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性;解决对策
“低头族”是对手机消极依赖的写照,然而却成为了校园甚至社会的风潮,我们知道潮流通常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行为,不够强的自制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对手机的消极依赖,而大学生更是群体中的典型。更为重要的是,四年学习生活对于他们的未来意义重大,手机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时间消极的浪费,因此,如何客观恰当的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给出有效的改善问题的措施就变的极有意义。
1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连民族大学的学生,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并回收,同时对金石滩校区不同专业年级同学进行了随机访谈。
1.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中主要对手机用途、使用时长、社交、手机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问题的设置,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1.1 对于手机用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9.8%的同学用手机逛社交网站,66.4%的同学用手机听音乐,38.2%的同学用手机看视频,而电话、短信只占6.9%。从调查结果我們可以看出,手机的基础功能电话、短信使用频率并没有那么高,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同学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多来源于其娱乐性,而非通讯与学习。
1.1.2 对于手机使用时长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4%的同学手机使用时长在3-6小时之间,36%的同学使用手机时长在6-9小时之间,两者所占比例达90%之高,,可见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用的时间之多,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同学们对手机的依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1.1.3 对于话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3.8%的同学话费在30以上,60以上的同学占到了45.8%,从话费情况使用情况及大连民族大学电话套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消费在流量套餐上,这意味着同学们大多使用的是手机的网络功能而不是手机基本功能,这在对同学的随机采访中得到了印证,这些调查结果证明了第一个调查调查结果中的结论。
第五个问题中,觉得手机上交流比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趣的仅为15%。第六个问题中,熬夜多半是因为使用手机的同学所占比例为39.8%。第七个问题中,觉得使用手机耽误了很多事情的同学所占比例为69%。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对于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同学们并没有认为社交网络更有趣,这和之前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中的手机大部分时间都在逛社交网站的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在之后的分析中将进一步探讨。第七个问题,多数同学认为使用手机耽误了很多事情,这说明同学们对手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所察觉。
从第六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同学没有因为使用手机而熬夜。但从访谈结果来看,除去作业、考试,熬夜的同学多半是在使用手机,原因是因为吸引人的电视剧剧情或者电子书情节、游戏,同学们这样做选择的原因值得分析,这在原因分析中会做进一步探究。
1.2 随机访谈结果及分析
小组在大连民族大学金石滩校区对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访谈问题是调查问卷结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解决了很多问卷中反应出来的问题,部分整理结果如下:
问卷中发现“手机不再身边会感到不安的同学所占比例为86.6%。”,在访谈中访问了同学们感到不安的原因,从访谈中得知同学感到不安的原因大致有怕错过消息,害怕迷路,受不了尴尬,不能舒服的打发时间几种。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之后会做进一步探究。
对于问卷中大多数同学用手机逛社交网络和并不认为社交网络更有趣的反差现象,对同学进行了提问,同学认为社交网络方便随时接受信息,“收到请回复”早已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不定期的刷新消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距离远的亲友都要通过社交网络保持联系,但是距离感的确让人觉得不那么有趣。接受采访的几位同学都对结交新朋友表示期待,但同时也有些羞涩。
2 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基于一系列调查,访谈,我们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为严重,小组就这一现象和同学、老师进行了网上在线讨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探究。
首先从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来看,逛社交网络居于首位,通过思考不难发现,大学环境自由,而有重要消息通知时,手机再方便不过,这样看来我们如果想及时的收到重要信息,就要注意社交网站动态。这成为了我们能及时被找到及被通知消息的基本保障。
其次,我们初到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环境,难免和以前的亲友分开,社交网络使我们更好的保持联系,但同时因为孤独和生疏感,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面对着手机而不是陌生的校园和同学。同时手机电子地图甚至为我们解决了地形不熟悉的问题,手机在此时变得尤为可靠。同时内向的学生和初识的同班同学难免羞缅,玩手机就成了解除尴尬的最好方式。
第三,我们可以用手机上网,从网络上获得海量的信息,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信息,这种求知欲可以被无限填满,可以看小说,玩游戏,追剧。加之新的大学环境充满了竞争与压力,虚幻的网络自然成了避难所。我们很久以前就知道网络的诱惑之大,但如今我们可以随时上网,这样的诱惑显然大大升级。生长在庇护伞下的年轻一代面对大学突如其来的挑战与压力难免会有人心生怯意,逃避现实。
通过心理学相关书籍的阅读,我们发现我们有一种心理机制,我们会下意识从我们的计划列表或可执行列表中选择最容易的事情做,当我们的计划不甚明确,或者我们对将要做的事情倦怠情绪过重时,我们通常会怂恿自己去埋进手机里的虚拟世界,这是一种逃避机制,如果想要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个切入点。
其次,我们得知我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总是成功的抵制诱惑的原因,我们可能说服自己一次两次,但是第三次我们可能还是会毫不犹豫的拿起手机。
最后,对手机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交际的渴望心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渴望交流,却又感到羞怯,我们应该及时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
3 对策的提出
通过上述成因分析,特提出以下措施以克服手机过度依赖现象:
(1) 从“保护伞”模式中调整过来,离开“安全区”,培养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
(2)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刻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出发的目标,尤其是在游戏或者沉迷剧情的时候。
(3)每天都列一张计划清单,细化到“为花浇水”这种小事,如果有什么情难度较高,就果断挑选清单中难度较低的事情先去完成。
(4)设置一个奖励时间去娱乐放松,不要为自己灌输“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的想法,这样会不断削减自制力,把它当作是和运动,游玩,美食一样的娱乐活动中的一项。
(5)多进行室外活动,尝试进行社交活动,这样的乐趣会减少羞怯恐惧的情绪。这样会减少逃避现实的次数。
(6)手机设置自动关机,在需要睡眠的时候给自己足够的睡眠。
(7)下载一些学习类APP,想玩手机了就说服自己点进去看看,这样可以促进学习。
(8)多看书拓宽视野,去发掘比“玩手机”更高级,更健康的减压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威廉.克瑙斯,陶睛,于海成,卢伊丽等.译.终结施延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洪岩.施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573-2574.
“低头族”是对手机消极依赖的写照,然而却成为了校园甚至社会的风潮,我们知道潮流通常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行为,不够强的自制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对手机的消极依赖,而大学生更是群体中的典型。更为重要的是,四年学习生活对于他们的未来意义重大,手机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时间消极的浪费,因此,如何客观恰当的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给出有效的改善问题的措施就变的极有意义。
1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连民族大学的学生,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并回收,同时对金石滩校区不同专业年级同学进行了随机访谈。
1.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中主要对手机用途、使用时长、社交、手机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问题的设置,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1.1 对于手机用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9.8%的同学用手机逛社交网站,66.4%的同学用手机听音乐,38.2%的同学用手机看视频,而电话、短信只占6.9%。从调查结果我們可以看出,手机的基础功能电话、短信使用频率并没有那么高,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同学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多来源于其娱乐性,而非通讯与学习。
1.1.2 对于手机使用时长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4%的同学手机使用时长在3-6小时之间,36%的同学使用手机时长在6-9小时之间,两者所占比例达90%之高,,可见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用的时间之多,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同学们对手机的依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1.1.3 对于话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3.8%的同学话费在30以上,60以上的同学占到了45.8%,从话费情况使用情况及大连民族大学电话套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消费在流量套餐上,这意味着同学们大多使用的是手机的网络功能而不是手机基本功能,这在对同学的随机采访中得到了印证,这些调查结果证明了第一个调查调查结果中的结论。
第五个问题中,觉得手机上交流比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趣的仅为15%。第六个问题中,熬夜多半是因为使用手机的同学所占比例为39.8%。第七个问题中,觉得使用手机耽误了很多事情的同学所占比例为69%。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对于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同学们并没有认为社交网络更有趣,这和之前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中的手机大部分时间都在逛社交网站的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在之后的分析中将进一步探讨。第七个问题,多数同学认为使用手机耽误了很多事情,这说明同学们对手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所察觉。
从第六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同学没有因为使用手机而熬夜。但从访谈结果来看,除去作业、考试,熬夜的同学多半是在使用手机,原因是因为吸引人的电视剧剧情或者电子书情节、游戏,同学们这样做选择的原因值得分析,这在原因分析中会做进一步探究。
1.2 随机访谈结果及分析
小组在大连民族大学金石滩校区对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访谈问题是调查问卷结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解决了很多问卷中反应出来的问题,部分整理结果如下:
问卷中发现“手机不再身边会感到不安的同学所占比例为86.6%。”,在访谈中访问了同学们感到不安的原因,从访谈中得知同学感到不安的原因大致有怕错过消息,害怕迷路,受不了尴尬,不能舒服的打发时间几种。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之后会做进一步探究。
对于问卷中大多数同学用手机逛社交网络和并不认为社交网络更有趣的反差现象,对同学进行了提问,同学认为社交网络方便随时接受信息,“收到请回复”早已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不定期的刷新消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距离远的亲友都要通过社交网络保持联系,但是距离感的确让人觉得不那么有趣。接受采访的几位同学都对结交新朋友表示期待,但同时也有些羞涩。
2 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基于一系列调查,访谈,我们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为严重,小组就这一现象和同学、老师进行了网上在线讨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探究。
首先从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来看,逛社交网络居于首位,通过思考不难发现,大学环境自由,而有重要消息通知时,手机再方便不过,这样看来我们如果想及时的收到重要信息,就要注意社交网站动态。这成为了我们能及时被找到及被通知消息的基本保障。
其次,我们初到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环境,难免和以前的亲友分开,社交网络使我们更好的保持联系,但同时因为孤独和生疏感,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面对着手机而不是陌生的校园和同学。同时手机电子地图甚至为我们解决了地形不熟悉的问题,手机在此时变得尤为可靠。同时内向的学生和初识的同班同学难免羞缅,玩手机就成了解除尴尬的最好方式。
第三,我们可以用手机上网,从网络上获得海量的信息,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信息,这种求知欲可以被无限填满,可以看小说,玩游戏,追剧。加之新的大学环境充满了竞争与压力,虚幻的网络自然成了避难所。我们很久以前就知道网络的诱惑之大,但如今我们可以随时上网,这样的诱惑显然大大升级。生长在庇护伞下的年轻一代面对大学突如其来的挑战与压力难免会有人心生怯意,逃避现实。
通过心理学相关书籍的阅读,我们发现我们有一种心理机制,我们会下意识从我们的计划列表或可执行列表中选择最容易的事情做,当我们的计划不甚明确,或者我们对将要做的事情倦怠情绪过重时,我们通常会怂恿自己去埋进手机里的虚拟世界,这是一种逃避机制,如果想要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个切入点。
其次,我们得知我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总是成功的抵制诱惑的原因,我们可能说服自己一次两次,但是第三次我们可能还是会毫不犹豫的拿起手机。
最后,对手机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交际的渴望心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渴望交流,却又感到羞怯,我们应该及时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
3 对策的提出
通过上述成因分析,特提出以下措施以克服手机过度依赖现象:
(1) 从“保护伞”模式中调整过来,离开“安全区”,培养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
(2)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刻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出发的目标,尤其是在游戏或者沉迷剧情的时候。
(3)每天都列一张计划清单,细化到“为花浇水”这种小事,如果有什么情难度较高,就果断挑选清单中难度较低的事情先去完成。
(4)设置一个奖励时间去娱乐放松,不要为自己灌输“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的想法,这样会不断削减自制力,把它当作是和运动,游玩,美食一样的娱乐活动中的一项。
(5)多进行室外活动,尝试进行社交活动,这样的乐趣会减少羞怯恐惧的情绪。这样会减少逃避现实的次数。
(6)手机设置自动关机,在需要睡眠的时候给自己足够的睡眠。
(7)下载一些学习类APP,想玩手机了就说服自己点进去看看,这样可以促进学习。
(8)多看书拓宽视野,去发掘比“玩手机”更高级,更健康的减压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威廉.克瑙斯,陶睛,于海成,卢伊丽等.译.终结施延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洪岩.施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573-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