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文化矛盾等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恩斯的文化矛盾
  《新论衡》
  2009年5月号
  
  在当前,金融危机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爱丽丝奇异世界的道德压力。金融机构因为过度投机导致企业垮台,需要纳税人的救援,因为“它们太大而不能完蛋”。没有远见的借债者,购买了自己负担不起的房子,拖欠了每月的还款,也必须得到纳税人的资金扶助,为的是不让整个房价暴跌。每个人都同意信贷危机源于十多年来政府奢侈的借债和消费的蔓延,银行、个人消费者都已经学会了这一套。目前许多问题已经无法有效的解决了,除非联邦政府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借债和最大额度发行货币。
  所有这一切的发展都完全印证了丹尼尔·贝尔所谓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贝尔30年前指出,目前可以在这个国家操作的文化信念模式,已经和资本主义企业相联系的那些道德、风俗操守大相径庭了。与资本主义发端时相联系的要求节俭和律己的新教伦理早已经被现代的建立在消费主义基础上的文化所取代了。
  市场革命和道德革命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极具活力的资本主义经济结合到一起了,这是凯恩斯的时刻。约翰·梅纳德斯·凯恩斯爵士是大萧条时代的经济拯救者, 1946年凯恩斯去世,世界经济始终在“刺激”这个概念下运行。事实上,凯恩斯爵士要求一个新的秩序,重新定位和考虑旧的节俭、律己等等理念与行为模式,用大额消费、借债以及政府开支所取代之。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已经潜藏在凯恩斯的著作中了。不同于他所批判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是一个经济科学的研究者。他的经济理论重新革新了政府、市场、消费的关系,他抛弃了一切自由秩序的道德设想,但是并未能拿出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来。
  
  中国的去社会化医疗
  外交政策
  2009年6月号
  
  美国和中国除了在全球经济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之外,还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两国的公民都有着同一个抱怨——差劲的医疗保障。当白宫准备全面检查美国的严重不足的医疗保险体系的时候,向太平洋对岸看看是有益的,那里一个更为有野心的医疗保障计划正在展开。
  今天大约有两亿中国人缺乏医疗保险,不断飙升的医疗费用,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这些都导致了不断的社会抗议和不满。中国政府拿出1240亿元,彻底清查其医疗体系,准备在2020年建立覆盖13亿人口的医疗体系。
  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5.4亿人口中仅仅有4万受过西方现代医学培训的医生。近80%的农村人口亟需医疗服务,这一点被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所充分注意。毛泽东在1965年发表讲话指出“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毛泽东建立了一种冠名为合作医疗,由赤脚医生、社区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组成的三级医疗系统。活跃在乡村的赤脚医生都是接受了3~6个月医疗培训的农民,他们担负了基础的医疗工作,如急救,注射免疫疫苗,普及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等等。
  当然,毛泽东在很多方面做错了,但是这件事情,他是正确的。根据美国医疗基金会的调查,合作医疗制度将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50‰ 降低到40‰ ,平均人口寿命翻了一番,并且奇迹般地降低了流行病的传染率。
  随着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合作医疗制度越来越得不到资金的扶持,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担负了医疗保健的责任,中国人基本丧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保障。2007年度中国的医疗政府投入从1980年的36.2%下降到20.3%。中国政府公布的新医疗保障重建计划,准备在2011年建立覆盖率为90%的农村医疗保障网。北京已经认识到了,医疗私有化会降低国民的健康水平,政府介入医疗事业是必要的。
  
  CEO要紧吗?
  《大西洋月刊》
  2009年6月号
  
  自从史蒂夫·乔布斯2004年接受了胰脏癌手术以来,他的健康状况就一直搅扰着苹果股东、分析家。去年一个分析家预测,如果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会丧失掉其1/4的市场价值。
  去年6月时,瘦弱的乔布斯公开亮相,但是他的气色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不顾苹果公司的声明,投资人纷纷抛售股票,当天苹果的股价重挫4美元。苹果公司宣称乔布斯将在今年6月份重返工作岗位,但是很多人依旧保持怀疑。苹果的股价,也从1月以来小幅回弹。
  不管乔布斯是否归来,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短期股票的波动,真的就是乔布斯是否归来所造成的?那么,CEO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公司丑闻和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动摇英雄CEO的神坛之前,CEO的重要性一直是多年来的问题。CEO的神圣地位始于25年前,1979年李·艾柯卡领导克莱斯勒实现短暂的复兴时。大企业CEO,如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微软的比尔·盖茨等都已经成为显赫人物,从公司的股票价格来看,他们都凭一己之力把自己的企业变成了明星股。CEO可以缔造大公司,也可以摧毁它,泰科国际的丹尼斯·科兹洛夫锒铛入狱,安然的垮台和杰弗里·斯吉林的犯罪相关,新近还有AIG专断的“汉克”·格林伯格。
  其实,关于CEO的价值争论1930年代就开始了,切斯特·伯纳德,曾经的新泽西贝尔公司的主席,第一次提到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伯纳德认为CEO是无与伦比的,只有他们能给一个企业组织注入生命和灵感,但是他也无法说清CEO的职权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
  也许我们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CEO确实重要,但是没有他们,我们或许会更好。好的领导能带来些许积极反馈,坏领导会带来巨大的消极反馈。
  
  就像温水煮青蛙
  《伦敦书评》
  2009 年5月28日
  
  世界上最好的单卷本百科全书,公认是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哥伦比亚大学在1935年第一次印刷。我家有着这本书1993年印刷的第五版,我们有时依旧借助它来查找国王、皇后诸如此类的过时内容。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厚厚的,但是便于携带,包含了所有你能想到的货真价实的条目。
  但是对于百科全书的出版而言,1993年依旧属于史前时代。2002年前,市场分析师杰米·威尔斯开启了一个试验性的网络百科全书工程──维基百科,允许志愿者创建自己的百科全书条目,并允许任何人任意修改乃至全面改写该条目。到了2008年,维基百科的英文条目已经高达287万条 ,而英语仅仅是维基百科超过250种语言版本中的一种。
  对于维基的创建者而言,维基百科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为威尔斯不是第一次尝试建立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前身是威尔斯创建于2000年NU百科,也是想借用网络志愿者的力量建立一个新的网络百科全书。但是威尔斯和他的团队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认为如果要这个百科全书可靠值得信赖的话,那就必须要有一套编辑程序,设立专门的编辑队伍,来确立每个条目最终的和最后的版本。维基百科和NU百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维基百科中任何一个条目都没有有意设定,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终结版本。维基借用了许多网友做志愿编辑和管理员,监控蓄意的滥用以及发出警告,但并非条目编辑。如果认为一个条目太有限、太琐碎不值得占用空间,那就投票解决。
  为什么这样一种有着明显瑕疵的编辑方法能顺利的运转?没有一个条目是确定编辑完了的,当你读到一个条目的时候,你怎么就知道它不是刚刚被人改动的?如何才能相信?维基百科的资料内容来源于积累,这个过程不是汇集的,而是累积的。维基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每个参与编写的人对于特定的错误的责任不会被抹去,但是错误本身则会被抹去。
其他文献
钱国红先生旧著《走近“西洋”和“东洋”》,副标题是“中日世界意识形成的比较研究”,应读作中日-世界意识-形成-的-比较研究,便一目了然。  之所以说刚出版的(商务/2009.08)钱著“旧”,是因为它脱稿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距今差不多15年。背后故事,钱先生“后记”中略有交代,但无可深究。这时间差,有某种隐喻,如同当年魏源《海国图志》刻印后在国朝的遭遇——它在日本闹得天翻地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
期刊
我们已经普遍感受到了基层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之严重性。我想通过对中国基层治理结构之历史分析,借助古典政体科学的理论,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历史的结构性原因及现实原因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一个解决方案,一个能为地方政治的发育留出一定空间的合理的基层治理单位。    县域治理问题的根源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基层治理的问题究竟在哪,其根源何在。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貌似的根源。  现在我们在基层所看到的危机或
期刊
在当今世界,“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政治困境。不管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东方世界,族群的冲突和对立都变成了一个极端令人困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尽管形形色色思想家、学者和专家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问题的答案,尽管大大小小的政治领袖和政治家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各种具体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但是时至今日,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族群的冲突和对立非但不会变得缓和,反而有越来越恶化
期刊
地方权力体制:中国经济奇迹的发动机    《文化纵横》:改革30年来,中国无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这个依然处于不断变动中的体制,其奥秘重要一端无疑来自中国地方政治特有的活力。中国GDP增长的发动力源于县际竞争,中国最庞大人群与日常政治的接触点在县市一级。针对改革中形成的利益分化和矛盾冲突,民众也往往将矛头指向地方政府。您在研究中,也将中国经济奇迹与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归于这个改革之中形成的地
期刊
从2003年至今,伊拉克战争已经延续6年,随着奥巴马宣布美国即将从伊拉克全面撤军,伊拉克即将进入下一个历史阶段,同时伊拉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伟大传统的“新国家”在文化上何以自处,何以构建自己的国家认同,也成为伊拉克人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对中国而言,虽然中国和伊拉克有着巨大的不同,但伊拉克人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所面临的文化身份重新构造问题,以及他们克服这一历史难题的可能尝试,将会给予我们丰富的启示。
期刊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批评龙应台。而且,对这样一位1980年代中期凭借《野火集》猛烈抨击国民党威权统治、大力倡导公民意识的“民主斗士”,对她的任何善意批评,都可能被某些人士利用。  10月24日午后,去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参加场面异常火爆的“龙应台《目送》新书见面会”。似乎只有一个女生就龙应台早年文章对北京的印象表达了一些不同意见,其他众多提问,几乎都是压倒性的崇拜。  但龙应台去年的《亲爱的安德烈》(人
期刊
一 、宗教视角:大陆新儒学特点    虽然同样面临现代性语境,但是大陆的新儒学与港台新儒学有着重要的区别:大陆新儒学主要是以宗教而非哲学作为理解、建构儒家文化的视角和平台。虽然港台新儒家中牟宗三也主张儒教说,但他只是在宗教哲学层面上就教论教,在教与教之间进行理论比较,而没进入实践领域。更没有从现实出发将其与文化认同、身心安顿及政教关系结合起来讨论。  在大陆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蒋庆和康晓光的观点中,这
期刊
中国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走向统一,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内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在罗马帝国垮台后始终处于分裂局面? 面对这个问题,人们首先会想到地理因素。在春秋时代,中国的核心地域东邻太平洋,西靠重山峻岭,北为大漠,南是蛮夷之地,其面积仅仅在150~200万平方公里之间。相比较而言,欧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古希腊开始就涉及到北非、西亚、东欧等地,其面积可达春秋时代中国的近十倍。 统一这
期刊
一、从世俗国家到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基本的国家形态。有人指出,我们经由日文把nation-state翻译成“民族国家”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个概念所指的并不只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世俗国家”。确实,nation-state的含义并不只是单一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是摆脱了神权枷锁的主权国家。不过,对这个概念的误解,并不是从它的日文翻译或中文翻译开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
期刊
如果我们接受“民族”(nation)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议题滥觞于法国大革命这一流行看法,那么,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人类社会对于“民族融合”的态度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民族融合”观念的历史变迁    二战之前,我们大致可以说人们对于在一个既定的“国家”(state)之内谋求民族一致性,或曰民族融合的态度是默许乃至支持的。此一时期美国的所谓“民族大熔炉”(melting pot)的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