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表达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onsc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如一场噩梦,但它又如此真切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教师的生命被定格在张开双臂,用自己宽阔的胸怀为学生撑起了了一片生命的天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教师的赞歌,诠释了师德的含义。这就是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无声的大爱。
  师爱,不只是灾难来临才能表现出来。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们每天也向学生倾注点点滴滴的爱。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日本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有52.8% 的学生希望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只占31.1%。由此可见,在教师素质中,师爱占了多大的比重,有时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因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给人以温暖的动力。爱犹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厉进取。正因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需求。
  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样,学生的表现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希望与老师合作。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手上。因此,不想美好而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教师就要时刻抢先一步主动处理师生关系的种种问题,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师爱,不仅仅要求教师有爱学生的感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这种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体现。那么,如何更好地体现这种师爱并让学生感受到呢?
  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学生。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事实表明,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驗等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教育学生,要在思想、态度上尊重他们,把他们看成是大人,可是表达一定要透彻,要把他们看成是孩子。明明白白说出来,要让学生彻底明白你的目的,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从感情上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迫于压力屈从于你的教育。
  其次,能够换位思考。由于受各种传媒信息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想开放、重视表现,对外界事物反映迅速而敏锐,追求新异和时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学生已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比许多成年人更具有时代信息。再用上代人的观点和行为来约束学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老师还应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重视学生是内心感受,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看成是人格独立平等的主体。
  第三,是了解和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要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保持情感交流,心灵的对话。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请您更要看所作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潜质能力等方面都是多样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尤其对特殊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和呵护,放下教师的架子,用全部的爱真心地耐心地走进学生,忧伤着学生的忧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成为他们朋友和亲人,也就成了学生喜爱的教师。在感情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一些偏差行为,教师应耐心、宽容,例如,有些同学提出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否可以考虑不让家长签名,而争取下一次?有些同学偶尔忘了交作业,是否可以不批评?……因此教师不了解关心学生个性特点,就无法“因材施教”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
  第四,是严格要求。上面讲到的宽容,并不是指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忍耐,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宽容应是以加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原则,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这一目的。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师爱就应是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机地结合。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是缺点与错误,要让学生在批评时仍能感受到教师的真挚之情。这种师爱的情感如果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苦心,则会认为教师与自己过不去,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使师生关系恶化。
  再就是要为人师表,公正民主。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健康心态,乐观积极、宽容、自信、有耐心、有伸缩性、有成就感,只要教师树立美好形象,具备良好的品行,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爱。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的人”学生的敏感,多思,脆弱戒备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料,他们大多认为教师有“偏爱”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彻底转变“成绩标准观”,试着发现并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需要,遇事冷静,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所有这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不要任何代价,只要是他的孩子就行。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只因他是她的孩子,而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满足了任何特殊条件或实现了什么特殊的期望。”师爱也是一样,首先应体现一种“母爱”,同时还体现出一种职业之爱。师爱不等于私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平等的。只要他是一名学生,不管他相貌如何,成绩怎样……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各具特色的学生,是学生生活的参与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之于教育,犹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的池塘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的教育同样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教育。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爱是教育的前提,有了对学生的爱,才能教育好学生。师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她能开启任何学生的心灵之门,使你真正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的地位在降低,而教师的地位在增强。借助语文实践特点,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实践;激发;保持;发展;作文兴趣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材怎么样,教师是最具有发言权的,教材在教学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的是老师的驾驭。新课程本身就赋予了教师对课程,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的权力,教师不必视课程为“
期刊
从2001年开始,国家新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课标》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并对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提出了两个级别要求,三、四年级为一级要求,五、六年级为二级要求。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我清楚地感受到小学生学英语要从兴趣入手,在培养他们听、说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英语词汇拼读,拼写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一些
期刊
时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国逐步展开。新课标仍然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的,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落实到目标体系中去,意味着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如果我们的学生连一点学习动机都没有,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海市蜃楼”。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教师必须想千方设
期刊
【摘 要】我们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其智力,让他们学会做知识的“开拓者”,这些用一个字概括起来可以把他们叫做“活”,教得“活”,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东西。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
期刊
【摘 要】学案导学法在教育教学中,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不提前预习的坏习惯,提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增强他们对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找到他们学习尤其是预习中的问题,提高上课听讲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案;素质  学案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编写学案,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实现“教为主导
期刊
【摘 要】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牵引着千万家长的心,涉及千万农村家庭,更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本文分析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生;思想;教育  现在农村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父母忙于打工挣钱,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这些爷辈们对孙子们爱之有加,忽视了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必要的道德教育;另外,农村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他们就给这些未成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合作者、促进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管理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放手”、“放权”让学生真正自己做主。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欲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关注
期刊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在学生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三角形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探索多边形相关知识,是对三角形认识的一种升华,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实践。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为后边的知识做了铺垫,联系性比较强。整个探索过程强调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回归多边形的几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1. 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
期刊
情知教学是以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与认知过程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教学,它的内容包括创设情景、引发动机、激励情感、唤醒情趣、启发思维、发展智能等。情知教学不仅要肯定认知与情感这两大教学目标的意义,并据此来评价教学的效果,而且要在情知“交融”上做文章。教育家冷冉说:“实施这种教学,要同时控制情、知两条轨道,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反馈能力。在什么时候,作出什么评语,有利发展情绪;什么时候,提几个问题,有利于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