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是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题中、观察中、质疑中、互动中养成,进而实现小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创造品格的塑造。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思想启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教育在更高普及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教育层面上的质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我国教育更加重视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科学课堂作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十分重要环节之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可以通过科学课程向小学生良好地提供探究科学的良好的机会,使小学生向著名科学家样可以实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乐趣,提高科学能力水平,以此来能够良好地获得科学方面上的有效知识,最终获得客观评价的事物、和创造事物的水平能力。虽然小学科學课堂并不能培养小学生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小学课堂上建立的创造性思维相关模式,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1.在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活动主题,对于问题的探究,首先要调动起小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兴趣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因为科学往往是我们未知的领域,面对新奇的事物,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例如小学二年级《磁铁的两极》这一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磁铁小游戏。在课前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回形针、大头针,将它们放到白纸上,再用磁铁在教具的上方进行转动,这样回形针和大头针则随着老师的动作“跳起了舞”。这样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很多同学有了不同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会自己动?”这时候老师再拿出一个简易的铁质小轿车,利用磁铁在前方隔空移动,小轿车就会跑起来。同学们又问:“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的东西,为什么小汽车没有电池就可以跑动起来?”由此在一个个问题中,老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学习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培养起来了。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自动小汽车”,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一个个问题中得到了激发。
2.在观察中建立起创造性意识
人们认识世界,从观察世界开始。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会有创新意识。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常能带来认知冲突,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动物》这一单元,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通过寻找校园花草中的蚯蚓,带领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蚯蚓常隐匿在阴暗和潮湿的泥土中。“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吗?如果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这种观察活动能够让学生切身实地地感知被观察事物,通过“观”进而进行“察”,即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被观察的事物,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探究事物出现的原因后,建立起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建立起的基础上,激发创造性意识。
3.在课堂质疑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由观察、探究、质疑、讨论组成,质疑作为学生探究科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质疑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标准之一。养成质疑的好习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质疑中建立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是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做框架》这一课,首先老师准备许多小棍子,让学生搭建不同的框架结构。最终有的同学搭出了正方形,有的同学搭出了梯形,有的同学搭出了三角形。老师分别在同学们搭出的框架上放置物品,看哪一个搭出的框架承重力最好,最终得出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框架结构。但是有的同学就发出了质疑,认为梯形是最稳定的框架结构。那么这时老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做实验,用事实说话,最终学生与老师的观点达成了共识。学生有质疑就说明学生有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就激发了学生的大脑活动。强烈地探索动机,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在互动交流中塑造学生的创造品格
科学课主要以做活动为主,其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那么就必须营造一个平等、友善、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宽松的环境下提出质疑,促进交流。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植物》这一单元中,老师在课前询问每名学生喜欢什么花,并谈一谈自己对花的了解与认知,同时要求学生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喜欢的花的特点,从而让对方也喜欢自己喜欢的花朵。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实现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帮助学生养成了正确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也涉及了许多的科学知识点,例如“植物的特性有什么?植物的叶子有什么区别?植物的生长环境有什么差异”等等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而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取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有些学生间会进行友好反驳和补充,那么这一期间就是创造品格完善的过程。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总结,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在接下来的实验活动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这样才会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品质,健全人格发展。
5.结语
借助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并不难,老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出发,大胆转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实现师生间平等交流,将科学实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实验活动,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动手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得开心、学有所成、学无止境,让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学生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 李庆江.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分析与探究[J]. 文渊(中学版),2021(2):296.
[2] 张双双.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944.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思想启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教育在更高普及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教育层面上的质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我国教育更加重视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科学课堂作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十分重要环节之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可以通过科学课程向小学生良好地提供探究科学的良好的机会,使小学生向著名科学家样可以实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乐趣,提高科学能力水平,以此来能够良好地获得科学方面上的有效知识,最终获得客观评价的事物、和创造事物的水平能力。虽然小学科學课堂并不能培养小学生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小学课堂上建立的创造性思维相关模式,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1.在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活动主题,对于问题的探究,首先要调动起小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兴趣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因为科学往往是我们未知的领域,面对新奇的事物,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例如小学二年级《磁铁的两极》这一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磁铁小游戏。在课前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回形针、大头针,将它们放到白纸上,再用磁铁在教具的上方进行转动,这样回形针和大头针则随着老师的动作“跳起了舞”。这样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很多同学有了不同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会自己动?”这时候老师再拿出一个简易的铁质小轿车,利用磁铁在前方隔空移动,小轿车就会跑起来。同学们又问:“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的东西,为什么小汽车没有电池就可以跑动起来?”由此在一个个问题中,老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学习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培养起来了。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自动小汽车”,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一个个问题中得到了激发。
2.在观察中建立起创造性意识
人们认识世界,从观察世界开始。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会有创新意识。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常能带来认知冲突,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动物》这一单元,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通过寻找校园花草中的蚯蚓,带领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蚯蚓常隐匿在阴暗和潮湿的泥土中。“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吗?如果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这种观察活动能够让学生切身实地地感知被观察事物,通过“观”进而进行“察”,即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被观察的事物,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探究事物出现的原因后,建立起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建立起的基础上,激发创造性意识。
3.在课堂质疑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由观察、探究、质疑、讨论组成,质疑作为学生探究科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质疑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标准之一。养成质疑的好习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质疑中建立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是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做框架》这一课,首先老师准备许多小棍子,让学生搭建不同的框架结构。最终有的同学搭出了正方形,有的同学搭出了梯形,有的同学搭出了三角形。老师分别在同学们搭出的框架上放置物品,看哪一个搭出的框架承重力最好,最终得出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框架结构。但是有的同学就发出了质疑,认为梯形是最稳定的框架结构。那么这时老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做实验,用事实说话,最终学生与老师的观点达成了共识。学生有质疑就说明学生有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就激发了学生的大脑活动。强烈地探索动机,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在互动交流中塑造学生的创造品格
科学课主要以做活动为主,其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那么就必须营造一个平等、友善、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宽松的环境下提出质疑,促进交流。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植物》这一单元中,老师在课前询问每名学生喜欢什么花,并谈一谈自己对花的了解与认知,同时要求学生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喜欢的花的特点,从而让对方也喜欢自己喜欢的花朵。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实现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帮助学生养成了正确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也涉及了许多的科学知识点,例如“植物的特性有什么?植物的叶子有什么区别?植物的生长环境有什么差异”等等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而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取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有些学生间会进行友好反驳和补充,那么这一期间就是创造品格完善的过程。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总结,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在接下来的实验活动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这样才会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品质,健全人格发展。
5.结语
借助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并不难,老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出发,大胆转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实现师生间平等交流,将科学实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实验活动,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动手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得开心、学有所成、学无止境,让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学生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 李庆江.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分析与探究[J]. 文渊(中学版),2021(2):296.
[2] 张双双.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