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品德与生活》课中,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没有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教学必须注重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上课时,我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情感。
例如教《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我录制了妈妈生孩子的场面,让孩子看母亲生产时的痛苦样子,听母亲生产时痛苦的叫喊声。这个场面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爱母亲的渴求。
二、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皮诺曹为什么要骗爸爸呢?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皮诺曹的心态,联想他的思想波动。“如果你是皮诺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体验诚实的重要性。“皮诺曹的鼻子怎么样才能变短呢?”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白一个诚实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不知不觉中,指导了学生的行为。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也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并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行为。
三、巧妙设置游戏,在游戏中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亲身体会,激发情感。
如教《關心残疾人》一课时,我设置了蒙眼贴鼻子、画耳朵,单脚走路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残疾人的艰难,苦恼,从而就会产生要帮助残疾人的愿望。这样的教育水到渠成,无须教师多讲,达到了教师空洞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四、师生坦诚相对,敢于说真话
学生是非常单纯的个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总会掏心窝的讲真心话。那平时在课堂中,为什么学生不太愿意讲真心话呢?我想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怕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所以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的认可,当学生小心翼翼的袒露心迹时,老师能用最诚恳的态度去评价,去支持,在课堂教育中,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作为一种中介力量,能促进知行统一,能增强意志能力,它能通过人的主观体验,即通过内省→认同→内化来实现。小学生是最有感情的,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就更富有稳定性。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增强品德课的情感色彩,要注重情感体验,讲究实效。
一、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上课时,我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情感。
例如教《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我录制了妈妈生孩子的场面,让孩子看母亲生产时的痛苦样子,听母亲生产时痛苦的叫喊声。这个场面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爱母亲的渴求。
二、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皮诺曹为什么要骗爸爸呢?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皮诺曹的心态,联想他的思想波动。“如果你是皮诺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体验诚实的重要性。“皮诺曹的鼻子怎么样才能变短呢?”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白一个诚实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不知不觉中,指导了学生的行为。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也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并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行为。
三、巧妙设置游戏,在游戏中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亲身体会,激发情感。
如教《關心残疾人》一课时,我设置了蒙眼贴鼻子、画耳朵,单脚走路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残疾人的艰难,苦恼,从而就会产生要帮助残疾人的愿望。这样的教育水到渠成,无须教师多讲,达到了教师空洞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四、师生坦诚相对,敢于说真话
学生是非常单纯的个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总会掏心窝的讲真心话。那平时在课堂中,为什么学生不太愿意讲真心话呢?我想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怕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所以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的认可,当学生小心翼翼的袒露心迹时,老师能用最诚恳的态度去评价,去支持,在课堂教育中,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作为一种中介力量,能促进知行统一,能增强意志能力,它能通过人的主观体验,即通过内省→认同→内化来实现。小学生是最有感情的,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就更富有稳定性。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增强品德课的情感色彩,要注重情感体验,讲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