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秦直道不存在是有点冒险的,几千年以来可能只有一个人这么说,这或多或少会给关注秦直道的人们带来不满和遗憾。但是说这个话是很有根据的,为了历史的责任和给文化、文物以及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这个话。为了得出这个结论,我曾经三次踏上考察秦直道的旅途。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征讨北匈奴,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修建而成,据今已有2 217年。比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德国境内的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建于1932年)早2 144年,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长10倍(古罗马大道修建于公元前100~400年之间,罗马大道纵然壮观,但是罗马大道是由许多条道路连接起来的,每条道路最长也不过100多里,最宽不过30米,而且前后修建有四五百年之久)。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秦直道是世界公路的鼻祖。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直道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1 400余里),途经陕西、甘肃、内蒙等三省24个市县,80余乡,“堑山堙谷,自九原抵甘泉,直通之”,“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历时两年半主体全线贯通,是当时由陕西咸阳至九原郡最为捷近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历史上有过记载的,也是所有考察和关注秦直道的人们所认可的,我也不敢否认它曾经的存在和利用价值。但是,我们只要冷静下来考虑和实地观察不难发现这里面是有一定问题的。秦直道当时压根就没有修好。
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秦始皇自登基以来就开始修建始皇陵,结果修了30多年到死后都没有完全修好,秦二世胡亥将当时修建阿房宫的民工与兵调遣回来修位于临潼的始皇陵,可以想象这个工程是多么浩大。秦直道跨越三省,不说它工程没有始皇陵那么大,但是它的距离很长。当时监修秦直道的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一个死了,一个被关押,这期间秦直道是否停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停工又是什么人来监修的秦直道?这一切史书都无记载。那么我们来算一笔账,秦直道在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两年半才让延安以南的路段基本畅通,始皇死于沙丘,经直道走九塬回京都,当时的京都在陕西咸阳,当时的九塬在今天延安以北,秦始皇的灵柩能从九塬回咸阳证明当时延安以南的道路基本能用。《史记》上也记载主道两年半全线贯通,至于是不是两年半全线贯通且不说,至少秦二世登基的第二年东方起义纷起,二世忙着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尽管没有文献记载秦直道被迫停工,但绝对会受到影响。三年以后秦朝就彻底灭亡了,所以实际上用于修秦直道的时间不足五年。这么一个巨大的工程岂是五年能完成的?秦直道在秦朝灭亡前都还在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要是真正完工了,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里只是一笔带过?它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工的?它是什么时候完工的?秦朝六大工程都有过比较多的记载,秦直道在历史资料里几乎微乎其微,这是什么原因?据我们后来查找到的资料,这条道路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只能说明这条道路压根就没有完工。
那么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完整的秦直道遗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秦直道遗址上那宽广的道路有可能已经不是秦人修建的了,尽管也堑山堙谷,那只是秦代的一个路基而已。
这些推测要源于我们在方家河秦直道的考察和采访了。我们在方家河问路时,方家河周围的人说塬上有“圣人条”。这一带的人都叫秦直道为圣人条。“条”是蒙语,蒙古人都喜欢把路叫条。住在这一带的人也把秦直道叫圣人条,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这里的人是不是当年游牧民族的后裔或者就是赫连勃勃统一大夏迁徙过来的蒙古人呢?或许他们的祖先就是曾经住在统万城的市廛百姓?由于大夏国是一个短命的王国,所以当年的百姓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流落到这里也有可能。再说赫连勃勃的统万城离这里也不过几十里路,这种推测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人是不是蒙古人的后裔我们现在无法考证,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圣人条和秦直道可能是两条路,不是一回事。如果这里的人们是蒙古人的后裔,那么我们在内蒙境内考察秦直道时,为何沿途没有一个人把秦直道叫圣人条,有的只是叫皇上路或秦直道。难道内蒙人被汉化了?
道路的名字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改变,就像榆林街上有两个巷子,一个叫后水圪坨巷,一个叫前水圪坨巷,榆林人也不知道这个圪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圪坨,只知道是从古代保留下来的名字。榆林还有个豆腐巷,那是因为这个巷子曾经卖的豆腐特别有名而得名。榆林现在街上有一种小吃就叫圪坨,但是这两条巷子从古至今绝对没有人卖圪坨。现在的榆林是全国能源重地,榆林也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而这两条巷子的名字却始终没能改变,原因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叫习惯了。后来人分析说“圪坨”两字是古蒙语,至于是什么意思还没人知道。那秦直道如果内蒙人以前就是叫圣人条,我相信现在的内蒙人还是会叫它圣人条。所以这条命运扑朔迷离的圣人条到底是不是古时候的秦直道就值得考究了。
有资料说赫连勃勃修筑统万城以后还在延安修建了一座丰林城(故址在延安李渠镇周家湾)。这座城池与统万城的建筑如出一辙,城虽不厚不高,但马面修得更密更长。马面长4丈,相隔仅七八丈,马面的相隔距离恰好在抛石抗敌的有效范围之内,所以这样的城池易守难攻。大夏建国以来年年都有大规模的战争,生灵涂炭,人口稀少,田畴不毛。赫连勃勃又长年保持30余万步兵,仅其军需的供应和运输就得大量的人力财力。为了军队的调动和军粮的运输,赫连勃勃下令从统万城至长安(今西安,秦汉时期的都城)修筑一条宽30~40米的“圣人道”。这条圣人道的路线很符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延安境内的秦直道路线。我想这条圣人道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圣人道呢?那延安境内我们所发现、所考察的路段到底是当年的秦直道还是后来的圣人条呢?如果是秦直道,那赫连勃勃修筑的圣人道在哪里?秦国离大夏国,始皇嬴政离赫连勃勃时期不过区区600来年,如果秦直道真的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么坚固,那赫连勃勃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修筑圣人道呢?秦直道可是从长安抵达内蒙包头的,其他建筑容易毁掉,但道路一般是不容易毁掉的。秦直道能保存到现在,想必当时应该是更为完整地使用的吧!赫连勃勃不使用秦直道只能说是当时的秦直道就已经遭到毁坏,不能使用了。或者压根秦直道就没有修好过,只是把路面平整了而已。赫连勃勃有可能就是在当年的秦直道的基础上修建的圣人道,这样可以节约不少财力和人力,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再说用秦直道还有一好处,就是这条道路走的是山脊,修路的人一边修路一边可以眺望到敌人,万一有敌人前来攻击是很容易发现的,也就有着充分的时间来做战斗的准备,不至于被偷袭。还有一个好处是,用这条路运送军粮军火绝对安全,这是秦人修路的目的,也是被胡人所看好的。
如果这一分析不成立,那么圣人道又在哪里?2 000多年前的秦直道至今还存在,1 000多年前的圣人道为什么就无影无踪呢?难道说秦人修的路结实,胡人修的路太次?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以赫连勃勃当时修统万城和丰林城的质量来说,世界上很少有建筑能与它的坚实度相比。赫连勃勃想一统万年江山想必也不会只是草率地修一条简单的路吧?能被叫作圣人道那应该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的路。所以我断定现在的秦直道既是当年的秦直道,也是600年以后的圣人道,秦直道的真正完工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完整的秦直道路面就是当年赫连勃勃修建的圣人道,所以这里的人们依旧沿用当年的道路名字“圣人条”(圣人道),至于内蒙境内的秦直道由于没有得到太多的利用,也没有人重新修建,所以尽管没有完工,它被遗落在荒野里自生自灭,也就勉强依稀能看出一些当年的轮廓来。
那么秦直道就是秦人开道,胡人铺路,一条道路是跨越600年才修建完工的。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希望更多的学者、专家参与进来共同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征讨北匈奴,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修建而成,据今已有2 217年。比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德国境内的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建于1932年)早2 144年,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长10倍(古罗马大道修建于公元前100~400年之间,罗马大道纵然壮观,但是罗马大道是由许多条道路连接起来的,每条道路最长也不过100多里,最宽不过30米,而且前后修建有四五百年之久)。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秦直道是世界公路的鼻祖。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直道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1 400余里),途经陕西、甘肃、内蒙等三省24个市县,80余乡,“堑山堙谷,自九原抵甘泉,直通之”,“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历时两年半主体全线贯通,是当时由陕西咸阳至九原郡最为捷近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历史上有过记载的,也是所有考察和关注秦直道的人们所认可的,我也不敢否认它曾经的存在和利用价值。但是,我们只要冷静下来考虑和实地观察不难发现这里面是有一定问题的。秦直道当时压根就没有修好。
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秦始皇自登基以来就开始修建始皇陵,结果修了30多年到死后都没有完全修好,秦二世胡亥将当时修建阿房宫的民工与兵调遣回来修位于临潼的始皇陵,可以想象这个工程是多么浩大。秦直道跨越三省,不说它工程没有始皇陵那么大,但是它的距离很长。当时监修秦直道的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一个死了,一个被关押,这期间秦直道是否停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停工又是什么人来监修的秦直道?这一切史书都无记载。那么我们来算一笔账,秦直道在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两年半才让延安以南的路段基本畅通,始皇死于沙丘,经直道走九塬回京都,当时的京都在陕西咸阳,当时的九塬在今天延安以北,秦始皇的灵柩能从九塬回咸阳证明当时延安以南的道路基本能用。《史记》上也记载主道两年半全线贯通,至于是不是两年半全线贯通且不说,至少秦二世登基的第二年东方起义纷起,二世忙着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尽管没有文献记载秦直道被迫停工,但绝对会受到影响。三年以后秦朝就彻底灭亡了,所以实际上用于修秦直道的时间不足五年。这么一个巨大的工程岂是五年能完成的?秦直道在秦朝灭亡前都还在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要是真正完工了,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里只是一笔带过?它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工的?它是什么时候完工的?秦朝六大工程都有过比较多的记载,秦直道在历史资料里几乎微乎其微,这是什么原因?据我们后来查找到的资料,这条道路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只能说明这条道路压根就没有完工。
那么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完整的秦直道遗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秦直道遗址上那宽广的道路有可能已经不是秦人修建的了,尽管也堑山堙谷,那只是秦代的一个路基而已。
这些推测要源于我们在方家河秦直道的考察和采访了。我们在方家河问路时,方家河周围的人说塬上有“圣人条”。这一带的人都叫秦直道为圣人条。“条”是蒙语,蒙古人都喜欢把路叫条。住在这一带的人也把秦直道叫圣人条,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这里的人是不是当年游牧民族的后裔或者就是赫连勃勃统一大夏迁徙过来的蒙古人呢?或许他们的祖先就是曾经住在统万城的市廛百姓?由于大夏国是一个短命的王国,所以当年的百姓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流落到这里也有可能。再说赫连勃勃的统万城离这里也不过几十里路,这种推测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人是不是蒙古人的后裔我们现在无法考证,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圣人条和秦直道可能是两条路,不是一回事。如果这里的人们是蒙古人的后裔,那么我们在内蒙境内考察秦直道时,为何沿途没有一个人把秦直道叫圣人条,有的只是叫皇上路或秦直道。难道内蒙人被汉化了?
道路的名字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改变,就像榆林街上有两个巷子,一个叫后水圪坨巷,一个叫前水圪坨巷,榆林人也不知道这个圪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圪坨,只知道是从古代保留下来的名字。榆林还有个豆腐巷,那是因为这个巷子曾经卖的豆腐特别有名而得名。榆林现在街上有一种小吃就叫圪坨,但是这两条巷子从古至今绝对没有人卖圪坨。现在的榆林是全国能源重地,榆林也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而这两条巷子的名字却始终没能改变,原因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叫习惯了。后来人分析说“圪坨”两字是古蒙语,至于是什么意思还没人知道。那秦直道如果内蒙人以前就是叫圣人条,我相信现在的内蒙人还是会叫它圣人条。所以这条命运扑朔迷离的圣人条到底是不是古时候的秦直道就值得考究了。
有资料说赫连勃勃修筑统万城以后还在延安修建了一座丰林城(故址在延安李渠镇周家湾)。这座城池与统万城的建筑如出一辙,城虽不厚不高,但马面修得更密更长。马面长4丈,相隔仅七八丈,马面的相隔距离恰好在抛石抗敌的有效范围之内,所以这样的城池易守难攻。大夏建国以来年年都有大规模的战争,生灵涂炭,人口稀少,田畴不毛。赫连勃勃又长年保持30余万步兵,仅其军需的供应和运输就得大量的人力财力。为了军队的调动和军粮的运输,赫连勃勃下令从统万城至长安(今西安,秦汉时期的都城)修筑一条宽30~40米的“圣人道”。这条圣人道的路线很符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延安境内的秦直道路线。我想这条圣人道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圣人道呢?那延安境内我们所发现、所考察的路段到底是当年的秦直道还是后来的圣人条呢?如果是秦直道,那赫连勃勃修筑的圣人道在哪里?秦国离大夏国,始皇嬴政离赫连勃勃时期不过区区600来年,如果秦直道真的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么坚固,那赫连勃勃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修筑圣人道呢?秦直道可是从长安抵达内蒙包头的,其他建筑容易毁掉,但道路一般是不容易毁掉的。秦直道能保存到现在,想必当时应该是更为完整地使用的吧!赫连勃勃不使用秦直道只能说是当时的秦直道就已经遭到毁坏,不能使用了。或者压根秦直道就没有修好过,只是把路面平整了而已。赫连勃勃有可能就是在当年的秦直道的基础上修建的圣人道,这样可以节约不少财力和人力,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再说用秦直道还有一好处,就是这条道路走的是山脊,修路的人一边修路一边可以眺望到敌人,万一有敌人前来攻击是很容易发现的,也就有着充分的时间来做战斗的准备,不至于被偷袭。还有一个好处是,用这条路运送军粮军火绝对安全,这是秦人修路的目的,也是被胡人所看好的。
如果这一分析不成立,那么圣人道又在哪里?2 000多年前的秦直道至今还存在,1 000多年前的圣人道为什么就无影无踪呢?难道说秦人修的路结实,胡人修的路太次?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以赫连勃勃当时修统万城和丰林城的质量来说,世界上很少有建筑能与它的坚实度相比。赫连勃勃想一统万年江山想必也不会只是草率地修一条简单的路吧?能被叫作圣人道那应该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的路。所以我断定现在的秦直道既是当年的秦直道,也是600年以后的圣人道,秦直道的真正完工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完整的秦直道路面就是当年赫连勃勃修建的圣人道,所以这里的人们依旧沿用当年的道路名字“圣人条”(圣人道),至于内蒙境内的秦直道由于没有得到太多的利用,也没有人重新修建,所以尽管没有完工,它被遗落在荒野里自生自灭,也就勉强依稀能看出一些当年的轮廓来。
那么秦直道就是秦人开道,胡人铺路,一条道路是跨越600年才修建完工的。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希望更多的学者、专家参与进来共同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