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及时、认真、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对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什么样的作业才能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本文就有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论述。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现状
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现在的长期观察和资料收集,发现现在的作业中存在一些问题:作业形式单调单一,份量不均,随意性较大。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作业相对封闭,各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不能合理的统筹安排学生的作业量。作业格式随意,书写潦草。注重新授作业,忽视复习巩固作业。教师对作业难易程度不太了解。不注重练习设计,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在课堂检查与批改方面,重视批改,忽视学生是怎样做的和怎样订正的等等。作业内容机械重复,缺少科学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方向
知识的学习在于吸引,而不是压制和灌输,在作业中更应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做作业时的习惯行为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否专注、是否认真、能否保持好奇心,是否快乐地做作业。千万不能将作业作为一种限制学生玩的惩罚性砝码。要吸引学生在作业中主动去探索学习,把做作业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去做,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认为作业设计可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一)趣味型作业,让学习不再枯燥
设计作业时,如果用老方法在黑板上出几道习题,让学生一味地读、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没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之中,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从而寓教于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与作业,成为一个学习的好学者。
例如:学生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后,做巩固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从1按顺序报数,报到个位上是2、5、8就不用数出来,用拍手表示,如果不小心把个位是2、5、8的数报出来了,那谁就得请别人出一道多位数的读法或写法的题,然后到讲台上来写给大家看,还要把自己的读法或写法说给大家听。如果不会读、写的,自己再请一位同学来指导。又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可以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熊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性作业,对学习充满好奇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好奇心,儿童尤甚。数学学习跟其他学科一样,学习的主动权应当在学生个人。完成作业是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靠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探索者。
举几个例子,学生学习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布置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你发现在生活中哪一种三角形我们用得最多为什么?“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或查阅资料,找出轴对称的物体或现象,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这类图形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看到更多更美的图形,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轴对称的特征,而且无形中欣赏了图形的艺术美、科学美,在接下来的自主创造设计中,更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它。又如,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试着从三角形等课本上没有介绍的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
(三)综合性作业,还原生活本真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要融为一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育与德育应当在课堂内外形成有机统一。通过作业强化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固然重要,但注重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也不容忽视。因此,作业设计应当尊重生活常识,还原生活本真,尊重科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例如,统计知识的作业,可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小当家”,记录当月的水电费与零花钱等,一个月后再与其他同学的统计加以对比,看看谁家的费用较少,研究家庭人口多少与资源耗费量的关系,进而与节约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完成这一作业,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资料,要坚持每天记录,又要计算汇总、对比,还要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加减乘除、统计图表、比较大小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细心、持之以恒等精神。
(四)分层性作业,满足不同需要
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
基础题: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提高题: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挑战题: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后,必要时,还可由学生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较简单的作业当天完成,有难度的则可放宽时间,让学生温故知新、反复琢磨,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当然,还要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争取完成更高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可避免有“惰性”的学生只完成简单的、层次低的学业。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还可以将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把课内作业按A、B两类设计和指导,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星练习、二星练习、三星练习三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一星:(1)3.6×72+3.6×28 (2)(1.25+2.5)×8
二星:(1)3.6×99+3.6 (2)3.5×10.2
三星:(1)3.6×5.6+3.6×5.4-3.6(2)3.6×4.8+0.36×0.52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倡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开放性作业,思维不再受限
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融通,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即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改等方面不拘泥于课本。现实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包含的条件信息不是非常明显或完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生活才是最广阔的学习场所,作业内容设计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情境,或者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掌握知识技能。如,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平时随家长购物时,注意观察商品外包装的标注,并用手掂量掂量;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的练习作业可让学生把卧室、客厅的摆设按比例画成平面图等。对于作业的完成形式,既可以用书面的,也可采用口述的方式;既可以要求单人完成,也允许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完成。习题的运算过程或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作业的评改不必由教师个人包揽,也不能仅仅是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正误判断,教师应视作业评改为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作业批阅中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存在的漏洞,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情感态度等,要更多地使用赞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作业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反思的习惯。 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的开放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数学思想。
(六)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更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如:在单元复习时,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将整单元知识进行网络式整理,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分成三个阶梯:一、基本题(参照例题编写);二、变化题;三、开放、实践题。并建议:如果你喜欢自己做的可以独立完成,有点难度的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自主性作业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奠定了基础。
(七)生活性作业,将课内外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认识,在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我觉得在作业设计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譬如:学习了人民币的单位后,可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和家人去超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购买物品的价格记录下来。学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可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家人一起去买一次菜,并记录所买菜的种类及重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加深对单位的理解。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时间”,掌握了几时和几时半后,可设计一次生活作业: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记录自己当天放学到家、晚餐、睡觉、以及第二天早晨起床、吃早餐、到校的时间,然后在课上将自己记录的时间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表示出来。区分12时制和24时制,了解钟面上的不同时间(非几时和几时半),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由于让学生把知识带出了课堂,走入生活这一数学大课堂,他们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就被激发。类似这样既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们数学书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量的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作业的练习中进行知识的可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结语
此外,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还需经常变化作业形式,在惯有的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的基础上,增加思考题、知识阅读、实验报告、数学日记、口述、小作品等题型,多样化的作业既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实践、思考、倾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作业设计,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型模式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作业不再是以“练”为主,而是以“做”为主,通过做来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但是,什么样的作业才能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本文就有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论述。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现状
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现在的长期观察和资料收集,发现现在的作业中存在一些问题:作业形式单调单一,份量不均,随意性较大。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作业相对封闭,各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不能合理的统筹安排学生的作业量。作业格式随意,书写潦草。注重新授作业,忽视复习巩固作业。教师对作业难易程度不太了解。不注重练习设计,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在课堂检查与批改方面,重视批改,忽视学生是怎样做的和怎样订正的等等。作业内容机械重复,缺少科学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方向
知识的学习在于吸引,而不是压制和灌输,在作业中更应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做作业时的习惯行为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否专注、是否认真、能否保持好奇心,是否快乐地做作业。千万不能将作业作为一种限制学生玩的惩罚性砝码。要吸引学生在作业中主动去探索学习,把做作业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去做,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认为作业设计可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一)趣味型作业,让学习不再枯燥
设计作业时,如果用老方法在黑板上出几道习题,让学生一味地读、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没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之中,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从而寓教于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与作业,成为一个学习的好学者。
例如:学生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后,做巩固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从1按顺序报数,报到个位上是2、5、8就不用数出来,用拍手表示,如果不小心把个位是2、5、8的数报出来了,那谁就得请别人出一道多位数的读法或写法的题,然后到讲台上来写给大家看,还要把自己的读法或写法说给大家听。如果不会读、写的,自己再请一位同学来指导。又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可以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熊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性作业,对学习充满好奇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好奇心,儿童尤甚。数学学习跟其他学科一样,学习的主动权应当在学生个人。完成作业是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靠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探索者。
举几个例子,学生学习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布置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你发现在生活中哪一种三角形我们用得最多为什么?“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或查阅资料,找出轴对称的物体或现象,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这类图形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看到更多更美的图形,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轴对称的特征,而且无形中欣赏了图形的艺术美、科学美,在接下来的自主创造设计中,更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它。又如,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试着从三角形等课本上没有介绍的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
(三)综合性作业,还原生活本真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要融为一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育与德育应当在课堂内外形成有机统一。通过作业强化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固然重要,但注重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也不容忽视。因此,作业设计应当尊重生活常识,还原生活本真,尊重科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例如,统计知识的作业,可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小当家”,记录当月的水电费与零花钱等,一个月后再与其他同学的统计加以对比,看看谁家的费用较少,研究家庭人口多少与资源耗费量的关系,进而与节约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完成这一作业,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资料,要坚持每天记录,又要计算汇总、对比,还要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加减乘除、统计图表、比较大小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细心、持之以恒等精神。
(四)分层性作业,满足不同需要
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
基础题: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提高题: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挑战题: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后,必要时,还可由学生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较简单的作业当天完成,有难度的则可放宽时间,让学生温故知新、反复琢磨,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当然,还要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争取完成更高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可避免有“惰性”的学生只完成简单的、层次低的学业。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还可以将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把课内作业按A、B两类设计和指导,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星练习、二星练习、三星练习三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一星:(1)3.6×72+3.6×28 (2)(1.25+2.5)×8
二星:(1)3.6×99+3.6 (2)3.5×10.2
三星:(1)3.6×5.6+3.6×5.4-3.6(2)3.6×4.8+0.36×0.52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倡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开放性作业,思维不再受限
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融通,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即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改等方面不拘泥于课本。现实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包含的条件信息不是非常明显或完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生活才是最广阔的学习场所,作业内容设计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情境,或者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掌握知识技能。如,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平时随家长购物时,注意观察商品外包装的标注,并用手掂量掂量;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的练习作业可让学生把卧室、客厅的摆设按比例画成平面图等。对于作业的完成形式,既可以用书面的,也可采用口述的方式;既可以要求单人完成,也允许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完成。习题的运算过程或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作业的评改不必由教师个人包揽,也不能仅仅是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正误判断,教师应视作业评改为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作业批阅中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存在的漏洞,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情感态度等,要更多地使用赞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作业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反思的习惯。 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的开放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数学思想。
(六)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更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如:在单元复习时,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将整单元知识进行网络式整理,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分成三个阶梯:一、基本题(参照例题编写);二、变化题;三、开放、实践题。并建议:如果你喜欢自己做的可以独立完成,有点难度的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自主性作业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奠定了基础。
(七)生活性作业,将课内外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认识,在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我觉得在作业设计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譬如:学习了人民币的单位后,可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和家人去超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购买物品的价格记录下来。学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可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家人一起去买一次菜,并记录所买菜的种类及重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加深对单位的理解。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时间”,掌握了几时和几时半后,可设计一次生活作业: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记录自己当天放学到家、晚餐、睡觉、以及第二天早晨起床、吃早餐、到校的时间,然后在课上将自己记录的时间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表示出来。区分12时制和24时制,了解钟面上的不同时间(非几时和几时半),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由于让学生把知识带出了课堂,走入生活这一数学大课堂,他们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就被激发。类似这样既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们数学书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量的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作业的练习中进行知识的可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结语
此外,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还需经常变化作业形式,在惯有的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的基础上,增加思考题、知识阅读、实验报告、数学日记、口述、小作品等题型,多样化的作业既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实践、思考、倾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作业设计,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型模式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作业不再是以“练”为主,而是以“做”为主,通过做来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