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曾经争议性颇大,而现今已被誉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的作品。《觉醒》主要描写女主人公艾德娜从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到关注自我精神生活的独立女性的觉醒变化过程。她的自我意识包括追求精神生活,性意识的觉醒,也包含自我与其各种角色冲突的觉醒以及其挣脱束缚,寻求自由的主题。本文主要从社会传统道德约束和夫权制双重压制的角度,主人公是如何从自我意识形成,到挣扎,到迷茫的过程。
关键词:《觉醒》;双重压制;抗争;迷茫
一、肖邦其人
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 美国女作家。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 1899),是她的杰作。《觉醒》一书,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美国夫权社会中的妇女对个性自由的大胆追求。但是书中对主人公艾德娜同情的笔调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和读者。在圣路易斯,小说被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肖邦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会员资格。1899年底,她的出版商拒绝出版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肖邦感到自己在文学领域受到排斥。在最后的岁月里,她几乎再也没有动笔。这使得正直创作高峰期的肖邦骤然止笔,并在五年之后默默死去。
二、《觉醒》的社会背景
1890年的美国充斥着各种社会矛盾,1893年的经济危机加重了各个阶层的差距,城市化和工业化渐渐地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达尔文主义及对圣经的批评威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人类最初的本源和使命。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这种清教徒式的维多利亚的旧式传统与时下的社会和文艺潮流难免产生激烈的碰撞。其中最为激烈一个问题就是妇女问题。南方的上层社会妇女一般都是在优越的家庭里长大,她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上层社会妇女一贯所沿袭的“优良传统”。她们对妇女的角色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因此,像妇女运动如此激进的社会变革,她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当肖邦的小说《觉醒》问世后,在当时的美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下,女性的觉醒与反叛是不能被容忍的。因此,此书一出,在当时犹如重磅炸弹,引来了评论界的非议和责难。但是在百年后,人们却将她奉为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先驱,作品《觉醒》也被誉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克里奥尔妇女角色问题
《觉醒》中的克里奥尔妇女在这种社会和政治浪潮的激荡下,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她们要么尊崇旧式道德模式,要么大胆追求,还有一部分,则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位置。克里奥尔人是当地出生的属于西班牙或者法国血统的人,也指殖民时期在当地安家的西班牙名门望族的后裔。克里奥尔人非常传统和保守。因此大部分的妇女依然坚信着妇女最初始的、最神圣的天职。克里奥尔妇女很美,婚前是天真浪漫的姑娘,婚后就如书中描述的拉提诺夫人。拉提诺夫人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传统道德规范赋予她的相夫教子的性别角色甘之如饴,完全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书中描述的另一女性,则是芮芝小姐。芮芝小姐则具有清醒的自主意识,她不依附任何人,也从不屈服于任何男人,她甚至对他们有点不屑一顾。芮芝小姐和拉提诺夫人,是正反的两个对立面。而书中主人公艾德娜,既不像拉提诺夫人,也不是芮芝小姐。前者扮演着好女人的标准角色,完全泯灭作为独立人的自我,对毫无生气的生活麻木地心满意足。后者独来独往,心性中没有一丝激情,对形影相吊的生活无奈地心满意足。这两种都不是艾德娜想要的生活。她追求的是一种充实完整的生活。既要独立,又要爱情。这种介于拉提诺夫人和芮芝小姐式的生活之间的充实完整的生活,是艾德娜的理想世界,而这种追求和向往却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
四、双重压制下的挣扎
在面临这样一个双重的社会和家庭的禁锢中,主人公艾德娜想追求自己充实而自由的生活的道路是艰辛的。从全文总体上来说,她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努力。
首先是从克里奥尔传统到的模式的禁锢中挣脱。艾德娜意识到,自己自始至终都被物化成了一个只会围绕着丈夫和家务转的家庭妇女。为了追寻自由,她不得不做出反抗,以摆脱现有的生活模式。首先是在家务活方面,和对待孩子方面。庞里埃家其实就是一个克里奥尔社会生活的缩影,隐射出克里奥尔社会在各个方面对妇女的禁锢。艾德娜必须操持着整个家庭的家务活,在每周二的下午必须接待客人,就像其他贤妻良母一般。为了摆脱这种没有自我的生活方式,她拒绝接受来访客人,并且把家务活丢给下人,任由下人去处理家务事。更进一步的是,她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因而导致家庭关系僵化。这是为了摆脱社会传统习俗所设定的角色,艾德娜最先做出的抗争。
其次,是从夫权环境里挣脱。艾德娜回顾她的婚姻,那种百分之百的奉献让她受宠若惊,她以为两人之间有默契,品味相近,而事实上这种想法都错了。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艾德娜同丈夫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无爱情可言。艾德娜的丈夫是成功的商人,在经济生活上给她带来了保障和舒适,作为回报,艾德娜尽量展示自己的温柔和贤淑,虽然有时不那么情愿。小说具体描写了女主人公率领仆人和朋友大举拆迁室内家具的情形,形象地表明了她对家庭秩序的破坏。丈夫为挽回体面,把房子交给了工匠作“全面翻修”,顷刻间,那幢豪华的别墅瓦解了。这实质上象征了他们婚姻的破裂。从华丽的“家”搬离,搬至自己租的“鸽楼”,正式标志着艾德娜挣脱开了之前所处的夫权制环境。
最后,艾德娜反抗的是自然,生命是自然的产物,而总归艾德娜选择的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得以解脱出来。从华丽的夫家大门出来,艾德娜确实是感受到了从未曾有过的归属感和空间感。但是她能走出夫家的大门,怎么走得出整个无形的父权文化的大厦?后来罗伯特的离去,使艾德娜终于认识到,自己无力真正挣脱父权制传统的束缚。为了心中的理想,她只能在茫茫的大海中寻找归宿。只有彻底与现实隔离,才能回归到真我的状态。但是,敢于与现实抗争的人,最后结局是孤独的。艾德娜最后的归宿就是永久的孤独,但是换来了自由和理想的实现。
五、生命的绝响
埃德娜曾为了保全自我意识以及追求自由独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最终她没有坚持到底,选择了投海自尽,融入大海的怀抱,对于这样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该如何理解呢?一方面,死亡标志着埃德娜探寻自我之路的终结。这种自我毁灭的方式是对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困境和各种难以调和的焦虑无声的投降,是对主体意识追求的一种放弃。埃德娜作为一个女性为了追求自我完整与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又是令人钦佩的。她勇敢地面对大海回归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同时与大海溶为一体暗示了她在大海中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象征意义上的自我独立与解放。
参考文献:
[1]凯特·萧邦:《觉醒》,扬瑛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陈姝波:《超越局限》,《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
[4]谷红丽:《〈觉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解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魏兆秋.觉醒中的困惑—————兼评肖邦的女权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6]Martin Wendy Ed. 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关键词:《觉醒》;双重压制;抗争;迷茫
一、肖邦其人
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 美国女作家。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 1899),是她的杰作。《觉醒》一书,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美国夫权社会中的妇女对个性自由的大胆追求。但是书中对主人公艾德娜同情的笔调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和读者。在圣路易斯,小说被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肖邦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会员资格。1899年底,她的出版商拒绝出版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肖邦感到自己在文学领域受到排斥。在最后的岁月里,她几乎再也没有动笔。这使得正直创作高峰期的肖邦骤然止笔,并在五年之后默默死去。
二、《觉醒》的社会背景
1890年的美国充斥着各种社会矛盾,1893年的经济危机加重了各个阶层的差距,城市化和工业化渐渐地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达尔文主义及对圣经的批评威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人类最初的本源和使命。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这种清教徒式的维多利亚的旧式传统与时下的社会和文艺潮流难免产生激烈的碰撞。其中最为激烈一个问题就是妇女问题。南方的上层社会妇女一般都是在优越的家庭里长大,她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上层社会妇女一贯所沿袭的“优良传统”。她们对妇女的角色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因此,像妇女运动如此激进的社会变革,她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当肖邦的小说《觉醒》问世后,在当时的美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下,女性的觉醒与反叛是不能被容忍的。因此,此书一出,在当时犹如重磅炸弹,引来了评论界的非议和责难。但是在百年后,人们却将她奉为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先驱,作品《觉醒》也被誉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克里奥尔妇女角色问题
《觉醒》中的克里奥尔妇女在这种社会和政治浪潮的激荡下,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她们要么尊崇旧式道德模式,要么大胆追求,还有一部分,则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位置。克里奥尔人是当地出生的属于西班牙或者法国血统的人,也指殖民时期在当地安家的西班牙名门望族的后裔。克里奥尔人非常传统和保守。因此大部分的妇女依然坚信着妇女最初始的、最神圣的天职。克里奥尔妇女很美,婚前是天真浪漫的姑娘,婚后就如书中描述的拉提诺夫人。拉提诺夫人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传统道德规范赋予她的相夫教子的性别角色甘之如饴,完全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书中描述的另一女性,则是芮芝小姐。芮芝小姐则具有清醒的自主意识,她不依附任何人,也从不屈服于任何男人,她甚至对他们有点不屑一顾。芮芝小姐和拉提诺夫人,是正反的两个对立面。而书中主人公艾德娜,既不像拉提诺夫人,也不是芮芝小姐。前者扮演着好女人的标准角色,完全泯灭作为独立人的自我,对毫无生气的生活麻木地心满意足。后者独来独往,心性中没有一丝激情,对形影相吊的生活无奈地心满意足。这两种都不是艾德娜想要的生活。她追求的是一种充实完整的生活。既要独立,又要爱情。这种介于拉提诺夫人和芮芝小姐式的生活之间的充实完整的生活,是艾德娜的理想世界,而这种追求和向往却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
四、双重压制下的挣扎
在面临这样一个双重的社会和家庭的禁锢中,主人公艾德娜想追求自己充实而自由的生活的道路是艰辛的。从全文总体上来说,她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努力。
首先是从克里奥尔传统到的模式的禁锢中挣脱。艾德娜意识到,自己自始至终都被物化成了一个只会围绕着丈夫和家务转的家庭妇女。为了追寻自由,她不得不做出反抗,以摆脱现有的生活模式。首先是在家务活方面,和对待孩子方面。庞里埃家其实就是一个克里奥尔社会生活的缩影,隐射出克里奥尔社会在各个方面对妇女的禁锢。艾德娜必须操持着整个家庭的家务活,在每周二的下午必须接待客人,就像其他贤妻良母一般。为了摆脱这种没有自我的生活方式,她拒绝接受来访客人,并且把家务活丢给下人,任由下人去处理家务事。更进一步的是,她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因而导致家庭关系僵化。这是为了摆脱社会传统习俗所设定的角色,艾德娜最先做出的抗争。
其次,是从夫权环境里挣脱。艾德娜回顾她的婚姻,那种百分之百的奉献让她受宠若惊,她以为两人之间有默契,品味相近,而事实上这种想法都错了。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艾德娜同丈夫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无爱情可言。艾德娜的丈夫是成功的商人,在经济生活上给她带来了保障和舒适,作为回报,艾德娜尽量展示自己的温柔和贤淑,虽然有时不那么情愿。小说具体描写了女主人公率领仆人和朋友大举拆迁室内家具的情形,形象地表明了她对家庭秩序的破坏。丈夫为挽回体面,把房子交给了工匠作“全面翻修”,顷刻间,那幢豪华的别墅瓦解了。这实质上象征了他们婚姻的破裂。从华丽的“家”搬离,搬至自己租的“鸽楼”,正式标志着艾德娜挣脱开了之前所处的夫权制环境。
最后,艾德娜反抗的是自然,生命是自然的产物,而总归艾德娜选择的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得以解脱出来。从华丽的夫家大门出来,艾德娜确实是感受到了从未曾有过的归属感和空间感。但是她能走出夫家的大门,怎么走得出整个无形的父权文化的大厦?后来罗伯特的离去,使艾德娜终于认识到,自己无力真正挣脱父权制传统的束缚。为了心中的理想,她只能在茫茫的大海中寻找归宿。只有彻底与现实隔离,才能回归到真我的状态。但是,敢于与现实抗争的人,最后结局是孤独的。艾德娜最后的归宿就是永久的孤独,但是换来了自由和理想的实现。
五、生命的绝响
埃德娜曾为了保全自我意识以及追求自由独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最终她没有坚持到底,选择了投海自尽,融入大海的怀抱,对于这样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该如何理解呢?一方面,死亡标志着埃德娜探寻自我之路的终结。这种自我毁灭的方式是对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困境和各种难以调和的焦虑无声的投降,是对主体意识追求的一种放弃。埃德娜作为一个女性为了追求自我完整与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又是令人钦佩的。她勇敢地面对大海回归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同时与大海溶为一体暗示了她在大海中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象征意义上的自我独立与解放。
参考文献:
[1]凯特·萧邦:《觉醒》,扬瑛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陈姝波:《超越局限》,《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
[4]谷红丽:《〈觉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解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魏兆秋.觉醒中的困惑—————兼评肖邦的女权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6]Martin Wendy Ed. 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