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味道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故乡并不是很久,可思乡之情从没有间断过。离开的时间越长,思念也就越浓,像有一根长长的线牵着你,一只无形的手掌推着你,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向你招手,睁眼闭眼都是那熟悉的一切,就像慈爱的老母亲站在村口路边,眺望着远方,期盼着你的归来。
  我的村庄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朝阳的地方错落地分散着百十户人家。多条溪流在村中汇成池塘,沿着小河欢快地向西流去。两岸的河堤上长着高大的白杨树,春风一吹,杨絮雪花般漫天飞舞。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绿毯似的招人喜爱。地边的野花啊野草啊,都铆足了劲生长着,争奇斗艳。远处的水库被枝繁叶茂的树木笼罩着,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我的村庄就沐浴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深吸一口气,沁人心脾的清香刹那间充满肺腑,淡淡的麦香、清新的花香,满满的全是新鲜,令人迫不及待地要吸第二口。田间时有勤快的农人在锄草施肥,迷路的小羊调皮地蹦跳着,寻找着家的方向,迟归的大白鹅一跩一跩蹒跚着走在回家的路上。
  最热闹的要数夏天,这是小伙伴们的季节。用自制的鱼网去河沟网鱼,跳进大水库里畅快地游上几个来回,最得意的还是粘知了。瞪著眼睛,两手举着长长的竹竿,伸向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知了正欲逃走,说时迟那时快,双手一伸,黏黏的面筋一下粘住了它的翅膀。看着呜哇乱叫的知了,就像打了胜仗的将军。把几长串战利品交给母亲,母亲把它们剁碎,放上辣椒一炒,哎呀!那个香呀!炎热的午后,趁着护莲人不注意,几个小伙伴便潜到村中池塘里,折几个莲蓬,末了还掐一个荷叶戴在头上。等到护莲人发现了,小伙伴们已嘻嘻哈哈地跑远了。傍晚,家家户户飘起了炊烟,村子里弥漫着诱人的饭菜香。刚吃完饭的孩子来不及擦掉嘴上的油腻,抢一个马扎,来到村中大槐树下,听邻家老爷爷讲好听的故事。也有大人们打着手电,在树林里找“知了龟”。无数的光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夜深了,人们渐渐散去。聒噪了一整天的蝉鸣蛙声也逐渐平息了下来,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村庄要睡了。月光如水般洒下来,温润地照耀着我的小村庄。大白杨静静地站立着,田里的玉米林似乎也善解人意,一阵微风吹过,悄悄地招一招手掌。不远处的小山坡线条优美地起伏着,小河依旧欢快地流淌。这时的村庄就像一幅静谧的水墨画,安静,优美,淡雅,似乎有一丝的躁动也会打扰了她的安详。
  长大以后竟厌倦了这里的生活,生怕被泥巴粘住了双脚,想看一下外边的世界。等真正来到了外边,没有多少精彩,更多的却是无奈。吃尽了百般苦,受尽了千般罪,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五毛钱。饥寒交迫,这才想起了故乡的好,那里是家呀!这时候,哪怕有一碗母亲熬的菜糊糊也好啊!菜糊糊是那样香甜,含在嘴里都舍不得咽下。这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温暖。多年打拼下来,如今在上海庙这块热土上站住了脚跟,可这里满眼的枯黄,到处尽是黄沙,哪里有我故乡的一点儿影子!
  将故乡的味道扯下来,揉碎了,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就像煎饼卷大葱,抹上自家酿制的黄豆酱,咬上一口,满满的香,里面包容的全是故乡的味道,每咬一口都热泪盈眶。故乡的味道,永远地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不管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我思恋的地方!
  胡继世:暂无
其他文献
结缘于春联  1980年,我出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的农村。祖父、祖母都没有文化,父亲兄弟四人也都没有读完小学,整个家庭差不多是个文化沙漠。在山区农村,过春节能写“对子”就算是文化人了。从我刚上学起,祖父就不停地唠叨,要我好好写字,将来春节好写“对子”。因此,我写字一直是班上比较好的,初二时我就能写春联。尽管写得很稚嫩,却也让祖父从此在村里挺直了腰杆,因为家里有了读书人,写春联这个“大事”不
期刊
久闻仲立大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他又有了一面之缘。他内敛、勤奋、钟爱艺术,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是涉猎广泛,丰富多彩。  首先,他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及书法的全能型书画家。每读仲立的山水画,我总不禁惊诧其行笔之沉、之苍、之雄;其运墨之浑、之润、之势,充满画面的流动感。流动的墨色、流动的线条、流动的色彩,连同那流动的云烟交融汇聚成一股股跳动的气韵,这气韵又构成不可遏制的律动感,并互相对峙、纠缠、透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铁法能源公司举办了庆祝建党95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这次主题为“光辉的历程,永远的丰碑”展览共征集作品200余件,展出作品120幅。作品主题鲜明,格调高雅,贴近矿区,鼓舞人心,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参展作者各施所长,各尽其艺,饱蘸豪情,妙笔生花。篆隶行草,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皴擦染点,描绘祖国大好山河;镜相光影,记录企业发展历史。矿山
期刊
我和李文放共同生活在大西北久负盛名的“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华亭县,源于相同的书法爱好。文放以其娴熟的篆书基础,促成了他深厚的篆刻艺术,令同道的我们刮目相看。  人之所好,胥出灵府。文放自幼即喜涂鸦,好集古文奇字。十二三岁时,能为人刻名章。上世纪90年代初,负笈西上陇中靖远求学,拜识陇上书法家凌得信先生,得之指引,遂入篆刻门径。取吴颐人编写的《青少年篆刻五十讲》作为入门教材,又就近取材,托人
期刊
一  细松家院子不大,可有风景。院子里栽了梨树、桃树、枣树、橘子树,其实别人家院子里也栽了这些树,到成熟的季节,也有这些果实,可男人们偏爱到这里来。  秀珍是个贤惠人,看到男人们朝院子看着,有人嘴角还流着口水,便忙不迭地请他们进院子。她或是搭梯子或是拿长篙子打枣钩梨。男人们趁她忙碌,贪婪地欣赏起她细长的眉毛、水一般的眼睛、白藕一般的细胳膊细腿。运气好的话,她昂首挺胸踮起脚来的一刹那,月白褂儿拉到了
期刊
自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2005年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先后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之后,到2015年,又一个十年了。时光如梭,日日夜夜织就的是岁月的锦缎布帛。无论辉煌的、平淡的,高兴的、痛苦的,都一样成为过去,都一样一匹匹陈列在已逝的年华里。留在记忆深处的,是这些锦缎布帛上一朵朵唯美的提花。  我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我人生的提花,无论大小高矮、肥瘦美丑,留下它们,就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眼下,父亲走了,
期刊
好多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写诗的同道叫水边的阿雅,我不知道他(她)是哪里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这个名字让我产生无边的想象和联想,我就去网上百度,以期有更多的发现。可惜这个阿雅藏得很深,或许他(她)已经彻底不写字了。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如果这位阿雅是位女子,也该嫁人了,如果是个男人,大概去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奔波了,毕竟,比之于日日附体的日子,诗歌并不重要。  后来的机缘巧合,我碰到了另外一个人。我
期刊
老公:你好!  还记得我们初相识时,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给你写一封信。因为你说你喜欢看信,有些话写出来比说出来更让人感动,看着温暖。本就喜欢写写画画的我,将我们的生活描写得诗情画意,也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画卷。可是,自结婚后,家务琐碎,工作忙碌,写信成了我们一个美好回忆。  老公,自2008年你进入立业公司以来,工作就开始漂泊不定。那时的新矿正掀起外出创业新浪潮,还记得你第一次出家门,是
期刊
一  天刚蒙蒙亮,艾琴就觉得肚子有点儿疼。  平常粗茶淡饭习惯了,昨晚偶尔进一次高级饭店,吃的荤腥太大了,不争气的肚子一下子适应不了。她从炕梢拿起一卷卫生纸推开房门,来到院门口,拉开门栓,直奔厕所。  厕所在房子的西北角。说是厕所,其实是百顺在大道边用五根一米半长、胳膊粗的木头和从井下偷出来的风筒布围成的巴掌大的地方。用镐头刨个坑,两边放两块牛头般的石头,一只脚踩住一块石头就可以方便了。由于时间长
期刊
老郭名叫郭小平,是轨枕车间的维修工,老郭并不很老,四十多岁,脸上的肤色比较黑,给人一种老实木讷的感觉,同事叫他小郭,觉得不合适,叫他小平师傅,也有些矫情,干脆叫老郭更显朴实、亲切。  老郭来这个单位时间不长,刚刚熟悉这里的工作。原先老郭是矿上的机械制造维修工,因为煤炭市场不景气,单位不死不活,有的死靠、有的回家做生意、有的就自己想办法到别处应聘。老郭技术好,在原来单位几千人的叉车、电气焊等项目技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