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拓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打破了我国只有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垄断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开辟了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尝试与发展,为我国培养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并且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本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概述
(一)职业教育
在完整的现代职教体系中,可以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与研究生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普遍,一般由中职或高职院校负责培养。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发展高职教育最主要的层次和类型,为培养出高端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新兴发展并大力提倡的类型,由新转型高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为培养高层次技术、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重视并强化本科层次职教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比较吃力,目的是培养具备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为满足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国家与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核心,我国始终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且随着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当代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个人、群体、社会等明确的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市场对大学生的认可肯定的程度上。它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和最主要、最集中的体现[1]。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对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观念与实践不断进行更新与学习,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率的普及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普遍呈现出健康稳定的态势,但是由于国际不良思潮与网络消极信息的冲击,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当前国情决定着我国在教育上更加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学习,导致在思想道德上,学生群体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忽视精神追求的情况,学生群体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思想道德意识普遍提高,对于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有着自己的评判,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言论与现实的冲击,使得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要求降低,同时,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着学生群体的三观养成,不断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需求的满足。
由于已迈过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门槛,学生在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方面纷纷放低的要求,学科与职业分类的精细化使得在进行理论学习时知识面过于狭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较少,而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教育学生的标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的运用于实践,这无疑已限制了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在校园内提升与锻炼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不扎实、组织管理能力不强,不能在毕业后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要求。
三、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与普通人才的最大区别便是重视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效果,所以在进行职业教育时,绝对不能按照普通培养方式进行培养,从教学方式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摸索式改革,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打好基础。
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工学交替模式与社会、教师学生与院校多方协作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对在校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企业与学校共同研制教学计划、设置必修课程,并且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师资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科学管理与技能型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统一,走差异化、特色化、专门化发展的道路,确定专业方向并以此达到分类分层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2]。教学理念也应及时更新,改革传统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职业规划与实践需要,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对接,从根本上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提升师资质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职业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要求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毕竟教师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这要求教师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帮助职业教育事业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同时,教师应当爱岗敬业、提高师德水平,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學水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授相应学科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学实践活动,以理论学习带动实践操作,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本身也应当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体验学习,带给学生更加深层次的职业教育知识与实践。
(三)加强学风建设
网络科技的大力发展将社会思潮与不良观念带入校园,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所以学风建设尤为重要,这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课堂纪律的基础上采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部,及时了解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应第一时间进行排解疏导,同时积极开展班级会议与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出现逃课、作弊等不良现象时,要求学校严格课堂出勤制度与考试纪律,让学生以端正的态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榜样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和向往,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最佳氛围。
参考文献:
[1]万垠.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21.
[2]杨学富.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0(08):29-31.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拓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打破了我国只有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垄断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开辟了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尝试与发展,为我国培养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并且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本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概述
(一)职业教育
在完整的现代职教体系中,可以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与研究生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普遍,一般由中职或高职院校负责培养。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发展高职教育最主要的层次和类型,为培养出高端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新兴发展并大力提倡的类型,由新转型高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为培养高层次技术、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重视并强化本科层次职教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比较吃力,目的是培养具备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为满足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国家与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核心,我国始终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且随着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当代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个人、群体、社会等明确的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市场对大学生的认可肯定的程度上。它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和最主要、最集中的体现[1]。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对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观念与实践不断进行更新与学习,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率的普及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普遍呈现出健康稳定的态势,但是由于国际不良思潮与网络消极信息的冲击,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当前国情决定着我国在教育上更加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学习,导致在思想道德上,学生群体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忽视精神追求的情况,学生群体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思想道德意识普遍提高,对于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有着自己的评判,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言论与现实的冲击,使得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要求降低,同时,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着学生群体的三观养成,不断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需求的满足。
由于已迈过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门槛,学生在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方面纷纷放低的要求,学科与职业分类的精细化使得在进行理论学习时知识面过于狭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较少,而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教育学生的标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的运用于实践,这无疑已限制了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在校园内提升与锻炼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不扎实、组织管理能力不强,不能在毕业后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要求。
三、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与普通人才的最大区别便是重视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效果,所以在进行职业教育时,绝对不能按照普通培养方式进行培养,从教学方式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摸索式改革,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打好基础。
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工学交替模式与社会、教师学生与院校多方协作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对在校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企业与学校共同研制教学计划、设置必修课程,并且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师资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科学管理与技能型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统一,走差异化、特色化、专门化发展的道路,确定专业方向并以此达到分类分层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2]。教学理念也应及时更新,改革传统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职业规划与实践需要,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对接,从根本上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提升师资质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职业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要求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毕竟教师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这要求教师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帮助职业教育事业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同时,教师应当爱岗敬业、提高师德水平,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學水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授相应学科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学实践活动,以理论学习带动实践操作,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本身也应当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体验学习,带给学生更加深层次的职业教育知识与实践。
(三)加强学风建设
网络科技的大力发展将社会思潮与不良观念带入校园,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所以学风建设尤为重要,这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课堂纪律的基础上采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部,及时了解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应第一时间进行排解疏导,同时积极开展班级会议与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出现逃课、作弊等不良现象时,要求学校严格课堂出勤制度与考试纪律,让学生以端正的态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榜样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和向往,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最佳氛围。
参考文献:
[1]万垠.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21.
[2]杨学富.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0(0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