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蜘蛛开店
卖口罩—挂招牌—河马来买—累极了—换
(很简单) (嘴巴特别大)
卖围巾—换招牌—长颈鹿来买—累趴—换
(很简单) (脖子特别长)
卖袜子—换招牌—蜈蚣来买—吓跑
(很简单) (脚特别多)
一、反复中习得“反复”
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低年级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概念比较模糊,如学习“反复”这一结构时,就宜于在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中进行。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时,笔者紧抓“反复”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反复的表达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次,将文章情节理清后,引导学生聚焦图表,进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蜘蛛三次开店的思路很相似,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也很相似。此时,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再进行阅读、对比,从而发现文本的奥秘——反复结构。
再次,在学生初步了解这一结构后,再进行“反复式”朗读。第一次以句子为主,如,“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这三句可由一个学生朗读,感受反复结构。“于是,蜘蛛在一间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这三句可由三个学生分别读,感受反复结构。而关于描写顾客的语句可由男生、女生和老师合作读,再次感受反复结构。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这时,再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朗读“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个部分。如此,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明白了什么是“反复”,并体会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比如从蜘蛛害怕困难、不能坚持,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知道了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可以一味逃避。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反复结构,笔者引导学生重温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理清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尝试画一画文章的情節结构图。学生很快发现,文章同样使用了反复结构。之后,再让学生阅读《小猴子下山》,找一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和同桌读一读。如此这般,在不断的反复中,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反复这一结构也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开头,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反复结构的片段,学生在品味到童话趣味的同时,又明白了写法的妙处,一举两得。
从课内到课外,从读到写,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学生对一种写作方式印象深刻,不仅丰富了阅读量,更踏实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实现了“语文要素”的提升。教材中“反复”这一写法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像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都运用了反复手法,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领略反复的妙用,有助于他们学好语文,爱上语文。
二、提示中明白“提示”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最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不外乎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而许多童话故事都是在对话中推进故事的发展,那么,借助提示语读懂人物对话、讲好故事,就成为此类文章的重要“语文要素”。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文,人物的对话贯穿全文。
在教学时,可将第一次分奶酪的对话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狐狸说话时的神态与动作。通过字理分析“掰”字,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掰”的意思,明白狐狸第一次分奶酪的方法,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再紧扣“笑了笑”,引导学生走进狐狸内心,思考狐狸此时会想些什么,通过“掰”字揣摩狐狸的心理,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初步感知狐狸的故意为之与假意帮助。在朗读中让学生明白,借助提示语可以把对话读清楚、读明白;进而指导读小熊的话,紧抓提示语“嚷”,猜猜小哥儿俩此时的心情,说说他们为什么要“嚷”。引导学生关注“嚷”的声音及“嚷”的内心世界,体会小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如此,学生借助提示语对角色心理进行揣摩,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把握角色,从而真正读懂对话。
基于此,第二次分奶酪的对话教学就可以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让学生画出相关的提示语,多种形式练读。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评价关注“提示语”的作用,可以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读呢?”“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时,心里在想什么呢?”“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到了哥儿俩又嚷了,他们可真计较呢!”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提示语,关注学法的习得与迁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再次感受到提示语的妙用。
第三次的对话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来评价同学的朗读,让学生对提示语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此,举一反三地学以致用,相信学生对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之后,引入同类文章《过桥》《争论的故事》,借助提示语与同桌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进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借助提示语,读懂对话”这一策略内化为认知结构,形成能力,真正学会阅读。
三、夸张中品味“夸张”
二年级上册李白写的《夜宿山寺》,全诗短短20个字,却将山寺之高表达得淋漓尽致。奥妙在何处?在于诗人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感受山寺之高,再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山寺的高。学生交流后,知道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学生对夸张这一手法的感悟还浮于表面。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明白“危楼”之“危”就是高的意思,而第一句中还有一个“高”字,外加“百尺”,可见这楼有多高啊!请一名高个子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只见学生将脚尖踮起,手臂伸长,顺势读出山寺之高。很快,很多学生说动作根本没法表达出山寺“百尺”之高,因为作者太夸张了。此时,教师顺势引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学生马上发现这些诗句中的“百尺”“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等词,明白了作者善于运用夸张手法。那么《夜宿山寺》一诗中,夸张之处还在哪儿呢?你能用夸张的表现方法来朗读这些诗句吗?于是,学生表现出轻松摘下星辰的样子,诵读着“手可摘星辰”,那一脸的轻松是另一种夸张;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学生的表现十分有趣,有的如窃窃私语般,有的用肢体语言和声音夸张地表现诗意,感受夸张的力量。学生对夸张这一手法,就有了深切的体会,必然能产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
如上所言,教师应依托魅力无穷的群文阅读,紧抓一个“语文要素”,在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是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积淀其丰厚的人文素养,满足其精神成长的需要。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卖口罩—挂招牌—河马来买—累极了—换
(很简单) (嘴巴特别大)
卖围巾—换招牌—长颈鹿来买—累趴—换
(很简单) (脖子特别长)
卖袜子—换招牌—蜈蚣来买—吓跑
(很简单) (脚特别多)
一、反复中习得“反复”
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低年级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概念比较模糊,如学习“反复”这一结构时,就宜于在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中进行。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时,笔者紧抓“反复”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反复的表达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次,将文章情节理清后,引导学生聚焦图表,进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蜘蛛三次开店的思路很相似,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也很相似。此时,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再进行阅读、对比,从而发现文本的奥秘——反复结构。
再次,在学生初步了解这一结构后,再进行“反复式”朗读。第一次以句子为主,如,“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这三句可由一个学生朗读,感受反复结构。“于是,蜘蛛在一间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这三句可由三个学生分别读,感受反复结构。而关于描写顾客的语句可由男生、女生和老师合作读,再次感受反复结构。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这时,再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朗读“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个部分。如此,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明白了什么是“反复”,并体会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比如从蜘蛛害怕困难、不能坚持,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知道了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可以一味逃避。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反复结构,笔者引导学生重温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理清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尝试画一画文章的情節结构图。学生很快发现,文章同样使用了反复结构。之后,再让学生阅读《小猴子下山》,找一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和同桌读一读。如此这般,在不断的反复中,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反复这一结构也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开头,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反复结构的片段,学生在品味到童话趣味的同时,又明白了写法的妙处,一举两得。
从课内到课外,从读到写,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学生对一种写作方式印象深刻,不仅丰富了阅读量,更踏实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实现了“语文要素”的提升。教材中“反复”这一写法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像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都运用了反复手法,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领略反复的妙用,有助于他们学好语文,爱上语文。
二、提示中明白“提示”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最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不外乎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而许多童话故事都是在对话中推进故事的发展,那么,借助提示语读懂人物对话、讲好故事,就成为此类文章的重要“语文要素”。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文,人物的对话贯穿全文。
在教学时,可将第一次分奶酪的对话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狐狸说话时的神态与动作。通过字理分析“掰”字,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掰”的意思,明白狐狸第一次分奶酪的方法,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再紧扣“笑了笑”,引导学生走进狐狸内心,思考狐狸此时会想些什么,通过“掰”字揣摩狐狸的心理,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初步感知狐狸的故意为之与假意帮助。在朗读中让学生明白,借助提示语可以把对话读清楚、读明白;进而指导读小熊的话,紧抓提示语“嚷”,猜猜小哥儿俩此时的心情,说说他们为什么要“嚷”。引导学生关注“嚷”的声音及“嚷”的内心世界,体会小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如此,学生借助提示语对角色心理进行揣摩,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把握角色,从而真正读懂对话。
基于此,第二次分奶酪的对话教学就可以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让学生画出相关的提示语,多种形式练读。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评价关注“提示语”的作用,可以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读呢?”“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时,心里在想什么呢?”“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到了哥儿俩又嚷了,他们可真计较呢!”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提示语,关注学法的习得与迁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再次感受到提示语的妙用。
第三次的对话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来评价同学的朗读,让学生对提示语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此,举一反三地学以致用,相信学生对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之后,引入同类文章《过桥》《争论的故事》,借助提示语与同桌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进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借助提示语,读懂对话”这一策略内化为认知结构,形成能力,真正学会阅读。
三、夸张中品味“夸张”
二年级上册李白写的《夜宿山寺》,全诗短短20个字,却将山寺之高表达得淋漓尽致。奥妙在何处?在于诗人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感受山寺之高,再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山寺的高。学生交流后,知道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学生对夸张这一手法的感悟还浮于表面。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明白“危楼”之“危”就是高的意思,而第一句中还有一个“高”字,外加“百尺”,可见这楼有多高啊!请一名高个子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只见学生将脚尖踮起,手臂伸长,顺势读出山寺之高。很快,很多学生说动作根本没法表达出山寺“百尺”之高,因为作者太夸张了。此时,教师顺势引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学生马上发现这些诗句中的“百尺”“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等词,明白了作者善于运用夸张手法。那么《夜宿山寺》一诗中,夸张之处还在哪儿呢?你能用夸张的表现方法来朗读这些诗句吗?于是,学生表现出轻松摘下星辰的样子,诵读着“手可摘星辰”,那一脸的轻松是另一种夸张;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学生的表现十分有趣,有的如窃窃私语般,有的用肢体语言和声音夸张地表现诗意,感受夸张的力量。学生对夸张这一手法,就有了深切的体会,必然能产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
如上所言,教师应依托魅力无穷的群文阅读,紧抓一个“语文要素”,在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是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积淀其丰厚的人文素养,满足其精神成长的需要。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