我眼里特别具有代表性。这孩子吃遍北京的餐厅,仍然骨瘦如柴,任何时候都能当T模特,就是个子还差一点点。她对物质有不少欲望,但是光靠自己的收入是不能满足的,有一次我买了一根Alexander McQueen的手杖,借给她出席活动当道具,还我的时候恋恋不舍地说,你看多适合我啊,您就送我算了。她可能偷偷刷家长的信用卡,但是她不会买张头等舱机票去傍大款。她的朋友群乱七八糟,什么人都有,都跟她说话差不多,英文有点中国腔调,中文里夹杂着无数英文单词,这还是语言,如果让她写文章,一半的格子里都是什么的,作为她的父母辈的人,我什么都不明白。
她喜欢时尚,去时装周她总是被摄影师拦住拍照,但是她手里不一定有任何一场秀的入场券。然而她就是喜欢,在街上她表演十足,但是真的到摄影棚里,她又紧张的要死。她文字不好,但是又偏要跟文艺女青年当闺蜜;她每周都要去SPA,但是就是不能坚持锻炼出几块Bicep来。她懂礼貌,特别是看到家长辈的人,就是喝了酒以后烟灰情不自禁地要弹到地上。也许她对自己没要求,还没找到追求的上线,但是她有底线。
这个女孩是典型的当代中国矛盾体人格,她为自己活着,还没长出足够的心眼去掩饰或伪装。
高睿就是这么个女孩。她就是我们的服装编辑。2014年《大视野iLOOK》的封面女郎,BNC的缪斯。
高睿是刘索拉推荐到《大视野iLOOK》来做编辑的,我知道别的编辑部都是各种二代,我的亲友更多是索拉这样的文化人,推荐来的都是些有激情而无处释放的小孩。
第一眼见高睿觉得就是一个普通姑娘,脸上没有妆容,牛仔裤、T恤、马尾辫。典型但是没什么特殊的。话不多、很得体、有礼貌。刮目相看是第一次和她一起去看秀,应该是那年在北京的阿玛尼大秀。马尾辫变成盘在头上的辫子,一件阿玛尼白衬衫和浅灰的灯笼裤,人蹿高了一节,脚下居然蹬了一双尖跟11英寸的高跟鞋。我差点没认出来,因为化了妆,突然好像是刚从T台上下来的某位模特。
高睿刚来的日子应该是比较痛苦的,正好赶上我们时装组动荡的时候,法国总监把她当翻译用,同事多少把她当吐槽我和法国总监的那个槽,我哪,把她当朋友交给我的任务,要严加管教,隔三差五训一顿,怕她学不到东西,越来越肤浅。高睿都认了,用两只无辜的大眼睛听我骂她没文化,把我推荐的书都买回家,后来告诉我,这些书都太有用了,一看就能睡。
逐渐地,我也不督促她了,因为她每天借衣服、拍片子,忙得团团转。偶尔有耳闻她交稿总是迟到,有时候看见她的文字,还是有点惊悚的感觉——一身冷汗。后来,发现《美丽俏佳人》把她选为瘦人精之编辑篇,也有客户跟我说高睿造型过硬,衣着得体有礼貌。
高睿很少说自己的家事,我怀疑是因为她也无法把故事说清楚。她的爷爷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家副主席——高岗。高睿从来没有见过她的爷爷,在她出生之前,她爷爷已经过世了。但她想撒娇,还是随时可以找奶奶的。有时候,她和同一代人说起她爷爷,似乎这个年龄的人对当年都没什么认知了。
原来,我不喜欢什么It Girl、达人的概念,我这年龄的人都不能容忍“出名”本身是一个行业,我们不习惯把出名本身当作一个行业或本事。但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先出名后找行业是完全可能的,甚至说也许更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二月做了很多时尚博主,我真的挺吃惊的,这些孩子对时尚了解的很多,做事非常认真。他们以此为生,做造型、当模特,提品牌发微博,都活得很好。从这点来讲,真是好事,后来我知道,还有同样的年轻人把激情投入高科技、娱乐、视频制作、摄影、自行车、手工、茶道、各种行当。我突然觉得这种由个人兴趣为主导的职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当我理解这一切的瞬间也是我做出让高睿做达人的时候。
《大视野iLOOK》和薄荷糯米葱并不需要代言,但是高睿的造型能够帮助我们表达我们的品位和价值观。就拿这个封面来说,上衣是香奈儿的,裙子是中国设计师刘清扬,鞋是中国设计师CJ Zhang的,而那串项链是H&M的。对的,这就是时尚达人,他们自如地用奢侈品、中国设计师和Fleet Street的产品去表达自己的个性。
那么至于高睿手中的Vodka,那不是广告,是我们真金白银买来的,是用来压压惊,你以为当大人都那么容易嘛!
我五岁那年开始学钢琴,一直到八岁。我没有去上过什么钢琴课,教我钢琴的是当时国家交响乐团的叔叔。他是家里的好朋友。我对这个叔叔的记忆很深,他嗓门超级大,教课的时候还特别凶,所以小时候也不算留下了什么好印象。只是我也有十多年没见过他了,现在还是挺感谢他的,然而很不好意思的是我所有的钢琴技能已经几乎忘光了
这是我五岁生日时在家里院子拍的,还是穿着那条“公主裙”,也说明我对它是真爱。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现在位于王府井的老宅子已经被拆掉了,但是想想那会儿还真是很开心。老房子分正房、西房、东房,所以尽管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的表哥、堂妹那会都住一起。那种大家庭的感觉,现在是找不到了
记不太清楚这是几岁的时候了,看样子应该是三四年级,还穿着景山学校的校服。这是爸爸从澳洲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我的第一双旱冰鞋。那会儿大部分人滑的是双排轮,可我在学怎么滑单排旱冰鞋了。这可花了我一阵工夫,但是学会了之后,我恨不得去个洗手间都要穿着它滑过去
她在我眼里特别具有代表性。这孩子吃遍北京的餐厅,仍然骨瘦如柴,任何时候都能当T模特,就是个子还差一点点。她对物质有不少欲望,但是光靠自己的收入是不能满足的,有一次我买了一根Alexander McQueen的手杖,借给她出席活动当道具,还我的时候恋恋不舍地说,你看多适合我啊,您就送我算了。她可能偷偷刷家长的信用卡,但是她不会买张头等舱机票去傍大款。她的朋友群乱七八糟,什么人都有,都跟她说话差不多,英文有点中国腔调,中文里夹杂着无数英文单词,这还是语言,如果让她写文章,一半的格子里都是什么的,作为她的父母辈的人,我什么都不明白。
她喜欢时尚,去时装周她总是被摄影师拦住拍照,但是她手里不一定有任何一场秀的入场券。然而她就是喜欢,在街上她表演十足,但是真的到摄影棚里,她又紧张的要死。她文字不好,但是又偏要跟文艺女青年当闺蜜;她每周都要去SPA,但是就是不能坚持锻炼出几块Bicep来。她懂礼貌,特别是看到家长辈的人,就是喝了酒以后烟灰情不自禁地要弹到地上。也许她对自己没要求,还没找到追求的上线,但是她有底线。
这个女孩是典型的当代中国矛盾体人格,她为自己活着,还没长出足够的心眼去掩饰或伪装。
高睿就是这么个女孩。她就是我们的服装编辑。2014年《大视野iLOOK》的封面女郎,BNC的缪斯。
高睿是刘索拉推荐到《大视野iLOOK》来做编辑的,我知道别的编辑部都是各种二代,我的亲友更多是索拉这样的文化人,推荐来的都是些有激情而无处释放的小孩。
第一眼见高睿觉得就是一个普通姑娘,脸上没有妆容,牛仔裤、T恤、马尾辫。典型但是没什么特殊的。话不多、很得体、有礼貌。刮目相看是第一次和她一起去看秀,应该是那年在北京的阿玛尼大秀。马尾辫变成盘在头上的辫子,一件阿玛尼白衬衫和浅灰的灯笼裤,人蹿高了一节,脚下居然蹬了一双尖跟11英寸的高跟鞋。我差点没认出来,因为化了妆,突然好像是刚从T台上下来的某位模特。
高睿刚来的日子应该是比较痛苦的,正好赶上我们时装组动荡的时候,法国总监把她当翻译用,同事多少把她当吐槽我和法国总监的那个槽,我哪,把她当朋友交给我的任务,要严加管教,隔三差五训一顿,怕她学不到东西,越来越肤浅。高睿都认了,用两只无辜的大眼睛听我骂她没文化,把我推荐的书都买回家,后来告诉我,这些书都太有用了,一看就能睡。
逐渐地,我也不督促她了,因为她每天借衣服、拍片子,忙得团团转。偶尔有耳闻她交稿总是迟到,有时候看见她的文字,还是有点惊悚的感觉——一身冷汗。后来,发现《美丽俏佳人》把她选为瘦人精之编辑篇,也有客户跟我说高睿造型过硬,衣着得体有礼貌。
高睿很少说自己的家事,我怀疑是因为她也无法把故事说清楚。她的爷爷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家副主席——高岗。高睿从来没有见过她的爷爷,在她出生之前,她爷爷已经过世了。但她想撒娇,还是随时可以找奶奶的。有时候,她和同一代人说起她爷爷,似乎这个年龄的人对当年都没什么认知了。
原来,我不喜欢什么It Girl、达人的概念,我这年龄的人都不能容忍“出名”本身是一个行业,我们不习惯把出名本身当作一个行业或本事。但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先出名后找行业是完全可能的,甚至说也许更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二月做了很多时尚博主,我真的挺吃惊的,这些孩子对时尚了解的很多,做事非常认真。他们以此为生,做造型、当模特,提品牌发微博,都活得很好。从这点来讲,真是好事,后来我知道,还有同样的年轻人把激情投入高科技、娱乐、视频制作、摄影、自行车、手工、茶道、各种行当。我突然觉得这种由个人兴趣为主导的职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当我理解这一切的瞬间也是我做出让高睿做达人的时候。
《大视野iLOOK》和薄荷糯米葱并不需要代言,但是高睿的造型能够帮助我们表达我们的品位和价值观。就拿这个封面来说,上衣是香奈儿的,裙子是中国设计师刘清扬,鞋是中国设计师CJ Zhang的,而那串项链是H&M的。对的,这就是时尚达人,他们自如地用奢侈品、中国设计师和Fleet Street的产品去表达自己的个性。
那么至于高睿手中的Vodka,那不是广告,是我们真金白银买来的,是用来压压惊,你以为当大人都那么容易嘛!
我五岁那年开始学钢琴,一直到八岁。我没有去上过什么钢琴课,教我钢琴的是当时国家交响乐团的叔叔。他是家里的好朋友。我对这个叔叔的记忆很深,他嗓门超级大,教课的时候还特别凶,所以小时候也不算留下了什么好印象。只是我也有十多年没见过他了,现在还是挺感谢他的,然而很不好意思的是我所有的钢琴技能已经几乎忘光了
这是我五岁生日时在家里院子拍的,还是穿着那条“公主裙”,也说明我对它是真爱。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现在位于王府井的老宅子已经被拆掉了,但是想想那会儿还真是很开心。老房子分正房、西房、东房,所以尽管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的表哥、堂妹那会都住一起。那种大家庭的感觉,现在是找不到了
记不太清楚这是几岁的时候了,看样子应该是三四年级,还穿着景山学校的校服。这是爸爸从澳洲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我的第一双旱冰鞋。那会儿大部分人滑的是双排轮,可我在学怎么滑单排旱冰鞋了。这可花了我一阵工夫,但是学会了之后,我恨不得去个洗手间都要穿着它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