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e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读来饶有兴味。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天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因为萧伯纳长得很瘦,资本家便开玩笑说:“看到你,我就想到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微微一笑,回敬到:“看到你,我就想到世界上为什么闹饥荒。”两人说完哈哈大笑。
   萧伯纳的幽默机智,在这则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家由萧伯纳的瘦,联想到世界闹饥荒的结果。而萧伯纳则由资本家的大腹便便,联想到世界闹饥荒的原因——正因为资本家们吃得太多,把粮食都吃光了,世界才会闹饥荒。两相比较,萧伯纳的回击无疑更有力。
   我们在为作家的智慧叹服的同时,更能清晰地感受到联想的魅力。如果说思维是一扇门,那么联想就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如果说思维是一条河,那么联想就是越过这条河的一叶扁舟。一旦我们真正拥有了联想的能力,我们也就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在写作的天空自由翱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尽情绽放联想的火花,永远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在写作中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展开联想点构思材料有哪些角度呢?这里,笔者从三个角度加以说明:
  
  一、相似联想法
   看下面一个示例: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杨朔《荔枝蜜》)
   这两段文字由物及人,从蜜蜂联想到农民。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在田野里劳动的农民,“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两者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何其相似。正是抓住了这一相似点,文章的内容才得以深化。我们把这种联想方法叫做“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的方式比较常见,也可叫做“类比联想”。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性质或形态相似的另一个事物,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比喻或象征。运用相似联想,不仅对丰富文章内容有帮助,而且还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二、相关联想法
   看下面一个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苏轼正是受到中秋月圆之景的感染,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而在词中,联想无疑是激活作者思维的重要手段。他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由月圆联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更以豁达的襟怀表达对天下一切经历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意境豪放,情感旷达,令人叹服。我们把这种联想方法叫做“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亦可称之为“接近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这种联想方式一般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其好处在于容易引发情感,便于提升思维的深度。
  
  三、对比联想法
   看下面一个示例: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许地山《落花生》)
   这段文字,主旨在于赞美花生的品质。在这里,作者先是借姊姊、哥哥和我几个孩子之口列举了花生的三点好处,然后才由父亲说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作者运用联想,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巧妙将其对比,从而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像上文这样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想到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这种联想方式就是“对比联想”。这种联想的连接点在于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相对性,类似于寻找反义词。因为事物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所以这种联想可以使我们容易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下面我们来看看2009年山东济南一考生以“又是一年风起时”为题的作文:
  
  又是一年风起时
   我轻轻地走在灰黄的田间小径上,道旁的草木已开始枯黄了,稻田里的稻谷也在秋风的撩拨下渐渐地转成了金黄的颜色。这是农民劳动一年的收获,那么我过去一年的收获又在哪里呢?又是一年秋风起,秋风卷起一片枯黄的叶子放在我的手上。秋风,你难道是在回答我的问题吗?是啊,播种了稻谷会收获殷实,播种了梧桐当然只能收获凄凉了。
   秋风送来几只秋蝉凄厉的鸣叫声,我忽而想起了《伊索寓言》里蝉与蚂蚁的故事。夏天的时候,蝉饮着甘露,每天浮躁地叫着。可是一到秋天,甘露没有了,有的只是饥饿与寒冷。于是它乞求蚂蚁:“蚂蚁,请求你给我一个温暖的住处吧;蚂蚁,请求你给我一点儿食物吧!” 蚂蚁说:“夏天的时候,当我们忙碌地收集食物、修缮洞穴时,你在鸣唱、游荡,现在却乞求我们的食物。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此刻的我不正是那浮躁的秋蝉吗?错过了耕耘的季节,却要向命运乞求一个美好的前程。幻想终于破灭了,就像寓言里的蝉终究没有得到蚂蚁的同情一样。
   仰头望秋日明净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朵云。曾经惊诧于秋空为何容不下朵朵白云,现在,我却开始明白,收获的季节里是容不下任何一丝散漫的。可是我却偏偏有着如云般的散漫不稳定,难以坚持的性格。曾以为那是对“自由”的向往,那是庄子式的浪漫,现在却发现那不过是懒散的借口,那不过是过于幼稚的标志。曾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晨起床,泡一杯清茶,携一本散文,坐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好读书不求甚解”,通过空乏的学习,逃过复杂的人际,逃过关于人生的奋斗。那时,希望自己能像庄子在梦境中变成蝴蝶一般,长出蝶的彩翼,在花丛里翩跹。于是,我便像树上夏日的叶挣脱叶柄的束缚,去找寻蝴蝶梦,而赢得的不过是过早枯黄的命运而已。
   秋风拂过,稻谷的馨香钻进我的衣袖。我被稻谷暖暖的香味包围着。我必须振作,必须找回自己奋斗的力量。我应该庆幸自己不是秋蝉,自己不是枯叶,我还有重来的机会。我已经被逼到了生活的死角,不能够再逃避。我必须直面我的人生,我必须直面奋斗。我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像检查、修理一艘停泊的船一样重新审视、完善自己,然后在人生的大海上继续向前航行。
   又是一年秋风起,我相信明年我会拥有同眼前一样的一片金黄,同样的一片稻香。
   这篇考场佳作主要采用了“相似联想”的材料构思方法,文中,秋蝉的哀号,代表着懒惰与没有远见的悲情;稻谷的馨香,象征着播种与耕耘的收益。由此,小作者联想到自己,袅袅秋风,空阔蓝天,营造了解剖自我的独特氛围;暖暖稻香,收获殷实,则暗示了勤奋努力的丰硕成果。丰富的联想,彰显了考生的烂漫情怀。
   最后,请看笔者学生以“放学了,雨还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为开头,采用各种联想方式,写的三段文字,或许,对你的思维的打开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联想法:放学了,雨还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数学老师走出教室,她迟疑了一下,然后用书遮在头上,冲进雨帘中。我身后的小明马上拿起伞,快步追了上去,将伞撑在数学老师的头上。看着这一切,我不禁想起了上周一上学时,小明路上将伞毫不犹豫借给那两个来看病的外地母女,自己却冒雨上学,结果感冒发烧。小明真是个好人啊!
   相关联想法:放学了,雨还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躲到爸爸妈妈撑起的伞下,消失在雨幕中。可我没有带伞,只能焦急地站在走廊上,盼望着雨早点停。望着同学和父母幸福离去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以前每次下雨时,爸爸妈妈都会打着雨伞站在教室外等候。那时,我的心里都是甜滋滋的。可惜,爸妈都出差了不在家,唉!
   相似联想法:放学了,雨还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数学老师走出教室,她迟疑了一下,然后用书遮在头上,冲进雨帘中。身后的小明马上拿起伞,快步追了上去,将伞撑在数学老师的头上。看着这一切,我忽然想起上周发生过的一幕。记得那天也下着雨,我打着雨伞,正走在学校的林荫小道上。数学老师迎面而来,她没有伞,双手抱着我们的作业本,在雨中匆匆地向办公室跑去。当时,我们俩擦肩而过,可我根本就没想起用自己的伞为老师遮遮雨,让老师冒雨而去。我真的感到非常羞愧!
其他文献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断地成长,走向成熟。从出生到童年,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最后经过中年,走向老年。  15岁的我,正在经历着迷茫的少女时期:早已过了荡秋千或梦想着成为漂亮公主的年龄,可是又好像还没有自己出去闯天下的勇气和面对社会的能力。我厌倦了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吃早点、上学。回家拼命地完成功课,然后又爬回床上睡觉的日子。这样日复一日,有时候,我觉得无聊透顶了!在家里,爸爸妈妈的脾气够古
期刊
如今的“离”字当“离开”“离去”讲。但在古代它和“离开”“离去”不沾边,它是人们用“捕鸟网”对鸟类进行“捕获”或“捕猎”的意思。   这一点我们从甲骨文的“离”字字形中,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甲骨文的“离”字,上面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下面是一个带长柄的捕鸟网,它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形象逼真,表示用网将鸟捕获。小篆的形体趋于繁化,而且发生了讹变,左边还是甲骨文字形的结构,上面的“鸟(隹)”移到了右边
期刊
父亲是个手艺人,编了一辈子竹器。    父亲编竹器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很投入,也很惬意,似乎是在进行天马行空的思索。    父亲熟练地把竹子劈开,劈成竹条,再劈成竹篾,然后他拿起竹篾,一根根编起来,用不了多久,一个竹篮或者别的竹制品就在他手里做成了。    父亲做竹篮底子时,劈的竹篾几乎一样长,因为他只用最初的一根竹篾作为参照标准。他不会以此类推地劈成一根竹篾就以这根竹篾做标准,再比照这根
期刊
蜀、魏街亭之战,在《三国演义》里是描写得非常成功的一次著名战役。   诸葛亮兵出祁山,所向披靡,连克三郡,关中震惊。魏主曹睿迫于无奈,只得重新起用了削职回乡的司马懿。司马懿上台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镇压了欲与诸葛亮作内应的孟达,接下来,司马懿引军十五万,以张郃为先锋,兵进街亭。街亭交战的战幕由此拉开。由于马谡违令妄为,刚愎自用,汉中咽喉街亭很快失守,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一生
期刊
龙卷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过之地往往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一种涡旋现象,是极不稳定天气下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其形状看起来像高速旋转的漏斗云柱,颜色有乳白色、灰色、黑色等,其中心附近风速最高可达每秒300米,破坏性极强。   美国被世人称为“龙卷风之乡”,其之所以多发龙卷风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美国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湾,大量的水
期刊
奥运会在古希腊肇始时,获胜者是没有奖金的。他们得到的奖品,是一个用橄榄枝编成的头冠。在著名的温泉关战役后,一些波斯将军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大为惊讶,感慨道:我的老天,他们竟然仅仅为了这些虚幻的东西去战斗,而不是为了钱!   是的,看重金钱的波斯人,无法理解永远把荣誉放在第一位的希腊人。   中国的古人也把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期刊
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些年。   在那团模糊的迷雾中,谁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     夏天,他一只手捏住自己白色衬衫的衣领来回呼扇,隐约露出略显突兀的锁骨。   课间,他踱到某个男生的桌子旁边,单手插着腰,不紧不慢地说句:   “下楼打篮球去。”   从那所学校毕业多年后,生活一下子变得东奔西走、颠沛流离。   常常独自坐在开往某个地方的车上凝视窗外缓缓逝去的景色,毫无征兆地想起什
期刊
话题阐释   北斗七星,灿烂明亮,蜿蜒勺状,像书家一笔勾成,望之令人神往。巍峨高山,连绵起伏,横贯东西,似画家一气呵就,仰之心生豪迈。潺潺小溪,汩汩流淌,无可阻碍,似歌者悠悠扬扬,感之气血通畅。若北斗紊乱、山峦中断、溪流干涸,断不会给人如此美妙的感受!   作文也是这样,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串始终的脉络,也就是“文脉”,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清代文学家林纾在《文微》中说:“命脉之所在曰
期刊
都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文学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那么它的魅力就像明珠发出的千万缕光芒。至于你是被哪一缕慑去心魄,就因人而异了。下面这些璀璨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走近他们,我们也许就走近一个时代;走近他们,我们的灵魂会因此变得格外轻灵。    于丹:为天使缝补翅膀   听于丹讲话,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那些曾经在心底隐约
期刊
我们小的时候,“上学”不叫“上学”,叫“念书”。摇晃着身子,拉长了声音,摇头晃脑:“春天来了~桃花红了~小草钻出了~嫩绿的~新芽~~几只大雁往南~飞~河面上的冰~融化了~,微风~吹过,泛起~粼粼~的波纹~~”  听起来又不像是念书,倒像是“唱书”了!  早晨,坐在教室里还是瞌睡蒙眬的,老师来了,一个小个子的花白头发的老头儿,拿根剥光了皮的白白的树枝当教鞭,啪啪地敲残破的黑板,说:“念,大声地念,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