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苗汉英跨文化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地区音体美专业中有着一定数量的苗族学生,他们中很多人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害怕说英语,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授课过程中进行苗族文化、汉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及成因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焦虑,强化口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音体美专业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苗汉英跨文化
  1.引言
  民族地区选拔音体美专业学生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特长,其他文化科目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一政策使得音体美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的问题。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有着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母语是本族语,而不是普通话。自学生学习英语以来,学校和教师看重的是笔试成绩,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导致其听和说的能力较差,在英语的学习上不会“开口”,也羞于“开口”。总的来说,音乐、体育、美术三个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总结为基础差、兴趣低、强专业、轻文化,除此之外,学生学习自律性也相对较差[1]。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授课时应该考虑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跨文化问题,有必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对比及其成因分析,这样能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减轻他们说英语的焦虑,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以下就结合《大学英语》授课的内容进行苗汉英跨文化探析。
  2. I drink like a fish 和I could eat a horse
  2.1《大学英语》的I drink like a fish和I could eat a horse
  现凯里学院音体美本科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采用2009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口语部分(第194页)有“I drink like a fish.” 和“I could eat a horse.”两句话,它们涉及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很难弄懂这两句话的意思。
  2.2 I drink like a fish和I could eat a horse的苗汉英跨文化探析
  “I drink like a fish.” 和“I could eat a horse.”涉及英语中鱼和马的文化内涵。由于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不同的动物可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喻义,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悖。动物比喻词语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对英汉文化的理解[2]。授课时,若教师只是让学生看,顺便翻译,没有分析其文化内涵,就可能没有什么效果。但若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将其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汉族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其成因,教学效果会更好。凯里学院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着一定数量的苗族学生。下文就“I drink like a fish.” 和“I could eat a horse.”的苗汉英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Drink like a fish”的字面义是“喝起来像鱼一样”,实指人经常喝酒,喝得多,很能喝,酒量大。《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就其举例为“My flatmate Cherry drinks like a fish. (=regularly drinks a lot of alcohol)”,其意思是“和我同住公寓套间的彻丽经常豪饮”。与“drink like a fish”相对应的汉语是“牛饮”、“豪饮”、“饮酒过度”及“酒量大”。刘纯豹对这一短语的英语文化进行了说明:鱼通过鳃呼吸,一般鱼不停地从嘴喝进水,再经过鳃吐出,看上去像是永远喝不够水似的,所以西方人就用其来比喻“豪饮,饮酒过度”。英国剧作家雪利(J Shirley)曾说:“I can drink like a fish.”(我酒量很大。)[3]这与很多西方国家相邻广阔的大海、人们时常看到鱼不无联系。苗族形容人能喝酒、豪饮时说“hot dot liuk hot eb”,直译为“能喝得就像喝水一样”。历史上,苗族以从事农业为主,苗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的时间占他们生活的很大部分,体力消耗大,尤其是在夏天,水喝得很多。苗族生活的地区往往是生态良好的地方,井水干净卫生,他们会直接去井边饮水,当然也有从家里带水的情况。一般来说,人人能喝水,喝水并不成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喝酒、酒量都大,苗族形容能喝酒的人就像能喝水一样的这一用法较为直观,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
  “Eat like a horse”的本义是像马一样能吃,比喻食量大,吃得多;美式英语里比喻贪吃。例如:My brother could now eat like a horse. (我哥哥现在非常能吃。)马身强力壮,每天要干繁重的体力活,食量很大,因此英语用其比喻一个人吃得多,即“食量大如马”。汉语中表达这个意思是人们会说“食量大如牛”,但该习语在美国常含贬义,指贪吃[4]。苗族形容人能吃的俗话是“qub ninx qub liod”或“ghab qub ninx ghab qub liod”, ghab qub的意思是肚子,ninx指水牛, liod意为黄牛,ninx和liod都是牛, ghab qub ninx ghab qub liod直译为牛肚子,其意为人像牛一样能吃,比喻人的食量大。“食量大如马”、“食量大如牛”和“牛肚”都是夸张的说法,苗族形容饿时可以吃很多东西的习语还有“xik xius hot naox ib dod,hot saik naox ib xiangx”,意思为“饿时就像着能吃50斤米,煮熟了才能吃一碗”。
  从上文可知,形容人能喝、酒量大时,苗汉英语联系的事物不同,英语是鱼,汉语是牛,苗语是水;比喻人食量大时,英语联系到的是马,而苗汉语都是牛,这与各民族的语言环境有关。总体而言,中国是内陆国家,以农业经济为主,早在商朝已经开始用牛耕地,牛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欧洲起源于游牧民族,依靠自身的骁悍和武力夺取土地和财富,马的力量、速度和健美,使它成为游牧民族驰骋纵横的得力助手。马作为交通工具,无论是在英国的历史、社会生活还是战争或运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美国,马的形象也与西部拓荒这一英雄年代紧密相连。汉语的牛文化刚好与英语的马文化形成对应[5]。牛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记载,三苗时期,苗族就已在江汉地区种了水稻。苗族先民在“九黎”时期实现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后,即开始驯养耕牛[6]。吴一文在《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中提到苗族传说: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之后它们成了雷公、龙、姜央、老虎、蛇、豺狼、黄鼠狼、猴子、猪、牛、妹妮和鬼神。可见苗族不止用牛耕田,更是把牛看成与苗族始祖姜央的平辈,是同一个娘生的兄弟。苗族崇拜牛,许多宗教活动的都必须有牛,如招龙、吃鼓藏等。牛在汉苗族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汉族和苗族与牛相关的词汇就多。综上所述,就可理解“I drink like a fish.”和“I could eat a horse.”的苗汉英语用差异。
  3.结语
  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有着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尤其是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他们的听说能力更差。要改善这一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英语口语教学中,鉴于民族学生熟悉自己本族的文化,教师可进行民族文化、汉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造成语用差异的深层原因,这有助于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话可说,减轻其焦虑,敢于开口说英语,强化口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敏,苏梅涓.凯里学院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浅见[J].凯里学院学报,2014(4):158-160.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13.
  [3]刘纯豹.英语动物比喻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15-216.
  [4]刘纯豹.英语动物比喻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0.
  [5]罗文翠.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牛与英语语言文化中的马[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83-84.
  [6]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87.
  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课题号为14ZC092;凯里学院2014年度规划课题,课题号为S1466。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例,探讨利用清华同方TPI系统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过程,同时提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特色数据库 TPI系统 齐鲁艺术文化  1.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资源备受读者的喜爱,电子资源成为社会的主要信息源。图书馆必须调整自身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当下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山东艺术学院图书
摘 要: 作为一部后9·11文学及影视作品,《特别响,非常近》讲述的不止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伤害,而是以此为大背景,以一个小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美国社会所遭受的创痛。小说展现了奥斯卡一家的历史性创伤,讲述了三代人各自的爱与恨、痛与伤、怨恨与隔阂。死亡唤醒了一度迷失的亲情与爱情,一家人在经历了最深刻的痛之后,终于领悟到爱的本质。  关键词: 《特别响,非常近》 创伤 关系重建
摘 要: 本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实践,分别从历史课改中遇到的教学困惑、探寻历史教学的脉络、深化对课程的理解三方面对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立意”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立意 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作为奋战在初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我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可以说伴随课改一同成长、成熟,收获颇大,感触颇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摘 要: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看,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施行的背景当中,如何建立与当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本文以评价理论的发展过程为基础,对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理念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学生学业评价 评价理论 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
摘要: 本文认为大学生雇佣性培养的提法过于狭隘,而基于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大学生培养与教育为将大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构建了可行的框架,并为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提供了可靠前提。  关键词: 大学生可雇佣性大学生择业能力社会与情感发展  一、问题的缘起  可雇佣性(employabilty)是近年来在国际学界多个领域频繁出现的研究主题。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与就业和劳动力素质相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有其历史性的演变过程,其中“异类女性”的演变很突出,值得关注。“异类女性”是指非人类的女性形象,她们从一开始的神话角色,到后来作品中的传奇人物,其间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转变与刻画,在清代文言白话小说集《聊斋志异》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 异类女性 鬼狐 演变  一、神话传说和前人作品中的异类女性形象  中国文学可以说是起源于远古神话传说
摘 要: 现今,创新链的网络式构建模式更注重跨学科人才和服务团队的建设,创新的技术和经济双重性决定了网络式构建平台具有跨学科性,就是要汇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创新价值网络的高端增值服务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了现阶段创新链中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现阶段创新创业培养的状况和企业对新聘毕业研究生的能力认可情况,以及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等现阶段企业与高校在
摘 要: 张泰先生新著《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不仅是对《聊斋俚曲集》中方言俗语系统研究的有益尝试,而且是近代汉语专书研究的新收获。文章具体分析了其特点。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 特点 方言俗语  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是指以近代汉语时段内一部文献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专门研究。作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专书词汇向来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因此,专家学者对本领
摘 要: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兴专业,其课程设置问题已成为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课题。以云南省不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具体课程设置为例,指出其现状并剖析其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并进一步从课程设置上解决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疏离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现状 云南省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在我国从策划到试点再到广泛
摘 要: 根据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巧妙“留白”,即读前巧妙设疑,凸显教材空白;读中放权于学生,留出时间与思维空白;读后拓展阅读,再创造时空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再创造。  关键词: 留白 高中英语 阅读再创造  根据接受美学文本理论,阅读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召唤阅读者进行阅读再创造。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