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古诗文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情怀,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一深深品味。通过学习,培养中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和浓厚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以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一、 激情诵读,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昭示了“读”的重要性。学习古诗词,更应通过读来领略其意境美。但在读古诗词时,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朗读,而应通过读达到品的目的。因此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对初读的引导。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先叫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学生在读的时候声音很洪亮,语调高昂,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很高兴。于是我叫他们听我朗读。在我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一个个面色变沉重了,我读完时,他们一致发出了“唉!”的感叹声。我问他们为什么叹气,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杜甫的遭遇太悲惨了,而他的胸襟却是那样博大。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初读诗词时要加强引导。
初读要读准节奏、语气和语速,在指导学生读准语速和语气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或播放录音,让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揣摩,然后学生读与学生读进行比较或是学生读与教师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判断中学会更正确地朗读。
2、在朗读中将诗画结合。学生理解了诗词的主旨后,还应通过朗读把自己所领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为学生配乐,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用散文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充分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诗歌的语言凝练,其意境的美主要包括音乐美、人物形象美、画面美等方面。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二、把握詩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三、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发兴趣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古诗的教学上,可以通过插入一些典故、轶事、趣闻来激发初中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创设意境法。可以说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意思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思想和所要描绘富有特征的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走进内心法。抒情类的古典诗歌都会有它内在的情感,学习古典诗歌就需要不断地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以诗人所处的环境来思考,从而体会诗人的感触。
4、迁移比较法。诗歌与诗歌之间并不是孤立与对立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对比诗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内容、写作手法等来分析两首诗,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四、再现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图画能够运用色彩、明暗、虚实等手段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让人的视觉器官得到审美愉悦。在诗歌教学中,教者将诗歌内容转化为一幅幅图画来辅助教学,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欣赏诗美大有益处。教学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纷纷拿起画笔,创作了许多幅图画。其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二幅画非常逼真、生动。
诗歌教学要注重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领学生欣赏诗美,陶冶性情,并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诗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回归,把美的种子撤满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李惠宁.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一、 激情诵读,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昭示了“读”的重要性。学习古诗词,更应通过读来领略其意境美。但在读古诗词时,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朗读,而应通过读达到品的目的。因此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对初读的引导。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先叫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学生在读的时候声音很洪亮,语调高昂,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很高兴。于是我叫他们听我朗读。在我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一个个面色变沉重了,我读完时,他们一致发出了“唉!”的感叹声。我问他们为什么叹气,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杜甫的遭遇太悲惨了,而他的胸襟却是那样博大。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初读诗词时要加强引导。
初读要读准节奏、语气和语速,在指导学生读准语速和语气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或播放录音,让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揣摩,然后学生读与学生读进行比较或是学生读与教师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判断中学会更正确地朗读。
2、在朗读中将诗画结合。学生理解了诗词的主旨后,还应通过朗读把自己所领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为学生配乐,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用散文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充分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诗歌的语言凝练,其意境的美主要包括音乐美、人物形象美、画面美等方面。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二、把握詩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三、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发兴趣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古诗的教学上,可以通过插入一些典故、轶事、趣闻来激发初中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创设意境法。可以说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意思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思想和所要描绘富有特征的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走进内心法。抒情类的古典诗歌都会有它内在的情感,学习古典诗歌就需要不断地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以诗人所处的环境来思考,从而体会诗人的感触。
4、迁移比较法。诗歌与诗歌之间并不是孤立与对立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对比诗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内容、写作手法等来分析两首诗,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四、再现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图画能够运用色彩、明暗、虚实等手段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让人的视觉器官得到审美愉悦。在诗歌教学中,教者将诗歌内容转化为一幅幅图画来辅助教学,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欣赏诗美大有益处。教学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纷纷拿起画笔,创作了许多幅图画。其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二幅画非常逼真、生动。
诗歌教学要注重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领学生欣赏诗美,陶冶性情,并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诗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回归,把美的种子撤满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李惠宁.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