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视作品中,总能出现某些孩子拼了命地想要走出农村,去往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桥段,而她在毕业后却选择“逆行”,从大城市返回农村创业打拼。
在许多人眼中,“00后”是“躺平”的一代,而2000年出生的她在17岁时就已经奔走在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地送货收货。
在农村,男孩往往比女孩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支持,而她却能做到一呼百应,影响辐射到周边19个村子以及外市,每年要完成数十万件欧洲的订单,为1000多人提供了年均万元的创收机会。
我要回家
她叫闫佳欣,2000年出生,不久前刚过完21岁的生日。清秀的五官,圆圆的脸庞,略带些婴儿肥,看起来稚气未消,很有邻家小妹的味道,但她黝黑的皮肤和极快的语速又透出一股干练,与年龄不太相符。“我刚去给车做了保养,这车一个多月跑了一万公里。”闫佳欣指着院门口的一辆小货车笑着说。美美的小姑娘和这辆货车站在一起,有些违和感,很难想象她就是开着这辆车,整天穿梭在各家農户间,发订单、送材料、收货……“以前骑自行车送,后来订单多了,送不过来,去年我就考了驾照,这车拉的东西多,那些原材料别的车装不下,只能用它。”
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大都不愿再回来。四年前,大专毕业的闫佳欣没有选择留在读书的城市大连。相比于其他拼命想在城市扎根的同学们,她有着很清晰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我的学历不高,在大城市中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我回家的话,就不一样了。”
闫佳欣口中的“家”,是在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乔坨村,这是两个市的交界处,进盘锦市反倒比去台安县城还要近很多,村里的青壮年多是在外学习、打工,留守的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闫佳欣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从小性格外向,嘴甜爱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她、喜欢她,这也是她后来创业的人脉基础。
闫佳欣的父母很早就在村里制作手工艺品,只不过那时候的订单零散,交付过程繁琐,规模也仅限于小手工作坊式的。小丫头从小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渐渐地对这些小玩意也产生了兴趣,平时帮着父母制作些工艺品的小样,忙的时候就挨家挨户送原材料,再取回做好的成品。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对每个工人的手法和熟练度都了然于心,而且还摸清了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2017年,闫佳欣回到老家,接过了父母的手工作坊。虽然算是子承父业,但不同的是,闫佳欣见过外面的世界,这给她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胆的思路,她比父辈更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也更敢于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由于原来的手工作坊不成规模,做起事来底气不足。于是,闫佳欣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技术、跑市场销售,在村两委的鼓励和父母的帮助下,开办了欣阳工艺品厂,又在原来自家承包的鱼塘边上盖起了600平方米的厂房。支起摊子后,就该考虑如何组织生产了。
在农村制作手工艺品的模式是分散式的,以各个农户家为单位,组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比如妇女、老人等,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摆件、玩偶、坐垫、茶盘等手工艺品。虽然这种生产方式很灵活,但缺点是过于分散,不便于管理。闫佳欣只能凭着对每一个工人的了解给他们分派任务,还要时不时到工人家中指导教学,跟进制作进度等。这是一项极其繁琐复杂的工作,要求她不仅心里装着订单的整体进度,还要精确把握每个工人每天的完成程度,做得慢的催一催,不合格的及时返工、修补。除此之外,原材料的损耗比例、库房的占用情况、工资的计件结算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大伙都挺配合我的,大部分都是我家以前的工人,都是成手,质量能有保证。”闫佳欣笑着说。
好在她在村子里人缘颇佳,再加上她在这上面真下了功夫,不仅能把生产流程把控得清清楚楚,还能把这些工人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家都打心眼儿里对这个小丫头佩服。“当时的想法就是带动我们村的老百姓就业,让大家在闲着的时候也能挣点钱,没想到一点一点做大了。”闫佳欣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
必须走出去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在同龄人还在追星、看剧的时候,闫佳欣已经在一步一步扩大着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在农村,有许多既无法外出打工又有很多闲散时间的妇女和老人,他们看到在家利用空闲时间就能挣钱,也对制作工艺品动了心。再加上闫佳欣对加工环节特别用心,也乐于走家串户传授制作工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她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
由于产品样式新颖,质量有保证,工厂出货及时,于是越来越多的订单纷至沓来,但是闫佳欣并不满足于此:农村的东西再好,在田间炕头也难以卖上好价钱,必须走出去。于是她带着样品主动联系了几家外贸公司,力图把工艺品销往海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闫佳欣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如今她的工艺品厂每年都要完成数十万件的欧洲订单。
有的时候工人干活不认真,做出的样式不对,只能返工,这样一来就浪费了许多原材料,还要重新搭上工时费。“无论好坏,只要是做了,我都会按照原价回收的。如果工人实在做不出来,另外找人返工或者加班的费用,我来承担,这是我爸那时候定下来的规矩。”正因如此,闫佳欣的威信越来越高,大家伙儿都愿意跟着她干。
去年五月末,闫佳欣接了一个时间很紧的订单。由于原材料耽搁了生产时间,又赶上那一周连续下了三天雨,眼看着就要逾期违约,面临着巨额罚款。她顶着雨送货取货,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最后终于按时完成了交付。事后闫佳欣回忆道:“这批货之所以能顺利交付,多亏了当时60多位阿姨的支持。我记得她们接到我的电话都说:孩子,你把货给我送过来吧,我让家里人也帮忙。平时我们打电话叫你,你随叫随到,现在你着急,我们不睡觉也帮你做完。”
在附近,像闫佳欣这样做手工艺品的工厂还有很多,但是都达不到她这样的规模。问起创业诀窍,闫佳欣又露出了腼腆的微笑:“可能大家看我年纪小,比较照顾我吧。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遇到事情大家都能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我把利润多分给工人一些,大家能多挣点钱,就愿意跟着我干。”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附近村子的村民也慕名而来,闫佳欣就在各个村子设立了委托站点,既方便管理,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工期。如今,闫佳欣的工厂已经辐射到19个村子以及外市,吸收了周围乡镇1000余名妇女、老人从事手工艺品的制作,每人每年可增收万余元。
爱笑,是这个小姑娘的标志。从笑容中,很容易看到她小女孩的一面,但是从谈话中,又能深深感受到她的成熟、干练。她从农村走出去,开拓了视野,带着新思维又走了回来。她了解农村,也对农村有感情,她知道农村的东西并不过时,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感谢台安县妇联协助采访)
在许多人眼中,“00后”是“躺平”的一代,而2000年出生的她在17岁时就已经奔走在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地送货收货。
在农村,男孩往往比女孩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支持,而她却能做到一呼百应,影响辐射到周边19个村子以及外市,每年要完成数十万件欧洲的订单,为1000多人提供了年均万元的创收机会。
我要回家
她叫闫佳欣,2000年出生,不久前刚过完21岁的生日。清秀的五官,圆圆的脸庞,略带些婴儿肥,看起来稚气未消,很有邻家小妹的味道,但她黝黑的皮肤和极快的语速又透出一股干练,与年龄不太相符。“我刚去给车做了保养,这车一个多月跑了一万公里。”闫佳欣指着院门口的一辆小货车笑着说。美美的小姑娘和这辆货车站在一起,有些违和感,很难想象她就是开着这辆车,整天穿梭在各家農户间,发订单、送材料、收货……“以前骑自行车送,后来订单多了,送不过来,去年我就考了驾照,这车拉的东西多,那些原材料别的车装不下,只能用它。”
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大都不愿再回来。四年前,大专毕业的闫佳欣没有选择留在读书的城市大连。相比于其他拼命想在城市扎根的同学们,她有着很清晰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我的学历不高,在大城市中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我回家的话,就不一样了。”
闫佳欣口中的“家”,是在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乔坨村,这是两个市的交界处,进盘锦市反倒比去台安县城还要近很多,村里的青壮年多是在外学习、打工,留守的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闫佳欣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从小性格外向,嘴甜爱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她、喜欢她,这也是她后来创业的人脉基础。
闫佳欣的父母很早就在村里制作手工艺品,只不过那时候的订单零散,交付过程繁琐,规模也仅限于小手工作坊式的。小丫头从小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渐渐地对这些小玩意也产生了兴趣,平时帮着父母制作些工艺品的小样,忙的时候就挨家挨户送原材料,再取回做好的成品。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对每个工人的手法和熟练度都了然于心,而且还摸清了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2017年,闫佳欣回到老家,接过了父母的手工作坊。虽然算是子承父业,但不同的是,闫佳欣见过外面的世界,这给她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胆的思路,她比父辈更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也更敢于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由于原来的手工作坊不成规模,做起事来底气不足。于是,闫佳欣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技术、跑市场销售,在村两委的鼓励和父母的帮助下,开办了欣阳工艺品厂,又在原来自家承包的鱼塘边上盖起了600平方米的厂房。支起摊子后,就该考虑如何组织生产了。
在农村制作手工艺品的模式是分散式的,以各个农户家为单位,组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比如妇女、老人等,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摆件、玩偶、坐垫、茶盘等手工艺品。虽然这种生产方式很灵活,但缺点是过于分散,不便于管理。闫佳欣只能凭着对每一个工人的了解给他们分派任务,还要时不时到工人家中指导教学,跟进制作进度等。这是一项极其繁琐复杂的工作,要求她不仅心里装着订单的整体进度,还要精确把握每个工人每天的完成程度,做得慢的催一催,不合格的及时返工、修补。除此之外,原材料的损耗比例、库房的占用情况、工资的计件结算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大伙都挺配合我的,大部分都是我家以前的工人,都是成手,质量能有保证。”闫佳欣笑着说。
好在她在村子里人缘颇佳,再加上她在这上面真下了功夫,不仅能把生产流程把控得清清楚楚,还能把这些工人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家都打心眼儿里对这个小丫头佩服。“当时的想法就是带动我们村的老百姓就业,让大家在闲着的时候也能挣点钱,没想到一点一点做大了。”闫佳欣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
必须走出去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在同龄人还在追星、看剧的时候,闫佳欣已经在一步一步扩大着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在农村,有许多既无法外出打工又有很多闲散时间的妇女和老人,他们看到在家利用空闲时间就能挣钱,也对制作工艺品动了心。再加上闫佳欣对加工环节特别用心,也乐于走家串户传授制作工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她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
由于产品样式新颖,质量有保证,工厂出货及时,于是越来越多的订单纷至沓来,但是闫佳欣并不满足于此:农村的东西再好,在田间炕头也难以卖上好价钱,必须走出去。于是她带着样品主动联系了几家外贸公司,力图把工艺品销往海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闫佳欣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如今她的工艺品厂每年都要完成数十万件的欧洲订单。
有的时候工人干活不认真,做出的样式不对,只能返工,这样一来就浪费了许多原材料,还要重新搭上工时费。“无论好坏,只要是做了,我都会按照原价回收的。如果工人实在做不出来,另外找人返工或者加班的费用,我来承担,这是我爸那时候定下来的规矩。”正因如此,闫佳欣的威信越来越高,大家伙儿都愿意跟着她干。
去年五月末,闫佳欣接了一个时间很紧的订单。由于原材料耽搁了生产时间,又赶上那一周连续下了三天雨,眼看着就要逾期违约,面临着巨额罚款。她顶着雨送货取货,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最后终于按时完成了交付。事后闫佳欣回忆道:“这批货之所以能顺利交付,多亏了当时60多位阿姨的支持。我记得她们接到我的电话都说:孩子,你把货给我送过来吧,我让家里人也帮忙。平时我们打电话叫你,你随叫随到,现在你着急,我们不睡觉也帮你做完。”
在附近,像闫佳欣这样做手工艺品的工厂还有很多,但是都达不到她这样的规模。问起创业诀窍,闫佳欣又露出了腼腆的微笑:“可能大家看我年纪小,比较照顾我吧。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遇到事情大家都能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我把利润多分给工人一些,大家能多挣点钱,就愿意跟着我干。”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附近村子的村民也慕名而来,闫佳欣就在各个村子设立了委托站点,既方便管理,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工期。如今,闫佳欣的工厂已经辐射到19个村子以及外市,吸收了周围乡镇1000余名妇女、老人从事手工艺品的制作,每人每年可增收万余元。
爱笑,是这个小姑娘的标志。从笑容中,很容易看到她小女孩的一面,但是从谈话中,又能深深感受到她的成熟、干练。她从农村走出去,开拓了视野,带着新思维又走了回来。她了解农村,也对农村有感情,她知道农村的东西并不过时,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感谢台安县妇联协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