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3~24日,中华女子学院与日本儿童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东亚儿童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日两国的2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以主题报告、工作坊、日本玩具展、观摩日本幼儿园教学录像以及家长公开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
一、幼小衔接与教育质量
日本儿童科学研究所所长小林登指出,儿童作为生物个体出生,生来便有“心”和“体”两套程序。它们是由进化所形成的遗传信息决定的。而社会的文化信息则通过育儿、保育、教育等来调动“心”和“体”两套程序,使儿童作为社会个体逐渐长大成人,并向下一代传递遗传和文化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以20世纪90年代的题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的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切入点,指出在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化成为首先要考虑的教育问题。在思考包括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在内的教育问题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应该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而是“为什么要去做”和“应该去做些什么”。
御茶水女子大学儿童发展教育研究中心榊原洋一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日本的学前教育基本方针是通过传统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但在该方针下培养出来的儿童却很难适应小学生活。榊原洋一详细介绍了儿童入学适应困难的诸多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对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人学准备状况及其入学适应情况的研究结果为依据,指出入学准备的差异对儿童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有显著影响,对比较复杂和难度较高的学习的影响更为深远。促进教育公平不能仅仅在义务教育阶段下功夫,而是必须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入学准备的差距,使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真正与其他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东京大学秋田喜代美教授指出了幼儿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差异所在,提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为了实现幼小之间的顺利过渡,目前日本从国家到地方都在进行各种幼小衔接的尝试
作为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代表,北京市大地实验幼儿园园长邹平偕本园教师和家长作了生动发言。据介绍,他们把幼小衔接班附设在小学。建立了“幼小衔接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管理、合作教育,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机构间的双向衔接,实现了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二、学前儿童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深入探讨了非正规学前教育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作用,同时指出管理失当使平民教育面临尴尬境地。她认为迫切需要走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深化体制改革,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前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王练指出,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都是相似的,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所拥有的机会和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正面临着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条件的不公平。国家及地方应制定向流动幼儿倾斜的政策。
在工作坊中。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博士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为依据,探讨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并提出了为农村幼儿及其养护者提供帮助、实施适宜学前教育的建议。中华女子学院邹敏副教授在对流动幼儿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经济条件不是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唯一限制因素,应通过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形式扩大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东北师范大学石丽娜博士从我国特殊幼儿面临的教育不公平现状出发,探讨了教育公平视角下的特殊幼儿融合教育问题。
本次大会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万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榊原洋一教授共同开设家长公开讲座,接受家长现场咨询,受到300多位到场家长的热烈欢迎。
会议以主题报告、工作坊、日本玩具展、观摩日本幼儿园教学录像以及家长公开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
一、幼小衔接与教育质量
日本儿童科学研究所所长小林登指出,儿童作为生物个体出生,生来便有“心”和“体”两套程序。它们是由进化所形成的遗传信息决定的。而社会的文化信息则通过育儿、保育、教育等来调动“心”和“体”两套程序,使儿童作为社会个体逐渐长大成人,并向下一代传递遗传和文化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以20世纪90年代的题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的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切入点,指出在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化成为首先要考虑的教育问题。在思考包括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在内的教育问题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应该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而是“为什么要去做”和“应该去做些什么”。
御茶水女子大学儿童发展教育研究中心榊原洋一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日本的学前教育基本方针是通过传统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但在该方针下培养出来的儿童却很难适应小学生活。榊原洋一详细介绍了儿童入学适应困难的诸多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对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人学准备状况及其入学适应情况的研究结果为依据,指出入学准备的差异对儿童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有显著影响,对比较复杂和难度较高的学习的影响更为深远。促进教育公平不能仅仅在义务教育阶段下功夫,而是必须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入学准备的差距,使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真正与其他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东京大学秋田喜代美教授指出了幼儿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差异所在,提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为了实现幼小之间的顺利过渡,目前日本从国家到地方都在进行各种幼小衔接的尝试
作为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代表,北京市大地实验幼儿园园长邹平偕本园教师和家长作了生动发言。据介绍,他们把幼小衔接班附设在小学。建立了“幼小衔接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管理、合作教育,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机构间的双向衔接,实现了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二、学前儿童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深入探讨了非正规学前教育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作用,同时指出管理失当使平民教育面临尴尬境地。她认为迫切需要走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深化体制改革,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前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王练指出,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都是相似的,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所拥有的机会和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正面临着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条件的不公平。国家及地方应制定向流动幼儿倾斜的政策。
在工作坊中。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博士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为依据,探讨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并提出了为农村幼儿及其养护者提供帮助、实施适宜学前教育的建议。中华女子学院邹敏副教授在对流动幼儿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经济条件不是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唯一限制因素,应通过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形式扩大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东北师范大学石丽娜博士从我国特殊幼儿面临的教育不公平现状出发,探讨了教育公平视角下的特殊幼儿融合教育问题。
本次大会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万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榊原洋一教授共同开设家长公开讲座,接受家长现场咨询,受到300多位到场家长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