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以下简称“海合会”)与亚洲之间的经济纽带在构成上是动态的,因而其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变化,具体包括:外派劳动力从亚洲大规模涌向海湾国家,亚洲和海合会在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上展开紧密合作,石油、天然气和制造业产品及服务方面的双边及多边贸易繁荣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亚洲企业参与海合会国家的基础设施开发。最近,这一经济纽带又体现为海合会与诸多亚洲经济体之间更为活跃的投资活动。
海合会与亚洲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从地理角度上讲,海合会国家是亚洲的一部分,波斯湾又连接着印度洋和亚洲大陆。在西方人看来,波斯湾通常是“中东”的代名词。而联合国(UN)和亚洲许多国家(如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外事部门则将海合会国家视为“西亚”的一部分。二是从历史角度上讲,海合会国家与亚洲之间的商贸联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丝绸之路时期始自中国的汉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繁荣,在中世纪末期尤以为盛。实际上,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是推动中国、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和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亚洲与海合会国家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方面的合作
海合会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推算,已探明储量可维持90年至100年的生产。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在全世界位居前列。截至2012年,经济体的名义GDP总量约为1.7万亿美元,2012年的总体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5.8%,增长前景也相当乐观。未来十年内,海合会经济体着手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兴建大型项目,总体规模将超过1.1万亿美元。此外,海合会还一直在稳步推进商业和投资领域的改革。
目前,亚洲市场在海合会国家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合会国家对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在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额(2010年为2030亿欧元),是对欧盟27国和美国此类资源及产品出口额之和(2010年为580亿欧元)的3.5倍。
亚洲与海合会国家在双方相互需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能源联系:海合会国家需要确保能源需求安全,而亚洲国家则需要确保能源供应安全。2002年以来,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中国可以依赖的最大原油供应国,中国五分之一的进口原油均来自沙特。
亚洲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可以追溯到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供出口的初期岁月。日本公司Arabian Oil Company, Ltd.于1960年在科威特与沙特之间的近海中立区(现在为分离区)发现了哈夫吉(Khafji)油田,此后就一直在那里从事石油业务。作为特许权协议的一部分,Arabian Oil Company在1967年同意建设科威特科学研究院(Kuwait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以开展在石油、沙漠农业和海洋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科学研究。
此外,日本对液化天然气的兴趣推动了液化天然气在海合会国家的产业化和需求市场。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贸易公司三井(Mitsui)提议在阿布扎比的达斯岛上建立一家液化天然气工厂,并在1973年成立了整个海合会地区首家从事天然气液化的企业Abu Dhabi Gas (AdGas)(三井下游企业在其中持股15%)。1972年,三井与日本大型发电、输电企业之间的关系为这家工厂带来了第一笔合同。按照这份合同,AdGas成为了东京电力株式会社(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的供应商。
1980年以来,日本的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Chiyoda Corporation)一直在卡塔尔开展业务,并于1994年赢得了塔尔天然气公司(Qatargas)在拉斯拉凡工业城(RasLaffan Industrial City)一期工程的建筑合同。三井还于1980年在阿曼兴建了该国第一座炼油厂。
中国将沙特等海合会国家视为优先合作的能源供应伙伴,主要因为这些国家可靠的供应源。双方最近的一次合作是卡塔尔石油(Qatar Petroleum)代表卡塔尔政府签署的一项协议,授权中石油投资(PetroChina Investment)从GDF SUEZ Exploration Qatar B.V.手中收购共享协议中其卡塔尔区块4享有的40%的勘探和开采权。持有剩余60%权益的GDF SUEZ仍然是该区块的运营商。
海合会国家与亚洲之间的劳务及贸易联系
50多年前,海合会国家的国内劳动力市场就开始依赖亚洲,并大规模地从海外引入技能。实际上,早在“外包”和“全球化”这两个现代化名词出现之前,劳务关系就在海合会国家与亚洲的经济往来中得以践行,并对亚洲和海合会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建造在科威特和海合会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桥梁,就是它们与亚洲、特别是与韩国和印度之间纽带关系的产物。
目前,共有逾1000万名外国工人在海合会国家工作,其中大多数来自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尼等亚洲国家。也有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工人,主要从事医生、教师、工程师以及帮助海合会国家组建机构并培训劳工的社会工作者等职业。
海合会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增长迅猛。例如,在1996年至2011年间,马来西亚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从16亿美元猛增至145亿美元,印尼与海合会国家的贸易额也从23亿美元增至59亿美元。2011年,马来西亚对海合会国家的出口额从1999年的12亿美元增至逾63亿美元,而印尼对海合会国家的出口几乎是翻了一番,从1999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3亿美元。双边贸易的增长反映了海合会与东盟日渐增强的商业外交关系。2009年以来,来自这两个地区性组织的高级部长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增长了5倍。 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海合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额变化,也表明其双边关系显著增强。1990年,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仅为12.5亿美元,但到了2011年,双边贸易额增至1300亿美元以上,实现了120倍的惊人增长(见图表1)。展望未来,亚洲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份额不断加大,预计全球经济重心将逐渐向亚洲转移。
投资和前景展望
亚洲和海合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然交织在一起。例如,近几年来,中国与海合会一直相互投资于对方的资本市场。这些投资旨在提高已有贸易联系的有效性、或催生新的贸易联系。类似的趋势也体现在海合会国家与韩国、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其他经济体上。
随着亚洲与海合会国家经贸往来的扩大,一些来自海湾地区的知名金融机构,如拉吉哈银行(al-Rajhi Bank)、科威特金融公司(Kuwait Finance House)、伊斯兰开发银行(Islamic Development Bank)、阿布扎比国家能源(Abu Dhabi National Energy)、海湾投资公司(Gulf Investment)和卡塔尔伊斯兰银行(Qatar Islamic Bank)纷纷在东南亚建立了落脚点。2011年,沙特对马来西亚的投资额达到7.33亿美元,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阿联酋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也已接近20亿美元。沙特同时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2007年以来,投资金额已近80亿美元。2011年,沙特的Dubai Saudi Telecom向印尼的Axis移动电话运营商投资了12亿美元。
海合会还有数只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于全球市场,其目标是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在投资领域的一次近期合作,是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这是该机构自1953年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之后,60年以来首次在海外另设办事机构。
最近的一项合作是泛海合会企业—海湾投资公司(GIC)宣布与设立在科威特的工银亚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ICBC (Asi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签署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两家公司有意达成合作以增强各自的资产管理业务、丰富各自投资产品的种类。双方均希望它们的投资者能够从亚洲和中东地区层出不穷的商机中受益。备忘录的签署,意味着海湾投资公司可以接触到150万中国高净值客户群体、政府和准政府投资机构。
海合会与亚洲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从地理角度上讲,海合会国家是亚洲的一部分,波斯湾又连接着印度洋和亚洲大陆。在西方人看来,波斯湾通常是“中东”的代名词。而联合国(UN)和亚洲许多国家(如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外事部门则将海合会国家视为“西亚”的一部分。二是从历史角度上讲,海合会国家与亚洲之间的商贸联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丝绸之路时期始自中国的汉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繁荣,在中世纪末期尤以为盛。实际上,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是推动中国、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和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亚洲与海合会国家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方面的合作
海合会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推算,已探明储量可维持90年至100年的生产。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在全世界位居前列。截至2012年,经济体的名义GDP总量约为1.7万亿美元,2012年的总体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5.8%,增长前景也相当乐观。未来十年内,海合会经济体着手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兴建大型项目,总体规模将超过1.1万亿美元。此外,海合会还一直在稳步推进商业和投资领域的改革。
目前,亚洲市场在海合会国家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合会国家对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在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额(2010年为2030亿欧元),是对欧盟27国和美国此类资源及产品出口额之和(2010年为580亿欧元)的3.5倍。
亚洲与海合会国家在双方相互需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能源联系:海合会国家需要确保能源需求安全,而亚洲国家则需要确保能源供应安全。2002年以来,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中国可以依赖的最大原油供应国,中国五分之一的进口原油均来自沙特。
亚洲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可以追溯到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供出口的初期岁月。日本公司Arabian Oil Company, Ltd.于1960年在科威特与沙特之间的近海中立区(现在为分离区)发现了哈夫吉(Khafji)油田,此后就一直在那里从事石油业务。作为特许权协议的一部分,Arabian Oil Company在1967年同意建设科威特科学研究院(Kuwait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以开展在石油、沙漠农业和海洋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科学研究。
此外,日本对液化天然气的兴趣推动了液化天然气在海合会国家的产业化和需求市场。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贸易公司三井(Mitsui)提议在阿布扎比的达斯岛上建立一家液化天然气工厂,并在1973年成立了整个海合会地区首家从事天然气液化的企业Abu Dhabi Gas (AdGas)(三井下游企业在其中持股15%)。1972年,三井与日本大型发电、输电企业之间的关系为这家工厂带来了第一笔合同。按照这份合同,AdGas成为了东京电力株式会社(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的供应商。
1980年以来,日本的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Chiyoda Corporation)一直在卡塔尔开展业务,并于1994年赢得了塔尔天然气公司(Qatargas)在拉斯拉凡工业城(RasLaffan Industrial City)一期工程的建筑合同。三井还于1980年在阿曼兴建了该国第一座炼油厂。
中国将沙特等海合会国家视为优先合作的能源供应伙伴,主要因为这些国家可靠的供应源。双方最近的一次合作是卡塔尔石油(Qatar Petroleum)代表卡塔尔政府签署的一项协议,授权中石油投资(PetroChina Investment)从GDF SUEZ Exploration Qatar B.V.手中收购共享协议中其卡塔尔区块4享有的40%的勘探和开采权。持有剩余60%权益的GDF SUEZ仍然是该区块的运营商。
海合会国家与亚洲之间的劳务及贸易联系
50多年前,海合会国家的国内劳动力市场就开始依赖亚洲,并大规模地从海外引入技能。实际上,早在“外包”和“全球化”这两个现代化名词出现之前,劳务关系就在海合会国家与亚洲的经济往来中得以践行,并对亚洲和海合会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建造在科威特和海合会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桥梁,就是它们与亚洲、特别是与韩国和印度之间纽带关系的产物。
目前,共有逾1000万名外国工人在海合会国家工作,其中大多数来自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尼等亚洲国家。也有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工人,主要从事医生、教师、工程师以及帮助海合会国家组建机构并培训劳工的社会工作者等职业。
海合会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增长迅猛。例如,在1996年至2011年间,马来西亚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从16亿美元猛增至145亿美元,印尼与海合会国家的贸易额也从23亿美元增至59亿美元。2011年,马来西亚对海合会国家的出口额从1999年的12亿美元增至逾63亿美元,而印尼对海合会国家的出口几乎是翻了一番,从1999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3亿美元。双边贸易的增长反映了海合会与东盟日渐增强的商业外交关系。2009年以来,来自这两个地区性组织的高级部长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增长了5倍。 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海合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额变化,也表明其双边关系显著增强。1990年,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仅为12.5亿美元,但到了2011年,双边贸易额增至1300亿美元以上,实现了120倍的惊人增长(见图表1)。展望未来,亚洲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份额不断加大,预计全球经济重心将逐渐向亚洲转移。
投资和前景展望
亚洲和海合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然交织在一起。例如,近几年来,中国与海合会一直相互投资于对方的资本市场。这些投资旨在提高已有贸易联系的有效性、或催生新的贸易联系。类似的趋势也体现在海合会国家与韩国、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其他经济体上。
随着亚洲与海合会国家经贸往来的扩大,一些来自海湾地区的知名金融机构,如拉吉哈银行(al-Rajhi Bank)、科威特金融公司(Kuwait Finance House)、伊斯兰开发银行(Islamic Development Bank)、阿布扎比国家能源(Abu Dhabi National Energy)、海湾投资公司(Gulf Investment)和卡塔尔伊斯兰银行(Qatar Islamic Bank)纷纷在东南亚建立了落脚点。2011年,沙特对马来西亚的投资额达到7.33亿美元,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阿联酋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也已接近20亿美元。沙特同时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2007年以来,投资金额已近80亿美元。2011年,沙特的Dubai Saudi Telecom向印尼的Axis移动电话运营商投资了12亿美元。
海合会还有数只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于全球市场,其目标是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在投资领域的一次近期合作,是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这是该机构自1953年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之后,60年以来首次在海外另设办事机构。
最近的一项合作是泛海合会企业—海湾投资公司(GIC)宣布与设立在科威特的工银亚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ICBC (Asi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签署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两家公司有意达成合作以增强各自的资产管理业务、丰富各自投资产品的种类。双方均希望它们的投资者能够从亚洲和中东地区层出不穷的商机中受益。备忘录的签署,意味着海湾投资公司可以接触到150万中国高净值客户群体、政府和准政府投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