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投身生物教学改革,开展生物创新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条件。中学生物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转变评价观念,创新处理教材,扩充知识信息,不断开创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中学教师 创新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61-0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按照大纲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生物学科,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对于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学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投身生物教学改革,开展生物创新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一、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把落后的师生尊卑观转变为师生平等观;把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观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把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观转变为科学评价的质量观。
为此,教师在生物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情感、生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创新教学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是有益的探索。高效课堂的主旨是:教师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手脑并用,大胆质疑,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最终破解难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实践证明,高效课堂是增强学生自信和勇气,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
做好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因此,实验创新要求教师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目的,以原有实验不足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突破口,对现有教材规定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从原理、设计、材料、方法、装置、仪器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凸显创新的理念。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能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熟练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并汲取网络上的有益资源加以整合运用,拓展生物教学的手段和内涵。
四、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
结合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教师必须把以往的“分数高低”观转变为“素质鉴定”观,无论在生物课的课上还是在课下,对学生的评价都要实事求是,公平客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教师更应从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的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以及能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在评价方法上,教师更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调查,努力了解学生的内在素质,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的有机结合。
五、教师要创新处理教材
目前的教材更新比较快,教材内容基本上都能囊括当前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体系和科研成果。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会具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对教材进行诸如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等创新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具备现有知识体系和能力,更好地认识未来知识发展趋势,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六、教师要创新知识体系
生物科学是当前发展最迅速、最前沿的科学之一。因此,生物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有关生物科学的新知识、新信息、新体系、新理念,认真做好自身更新与储备,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开创生物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祖群.浅议中学生物创新教学.现代教育信息,2013(1).
[2]魏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探讨.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Z1).
[3]吕亚峰.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责任編辑:杨柳
[关键词]中学教师 创新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61-0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按照大纲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生物学科,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对于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学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投身生物教学改革,开展生物创新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一、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把落后的师生尊卑观转变为师生平等观;把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观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把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观转变为科学评价的质量观。
为此,教师在生物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情感、生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创新教学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是有益的探索。高效课堂的主旨是:教师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手脑并用,大胆质疑,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最终破解难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实践证明,高效课堂是增强学生自信和勇气,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
做好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因此,实验创新要求教师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目的,以原有实验不足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突破口,对现有教材规定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从原理、设计、材料、方法、装置、仪器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凸显创新的理念。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能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熟练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并汲取网络上的有益资源加以整合运用,拓展生物教学的手段和内涵。
四、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
结合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教师必须把以往的“分数高低”观转变为“素质鉴定”观,无论在生物课的课上还是在课下,对学生的评价都要实事求是,公平客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教师更应从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的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以及能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在评价方法上,教师更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调查,努力了解学生的内在素质,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的有机结合。
五、教师要创新处理教材
目前的教材更新比较快,教材内容基本上都能囊括当前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体系和科研成果。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会具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对教材进行诸如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等创新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具备现有知识体系和能力,更好地认识未来知识发展趋势,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六、教师要创新知识体系
生物科学是当前发展最迅速、最前沿的科学之一。因此,生物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有关生物科学的新知识、新信息、新体系、新理念,认真做好自身更新与储备,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开创生物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祖群.浅议中学生物创新教学.现代教育信息,2013(1).
[2]魏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探讨.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Z1).
[3]吕亚峰.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责任編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