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闻仲立大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他又有了一面之缘。他内敛、勤奋、钟爱艺术,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是涉猎广泛,丰富多彩。
首先,他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及书法的全能型书画家。每读仲立的山水画,我总不禁惊诧其行笔之沉、之苍、之雄;其运墨之浑、之润、之势,充满画面的流动感。流动的墨色、流动的线条、流动的色彩,连同那流动的云烟交融汇聚成一股股跳动的气韵,这气韵又构成不可遏制的律动感,并互相对峙、纠缠、透叠、顾盼、衔接,最后又复归于平和、隽永、含蓄,于荒率自然中透露出宁静淡泊,并不断幻化出无数幽远奇特、意趣盎然的艺术境界。对古法他下过苦功夫研习,对自然景观他有独到的观察与感受,还有一股持久不懈的创造激情。在艺术实践中,他终于领悟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合理内核和独特本质,并在这一内核中注入时代的情感和现实的内容。而凭借于感受自然之美的直觉,他在古法基础上或加或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风格。
在当代山水画各种风格流派构成的极为丰富多彩的格局中,对画家来说,最难的莫过于风格的独创、面貌的独特;对评论家来说,能把风格谈得具体切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我还找不到一个简要确切的词语对仲立山水画的风格作定位性的概括,其原因在于画家以心感物、神随心运,迁想妙得处表现手法的丰富。看他的作品,有高远、深远的构图,也有近距离的刻画,空间层次繁复,有很强的叙述性。画家善于在平常的荒山土坡中强调质地和结构的显现,使山石土地既有深厚密实之苍润,又有篱笆小院的清幽和秀丽。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严谨结构下的意象的充实,由细笔勾画到渴笔皴擦,再积点、积墨而成的山体、石壁、林木,墨气满纸,苍茫雄浑,因而获得遒劲生动、气象万千的效果。一方面反映着当地景色的风貌特征,一方面又在笔下被重构、再造。它们既保持着实地景物的生动与多样,又超载了客观物象的具体形貌局限,而成为画家的心中之象。
其次,仲立的山水画语言不仅表现在水墨语言的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他对设色山水语言的突破。仔细赏析他的画作后,我不得不惊叹他笔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及对传统的绘画形式所作的推陈出新的努力。他的画作,以开放的心态将传统画法与写意山水的笔墨表现相融相合,降低了色彩饱和度与对比度,使画面设色淡而深沉,艳而清雅;排列有序的画法带给画面以沉静和描绘性,笔墨则带来活泼和概括,表现了画家整体把握的能力。上述种种,表现了对传统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对传统的改装与重组。
在我看来,中国山水画的前途主要还得寄望于有笔有墨的种种探索。那些把创新和笔墨对立起来的种种言论观念,和一些传统画家在死守笔墨而拒绝创造的摹古作风有关,也和那些从西画领域进入国画界的革新家们不熟悉、不理解、不能把握笔墨有关。只是重复某种固定的笔墨方法固然没有出息,而完全不懂笔墨、绕开笔墨的创新,则很难得到中国画的精髓。新时期有成就的水墨新人,无论是画山水还是画人物、花鸟,几乎都对笔墨下过功夫,掌握了不少方法,且能活用,用出了自己的味道。这不仅指笔墨的外张力、重力,也包括笔墨的内聚力、穿透力。仲立的绘画给人一种苍润之美、逸宕之美,还有一种“大音希声、大气风神”的迷离之美。这与他的多年努力积累的丰厚学养和笔墨功力有关,更与他对生活的重新组织、发挥记忆和想象力有关,是画家智慧灵感、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精神气质和绘画技能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
山水画创作虽然表现的是自然景物,但它已经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记录,而是客观景象与思想情感的融合为一,是画家创作的理想体现和心中丘壑。仲立的山水作品几乎都留下了满纸笔痕墨迹,除其笔法苍茫、墨气厚重、点线刚劲以及峭拔雄浑的特点之外,还以其透明感与纵深感引发人对空间、目的的神思遐想。朴素中见丰富,浑然中见运思,我们的视点不由随着画面的指引渐次消失在寂寥空旷的远方与不可知的山峦起伏之中。这自然包孕着画家文化心理与审美的选择,也是画家自身的精神图景的折射。
最后,就仲立的笔墨意味与取向而言,他不取“唯美”一路,而追求朴拙的真率风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舍弃藻饰,不尚浮华,注重自然从容的本色流露,注重生命情感与形式语言的合一性产生的节奏、韵律。显然,画家仲立更钟情于素朴无华的笔墨表达,使人油然地滋生亲切感。
艺术简历
仲 立:1963年10月出生,安徽淮北人。先后毕业于北京画院山水高研班、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家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王文芳山水创作室画家。就职于安徽淮北矿业。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从王文芳、王明明、纪清远、郭石夫、王培东、郑晓华等诸位老师。主张继承传统、融会中西,在专心山水画创作研究的同时兼习人物、花鸟。其作品散见于国家级专业报刊,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举办个展,出版有多部作品集。
首先,他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及书法的全能型书画家。每读仲立的山水画,我总不禁惊诧其行笔之沉、之苍、之雄;其运墨之浑、之润、之势,充满画面的流动感。流动的墨色、流动的线条、流动的色彩,连同那流动的云烟交融汇聚成一股股跳动的气韵,这气韵又构成不可遏制的律动感,并互相对峙、纠缠、透叠、顾盼、衔接,最后又复归于平和、隽永、含蓄,于荒率自然中透露出宁静淡泊,并不断幻化出无数幽远奇特、意趣盎然的艺术境界。对古法他下过苦功夫研习,对自然景观他有独到的观察与感受,还有一股持久不懈的创造激情。在艺术实践中,他终于领悟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合理内核和独特本质,并在这一内核中注入时代的情感和现实的内容。而凭借于感受自然之美的直觉,他在古法基础上或加或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风格。
在当代山水画各种风格流派构成的极为丰富多彩的格局中,对画家来说,最难的莫过于风格的独创、面貌的独特;对评论家来说,能把风格谈得具体切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我还找不到一个简要确切的词语对仲立山水画的风格作定位性的概括,其原因在于画家以心感物、神随心运,迁想妙得处表现手法的丰富。看他的作品,有高远、深远的构图,也有近距离的刻画,空间层次繁复,有很强的叙述性。画家善于在平常的荒山土坡中强调质地和结构的显现,使山石土地既有深厚密实之苍润,又有篱笆小院的清幽和秀丽。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严谨结构下的意象的充实,由细笔勾画到渴笔皴擦,再积点、积墨而成的山体、石壁、林木,墨气满纸,苍茫雄浑,因而获得遒劲生动、气象万千的效果。一方面反映着当地景色的风貌特征,一方面又在笔下被重构、再造。它们既保持着实地景物的生动与多样,又超载了客观物象的具体形貌局限,而成为画家的心中之象。
其次,仲立的山水画语言不仅表现在水墨语言的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他对设色山水语言的突破。仔细赏析他的画作后,我不得不惊叹他笔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及对传统的绘画形式所作的推陈出新的努力。他的画作,以开放的心态将传统画法与写意山水的笔墨表现相融相合,降低了色彩饱和度与对比度,使画面设色淡而深沉,艳而清雅;排列有序的画法带给画面以沉静和描绘性,笔墨则带来活泼和概括,表现了画家整体把握的能力。上述种种,表现了对传统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对传统的改装与重组。
在我看来,中国山水画的前途主要还得寄望于有笔有墨的种种探索。那些把创新和笔墨对立起来的种种言论观念,和一些传统画家在死守笔墨而拒绝创造的摹古作风有关,也和那些从西画领域进入国画界的革新家们不熟悉、不理解、不能把握笔墨有关。只是重复某种固定的笔墨方法固然没有出息,而完全不懂笔墨、绕开笔墨的创新,则很难得到中国画的精髓。新时期有成就的水墨新人,无论是画山水还是画人物、花鸟,几乎都对笔墨下过功夫,掌握了不少方法,且能活用,用出了自己的味道。这不仅指笔墨的外张力、重力,也包括笔墨的内聚力、穿透力。仲立的绘画给人一种苍润之美、逸宕之美,还有一种“大音希声、大气风神”的迷离之美。这与他的多年努力积累的丰厚学养和笔墨功力有关,更与他对生活的重新组织、发挥记忆和想象力有关,是画家智慧灵感、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精神气质和绘画技能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
山水画创作虽然表现的是自然景物,但它已经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记录,而是客观景象与思想情感的融合为一,是画家创作的理想体现和心中丘壑。仲立的山水作品几乎都留下了满纸笔痕墨迹,除其笔法苍茫、墨气厚重、点线刚劲以及峭拔雄浑的特点之外,还以其透明感与纵深感引发人对空间、目的的神思遐想。朴素中见丰富,浑然中见运思,我们的视点不由随着画面的指引渐次消失在寂寥空旷的远方与不可知的山峦起伏之中。这自然包孕着画家文化心理与审美的选择,也是画家自身的精神图景的折射。
最后,就仲立的笔墨意味与取向而言,他不取“唯美”一路,而追求朴拙的真率风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舍弃藻饰,不尚浮华,注重自然从容的本色流露,注重生命情感与形式语言的合一性产生的节奏、韵律。显然,画家仲立更钟情于素朴无华的笔墨表达,使人油然地滋生亲切感。
艺术简历
仲 立:1963年10月出生,安徽淮北人。先后毕业于北京画院山水高研班、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家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王文芳山水创作室画家。就职于安徽淮北矿业。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从王文芳、王明明、纪清远、郭石夫、王培东、郑晓华等诸位老师。主张继承传统、融会中西,在专心山水画创作研究的同时兼习人物、花鸟。其作品散见于国家级专业报刊,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举办个展,出版有多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