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极为紧密,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而中职学校正是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机电专业也正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重点专业,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
关键词:机电专业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8-01
现今中职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因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为了扩大生源,那些在初中学习差、素质不高的学生也被招到职业学校,给学校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机电专业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机电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需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该专业所设大都为大学本、专科的课程。而传统教育倾向传授知识,往往却忽略了培养创新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和普高相似的评价模式,不能反映出学生全面的水平和能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是保证学生之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须先创新教学模式。教育本身的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学其教学的根本不在传授,而在于启发。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在自主探究中提出质疑并且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并不是一个角色扮演者,而是一个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最大限度的挖掘学习潜能,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生中建立权威性,师生互相尊重。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得知识的方法,拓展其思维,这是比教会知识更让学生受益的东西。
举例来说,机械制图课这门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是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但由于教材的严重滞后性而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所学知识面窄,很难适应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教学实践中,要按“创新”要求重新定位静态教学的教学重难点。随着教学目标由认知向非认知延展,相应将教学重难点向非认知领域—— “创新”转移,即动态调控课堂教学。企业大都配备计算机,手工绘图渐被淘汰。手工绘图仍应了解,但不作重要技能来训练,而是将机械制图与CAD制图相结合进行教学。
把组合体视图的识读当作重点,零件图的识读当作制图的重点,围绕这两大重点进行教学。前者是入门,重培养空间想像力,也是后者的基础。零件图的识读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需掌握实用的知识,现今用人单位很重视对该方面内容的考察。组合体视图的教学是制图课的一个难点,由于缺乏模型,学生的想像力得不到开发。现采用CAD制造三维模型,问题则迎刃而解。让三视图与三维模型相互对照,很容易掌握。把《机械制图》与《CAD》有机地穿插起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最大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引起思考,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把学生感兴趣的、接近日常生活同时又不偏离教材的东西带入课堂,降低难度,增强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举例来说,在带领学生学习“控制电路-555时基电路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制作出几套有趣的小电路如光控、声控、触摸式灯光电路进行演示,勾起好奇心,然后再出示电路图,并告知这几种电路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传感器。减轻学生的“畏新”心理,极大限度提起兴趣。
再次,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优化课程体系。
“三段式”传统课堂模式比较符合师生习惯,能让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课程结构。
1 重复性教学内容的整合
机电专业各课程知识存在交叉重复,应优化组合,予以综合化,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取消重复的内容。当然,课程的综合化,不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的内容简单拼凑、合并,而是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时创立一门新课程。现在机电专业大都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上存在重复性且教学上相互独立,那么若将这些课程以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予以综合,既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理论综合化课程,又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技能课程;视专业知识科技含量差异,也可有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化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特殊兴趣,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2 加强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加大校企合作
多数毕业生就业后仍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在于现行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而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行校企合作后,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合作单位的信息反馈,利用多种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指导学生通过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分阶段的操作训练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做到教、学、做合一,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提高学校竞争力。此外学校专业教师可定期到合作单位锻炼,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田静文.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2] 王朝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
[3] 王从瑞.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
关键词:机电专业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8-01
现今中职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因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为了扩大生源,那些在初中学习差、素质不高的学生也被招到职业学校,给学校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机电专业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机电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需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该专业所设大都为大学本、专科的课程。而传统教育倾向传授知识,往往却忽略了培养创新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和普高相似的评价模式,不能反映出学生全面的水平和能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是保证学生之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须先创新教学模式。教育本身的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学其教学的根本不在传授,而在于启发。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在自主探究中提出质疑并且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并不是一个角色扮演者,而是一个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最大限度的挖掘学习潜能,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生中建立权威性,师生互相尊重。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得知识的方法,拓展其思维,这是比教会知识更让学生受益的东西。
举例来说,机械制图课这门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是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但由于教材的严重滞后性而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所学知识面窄,很难适应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教学实践中,要按“创新”要求重新定位静态教学的教学重难点。随着教学目标由认知向非认知延展,相应将教学重难点向非认知领域—— “创新”转移,即动态调控课堂教学。企业大都配备计算机,手工绘图渐被淘汰。手工绘图仍应了解,但不作重要技能来训练,而是将机械制图与CAD制图相结合进行教学。
把组合体视图的识读当作重点,零件图的识读当作制图的重点,围绕这两大重点进行教学。前者是入门,重培养空间想像力,也是后者的基础。零件图的识读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需掌握实用的知识,现今用人单位很重视对该方面内容的考察。组合体视图的教学是制图课的一个难点,由于缺乏模型,学生的想像力得不到开发。现采用CAD制造三维模型,问题则迎刃而解。让三视图与三维模型相互对照,很容易掌握。把《机械制图》与《CAD》有机地穿插起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最大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引起思考,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把学生感兴趣的、接近日常生活同时又不偏离教材的东西带入课堂,降低难度,增强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举例来说,在带领学生学习“控制电路-555时基电路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制作出几套有趣的小电路如光控、声控、触摸式灯光电路进行演示,勾起好奇心,然后再出示电路图,并告知这几种电路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传感器。减轻学生的“畏新”心理,极大限度提起兴趣。
再次,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优化课程体系。
“三段式”传统课堂模式比较符合师生习惯,能让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课程结构。
1 重复性教学内容的整合
机电专业各课程知识存在交叉重复,应优化组合,予以综合化,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取消重复的内容。当然,课程的综合化,不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的内容简单拼凑、合并,而是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时创立一门新课程。现在机电专业大都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上存在重复性且教学上相互独立,那么若将这些课程以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予以综合,既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理论综合化课程,又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技能课程;视专业知识科技含量差异,也可有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化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特殊兴趣,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2 加强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加大校企合作
多数毕业生就业后仍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在于现行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而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行校企合作后,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合作单位的信息反馈,利用多种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指导学生通过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分阶段的操作训练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做到教、学、做合一,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提高学校竞争力。此外学校专业教师可定期到合作单位锻炼,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田静文.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2] 王朝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
[3] 王从瑞.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