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化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心中,现代化常与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民主和自由理性化等美好的观念和图景相联系。但同时,现代化也经常包含着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市场竞争、道德观念的沦丧、毒品枪支泛滥、恐怖主义等黑暗的图景。然而,无论人们对它的态度如何,它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并且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现实,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是竭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03-01
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先进工业国的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帕森斯等人创立,70年代得到发展,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学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为了引导新兴独立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制度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理论,目的在于促进这些国家发展,稳定政治,避免它们走向社会主义阵营,核心思想是阐述不发达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的认识。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因此研究现代化理论的流派有很多。政治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亨廷顿,他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标志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可逆的过程,强调民主和自由、政府权威。经济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罗斯托和西蒙库茨涅茨,他们认为现代化的标志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目标是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注重研究现代化的动力与成长模式以及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变迁的条件。社会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他以研究社会功能的转换与变迁为着力点,强调现代化开始于工业化,现代化是工业化产生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形态不断转变的过程。人文心理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英克尔斯,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进程,开辟了定量评价的新标准。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有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
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现在社会的不发达状态是由资本主义的扩张引起的,发达是不发达的后一状态,不发达是由发达造成的。这是判断是否为依附理论的立论依据;世界经济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欠发达国家处于边缘受压制的状态,欠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主导国和边缘国的经济不平等;不发达国家要想摆脱不利地位就得克服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建立国际新秩序,同时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西方中心论这一单一意识形态格局。激发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争取自己权利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性,揭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不利环境,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提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战略。虽然依附理论批判了早起的现代化理论,但是它也有其缺陷,它过分强调内因的作用,而忽视了外因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洲和拉美国家,所以它提出的发展战略只适合个别国家,而不能广泛的适用于其他国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世界体系论是继依附理论之后而产生的,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借鉴了依附理论中的部分概念,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整体结构观而不是以社会和国家为单位展开分析,认为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合作才能建立起国际新秩序,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二、如何看待现代化
迄今为止,现代化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所有事物都是要一分为二看待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例外,它在促进人类社会极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飞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便利之外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综观全球,人类不仅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过多、水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减少、核武器扩散等世界性问题之外,各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国就面临着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人类正受到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而产生的后果的惩罚,这些都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迄今为止的现代化总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加强,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凸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毒品蔓延、枪支泛滥、恐怖主义威胁等另人瞠目结舌。早期工业社会早期的勤劳节俭、健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精神等正在日益消失,工业化的成果也未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所以,应理性地看待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李钢.社会转型刍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
[3]郑宜君.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演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4).
[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沃尔夫冈·察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03-01
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先进工业国的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帕森斯等人创立,70年代得到发展,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学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为了引导新兴独立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制度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理论,目的在于促进这些国家发展,稳定政治,避免它们走向社会主义阵营,核心思想是阐述不发达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的认识。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因此研究现代化理论的流派有很多。政治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亨廷顿,他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标志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可逆的过程,强调民主和自由、政府权威。经济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罗斯托和西蒙库茨涅茨,他们认为现代化的标志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目标是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注重研究现代化的动力与成长模式以及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变迁的条件。社会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他以研究社会功能的转换与变迁为着力点,强调现代化开始于工业化,现代化是工业化产生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形态不断转变的过程。人文心理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英克尔斯,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进程,开辟了定量评价的新标准。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有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
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现在社会的不发达状态是由资本主义的扩张引起的,发达是不发达的后一状态,不发达是由发达造成的。这是判断是否为依附理论的立论依据;世界经济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欠发达国家处于边缘受压制的状态,欠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主导国和边缘国的经济不平等;不发达国家要想摆脱不利地位就得克服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建立国际新秩序,同时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西方中心论这一单一意识形态格局。激发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争取自己权利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性,揭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不利环境,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提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战略。虽然依附理论批判了早起的现代化理论,但是它也有其缺陷,它过分强调内因的作用,而忽视了外因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洲和拉美国家,所以它提出的发展战略只适合个别国家,而不能广泛的适用于其他国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世界体系论是继依附理论之后而产生的,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借鉴了依附理论中的部分概念,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整体结构观而不是以社会和国家为单位展开分析,认为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合作才能建立起国际新秩序,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二、如何看待现代化
迄今为止,现代化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所有事物都是要一分为二看待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例外,它在促进人类社会极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飞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便利之外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综观全球,人类不仅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过多、水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减少、核武器扩散等世界性问题之外,各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国就面临着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人类正受到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而产生的后果的惩罚,这些都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迄今为止的现代化总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加强,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凸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毒品蔓延、枪支泛滥、恐怖主义威胁等另人瞠目结舌。早期工业社会早期的勤劳节俭、健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精神等正在日益消失,工业化的成果也未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所以,应理性地看待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李钢.社会转型刍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
[3]郑宜君.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演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4).
[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沃尔夫冈·察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