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漫游未来的“小灵通”吗?叶永烈先生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塑造的小记者,是我童年时代最羡慕的人物。然而在目前的现实压力下,读科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我就把高物价、交通拥堵、气候变迁暂且抛开,用晚饭后的休闲时光,翻开《流浪地球》,隐藏在心中那个好奇的小孩又开始探头探脑了。
《流浪地球》是2011年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的精选集,跟随那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同样耐读的中篇科幻小说,可以领略一幅又一幅超现实主义的胜景。
自从1918年,玛丽·雪莱(Mary Shelly)成功创作了《弗莱克因斯坦》(Frankenstein),科幻文学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同时期的《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如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传世之作。科幻文学经过黄金时代的蓬勃、新浪潮时期的求索、80年代初期的辉煌,在中国,新生代的身影开始在科幻文学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本书开篇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相信关注科幻的读者都不会陌生。这篇文章出自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之一刘慈欣之手,最早得见于2000年的《科幻世界》杂志。历经十年,虽然中国的科学事业日新月异,但文章读起来仍有种惊心动魄之美。
想一想吧,太阳面临爆炸的危机,人类为了自救,安装 “地球发动机”,强制地球停止自转,加速逃逸到太阳系之外,以免受到太阳爆炸的侵害。多么宏伟的构想!这样的生存现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婚恋观突变,远远不同于我们这些活在21世纪的“老人家”。
刘慈欣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宇宙长卷,有亲情,有爱情,有对故土的眷恋,有对未知的担忧。难怪《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这样评价他:“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
与刘慈欣一同被称为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的韩松、王晋康和何夕,也都有经典作品收录在这本精选集中。
韩松的《宇宙墓碑》,用水波不兴的笔法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我”痴迷于火星上林立的墓碑,那些墓碑属于首批登陆火星的拓荒者,他们都有着独特的、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或者说,墓碑本身就是一个参不透的谜。为什么要用这么古老的方式纪念呢?谁又会来祭拜这些先驱者?读韩松的文章,很难置身事外。你难以自控地跟随主人公做宇宙飞行,那一片宇宙碑林,也在你眼前拉开“全息图像”,苍凉,充满魅力。
机器人与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生物智能?答案潜藏在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中。教授家的机器人儿子小元元,突然意识到应该“繁衍机器人种族”,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一旦人工智能拥有了生存渴望,并能够自我繁衍,人类社会是不是岌岌可危?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故事到结尾戛然而止,序幕却刚刚拉开。
《盘古》是何夕的作品。何夕取“今夕何夕”之意,这个名字,“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困惑”。“盘古”是个婴儿,却是120亿年后的婴儿形态。120亿年!恐怕想衡量也找不到参照物。何夕借助故事中的主人公,创造了漫漫无垠时空中的神话。
如果你是一个科幻迷,这本书在给予故事之外,还能让你看看科幻作家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会长,董仁威为刘慈欣、韩松、王晋康分别撰写了评传,让读者一睹知名科幻作家的心路历程。董仁威从理论高度,评鉴了几位大家的不同风范,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是有益的观照。
收入到此书的文章,大多是科幻悲观主义的调调。当然了,现在科幻似乎发展到了悲观主义风格占主流地位的时代。合上书本,我们得重新面对高物价、交通拥堵和气候变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不愉快是科技的副产品。科幻小说在当下是一种声音,一种力量,让人们思索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代价。《流浪地球》中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以此祝福全人类。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流浪地球》是2011年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的精选集,跟随那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同样耐读的中篇科幻小说,可以领略一幅又一幅超现实主义的胜景。
自从1918年,玛丽·雪莱(Mary Shelly)成功创作了《弗莱克因斯坦》(Frankenstein),科幻文学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同时期的《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如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传世之作。科幻文学经过黄金时代的蓬勃、新浪潮时期的求索、80年代初期的辉煌,在中国,新生代的身影开始在科幻文学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本书开篇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相信关注科幻的读者都不会陌生。这篇文章出自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之一刘慈欣之手,最早得见于2000年的《科幻世界》杂志。历经十年,虽然中国的科学事业日新月异,但文章读起来仍有种惊心动魄之美。
想一想吧,太阳面临爆炸的危机,人类为了自救,安装 “地球发动机”,强制地球停止自转,加速逃逸到太阳系之外,以免受到太阳爆炸的侵害。多么宏伟的构想!这样的生存现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婚恋观突变,远远不同于我们这些活在21世纪的“老人家”。
刘慈欣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宇宙长卷,有亲情,有爱情,有对故土的眷恋,有对未知的担忧。难怪《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这样评价他:“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
与刘慈欣一同被称为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的韩松、王晋康和何夕,也都有经典作品收录在这本精选集中。
韩松的《宇宙墓碑》,用水波不兴的笔法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我”痴迷于火星上林立的墓碑,那些墓碑属于首批登陆火星的拓荒者,他们都有着独特的、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或者说,墓碑本身就是一个参不透的谜。为什么要用这么古老的方式纪念呢?谁又会来祭拜这些先驱者?读韩松的文章,很难置身事外。你难以自控地跟随主人公做宇宙飞行,那一片宇宙碑林,也在你眼前拉开“全息图像”,苍凉,充满魅力。
机器人与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生物智能?答案潜藏在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中。教授家的机器人儿子小元元,突然意识到应该“繁衍机器人种族”,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一旦人工智能拥有了生存渴望,并能够自我繁衍,人类社会是不是岌岌可危?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故事到结尾戛然而止,序幕却刚刚拉开。
《盘古》是何夕的作品。何夕取“今夕何夕”之意,这个名字,“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困惑”。“盘古”是个婴儿,却是120亿年后的婴儿形态。120亿年!恐怕想衡量也找不到参照物。何夕借助故事中的主人公,创造了漫漫无垠时空中的神话。
如果你是一个科幻迷,这本书在给予故事之外,还能让你看看科幻作家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会长,董仁威为刘慈欣、韩松、王晋康分别撰写了评传,让读者一睹知名科幻作家的心路历程。董仁威从理论高度,评鉴了几位大家的不同风范,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是有益的观照。
收入到此书的文章,大多是科幻悲观主义的调调。当然了,现在科幻似乎发展到了悲观主义风格占主流地位的时代。合上书本,我们得重新面对高物价、交通拥堵和气候变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不愉快是科技的副产品。科幻小说在当下是一种声音,一种力量,让人们思索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代价。《流浪地球》中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以此祝福全人类。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