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琳琳: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品牌民生新闻栏目《新北方》记者、主持人。“琳琳跑两会”已经连续播出12年,以琳琳为符号打造的人物板块《我在沈阳,琳琳有约》,已专访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艺术家瞿广慈等500多位嘉宾。曾担任全国首家“零点书店”项目负责人。已出版亲子故事书《给太阳讲故事》《太阳大冒险》。
赵雷创作的歌曲《成都》在2014年火了,大街小巷傳唱,不管是大街上骑着三轮车卖唱片的小贩,还是KTV里声嘶力竭的年轻人,甚至是某人的手机音乐彩铃,处处都有“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的旋律,让你情不自禁就跟着哼唱起来。看来,能火的歌都有个相似之处,就是不管你五音全不全,都能跟着哼哼,这就是所谓的朗朗上口吧。
赵雷并不是成都人,但是他特别喜欢这座城市,成都因此成为他热爱的第二故乡,歌里有玉林路的小酒馆,更有成都慢悠悠又极具人情味的生活气息,这首歌是他写给成都的情书。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写一首《沈阳》,肯定不是这悠扬的风格,每座城市的气质都不同,而且人很奇怪,也许你无比羡慕别的城市,但你最挂念的一定是生你养你的这座城。没办法,水土决定了基因,基因决定了你的口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一路的成长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因为热爱这座城,而热爱这座城里的故事与人。
儿时的沈阳,还不像现在这样繁华,但是却有着东北最淳朴的风貌。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都住在筒子楼里,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去,孩子们放了学也都在院子里玩,谁家有困难了,不用说,每个人都会伸把手。那是我记忆中,关于沈阳最温馨的回忆。外地人都说沈阳的冬天有多冷,但我觉得,无论何时,沈阳都是座特别热乎的城市。
很幸运,长大后的我,依然在沈阳这座城市里学习和工作,感受着它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的姐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用四年的时间,吃遍了学校周边的美食。在那个没有网购的年代,几个年轻的姑娘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全都贡献给了中街、太原街,如今回想起来,这绝对是青春难忘的记忆。
2007年我参加了央视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和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选手一起在北京比赛。几个月下来,我这个沈阳人成功地把赛友的口音都统一成了东北话,每次看到他们听我说东北话都跟看小品似的,乐得前仰后合,我还纳闷:我也没说啥啊?这么好笑吗?后来,我看了“沈阳三剑客”班宇的书,终于知道为啥外地人觉得东北话搞笑,因为东北人说话有特点,能用一个词表达清楚的绝不磨叽,而且东北话还特别生动,很多词一说出来就会让你觉得有画面感。至今有很多意思,我都找不到能够代替的词语,就觉得换成别的词就没有了生命力。这场大赛,对我而言,收获的不仅是那个铜奖的奖杯,还有把沈阳人的幽默、开朗、豁达成功地传染给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在北京比赛待了几个月,和酒店的大师傅混熟了,他偷偷跟我说:“酒店的菜吃腻了,你想吃啥告诉我,我给你做小灶。”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酸菜”,大师傅果然言出必行,给我整了一锅酸菜,可是吃到嘴里我咋总觉得没有家里那个味儿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水土决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是想家了……
沈阳的发展,我记得沈阳的三号桥拆除后迎来的首个早高峰,我记得青年大街上的五里河体育场拆迁的样子,我记得世博园是如何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在我的镜头里,这二十年间,记录了太多沈阳城的变迁,我很幸运地成为这座城市成长的记录者。
我爱的沈阳如斯,那么,外地人眼中的沈阳又是什么样呢?这三年我专访过500多位外地名人,香港作家张小娴、台湾作家刘墉、主持人敬一丹、北京故宫前院长单霁翔等文化名流,也有六小龄童、刘若英、刘雯、于和伟、肖央、岳云鹏、李雪琴等明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在他们眼中,我看到另一个侧面的沈阳。那是国际化的、时尚的、温情的、不断发展中的沈阳。
沈阳的硬件在不断升级,同时,软件也在迭代更新。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我想,来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受到沈阳人的精神风貌。那是不管认不认识,都会让你觉得亲切的热乎劲儿,那是仗义出手、敢说敢管的正义感,那也是每一个小家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打拼的样子。
工作之余,我也在坚持写作,已经出版了两套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辽宁省妇联的亲子阅读推广大使,我在很多场合跟家长们分享过亲子阅读的经验。每一次,我都能感受到家长们求知迫切,我很高兴,我们这代父母比上一代人更懂得学习先进的育儿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是沈阳未来的希望,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会继续深爱这座城,建设这座城。那时的他们,会如何分享关于沈阳的记忆呢?我们一起期待吧。
关于沈阳的记忆,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我们共同的记忆中一定有无比难忘的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沈阳这座城市的节奏,但是沈阳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采访过数不胜数的医务工作者,送他们一批又一批奔赴疫情最前线,也采访过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看到他们没日没夜地组织大家做核酸检测。这些身影,我想是沈阳最动人的样子。因为每一个沈阳人的坚守,如今的沈阳,每个角落都活力满满,熙熙攘攘的人声车流奏响了城市之音。你会深深地为这座城市感到自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热爱的城,有人生于斯长于斯,有人远走他乡却心系故乡,有人也许一生都没有机会再回来,但这座城一定扎根在你心里,永生难忘。
我热爱的这座城,她有悠久的历史和浓浓的人情;我热爱的这座城,她有我爱的事业和温暖的家人;我热爱的这座城,她有自己的个性和包容的胸襟。热爱一座城市,那就扎根在这里,活在当下,憧憬于未来……
编辑/纤手暖
赵雷创作的歌曲《成都》在2014年火了,大街小巷傳唱,不管是大街上骑着三轮车卖唱片的小贩,还是KTV里声嘶力竭的年轻人,甚至是某人的手机音乐彩铃,处处都有“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的旋律,让你情不自禁就跟着哼唱起来。看来,能火的歌都有个相似之处,就是不管你五音全不全,都能跟着哼哼,这就是所谓的朗朗上口吧。
赵雷并不是成都人,但是他特别喜欢这座城市,成都因此成为他热爱的第二故乡,歌里有玉林路的小酒馆,更有成都慢悠悠又极具人情味的生活气息,这首歌是他写给成都的情书。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写一首《沈阳》,肯定不是这悠扬的风格,每座城市的气质都不同,而且人很奇怪,也许你无比羡慕别的城市,但你最挂念的一定是生你养你的这座城。没办法,水土决定了基因,基因决定了你的口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一路的成长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因为热爱这座城,而热爱这座城里的故事与人。
儿时的沈阳,还不像现在这样繁华,但是却有着东北最淳朴的风貌。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都住在筒子楼里,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去,孩子们放了学也都在院子里玩,谁家有困难了,不用说,每个人都会伸把手。那是我记忆中,关于沈阳最温馨的回忆。外地人都说沈阳的冬天有多冷,但我觉得,无论何时,沈阳都是座特别热乎的城市。
很幸运,长大后的我,依然在沈阳这座城市里学习和工作,感受着它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的姐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用四年的时间,吃遍了学校周边的美食。在那个没有网购的年代,几个年轻的姑娘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全都贡献给了中街、太原街,如今回想起来,这绝对是青春难忘的记忆。
2007年我参加了央视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和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选手一起在北京比赛。几个月下来,我这个沈阳人成功地把赛友的口音都统一成了东北话,每次看到他们听我说东北话都跟看小品似的,乐得前仰后合,我还纳闷:我也没说啥啊?这么好笑吗?后来,我看了“沈阳三剑客”班宇的书,终于知道为啥外地人觉得东北话搞笑,因为东北人说话有特点,能用一个词表达清楚的绝不磨叽,而且东北话还特别生动,很多词一说出来就会让你觉得有画面感。至今有很多意思,我都找不到能够代替的词语,就觉得换成别的词就没有了生命力。这场大赛,对我而言,收获的不仅是那个铜奖的奖杯,还有把沈阳人的幽默、开朗、豁达成功地传染给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在北京比赛待了几个月,和酒店的大师傅混熟了,他偷偷跟我说:“酒店的菜吃腻了,你想吃啥告诉我,我给你做小灶。”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酸菜”,大师傅果然言出必行,给我整了一锅酸菜,可是吃到嘴里我咋总觉得没有家里那个味儿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水土决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是想家了……
沈阳的发展,我记得沈阳的三号桥拆除后迎来的首个早高峰,我记得青年大街上的五里河体育场拆迁的样子,我记得世博园是如何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在我的镜头里,这二十年间,记录了太多沈阳城的变迁,我很幸运地成为这座城市成长的记录者。
我爱的沈阳如斯,那么,外地人眼中的沈阳又是什么样呢?这三年我专访过500多位外地名人,香港作家张小娴、台湾作家刘墉、主持人敬一丹、北京故宫前院长单霁翔等文化名流,也有六小龄童、刘若英、刘雯、于和伟、肖央、岳云鹏、李雪琴等明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在他们眼中,我看到另一个侧面的沈阳。那是国际化的、时尚的、温情的、不断发展中的沈阳。
沈阳的硬件在不断升级,同时,软件也在迭代更新。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我想,来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受到沈阳人的精神风貌。那是不管认不认识,都会让你觉得亲切的热乎劲儿,那是仗义出手、敢说敢管的正义感,那也是每一个小家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打拼的样子。
工作之余,我也在坚持写作,已经出版了两套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辽宁省妇联的亲子阅读推广大使,我在很多场合跟家长们分享过亲子阅读的经验。每一次,我都能感受到家长们求知迫切,我很高兴,我们这代父母比上一代人更懂得学习先进的育儿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是沈阳未来的希望,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会继续深爱这座城,建设这座城。那时的他们,会如何分享关于沈阳的记忆呢?我们一起期待吧。
关于沈阳的记忆,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我们共同的记忆中一定有无比难忘的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沈阳这座城市的节奏,但是沈阳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采访过数不胜数的医务工作者,送他们一批又一批奔赴疫情最前线,也采访过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看到他们没日没夜地组织大家做核酸检测。这些身影,我想是沈阳最动人的样子。因为每一个沈阳人的坚守,如今的沈阳,每个角落都活力满满,熙熙攘攘的人声车流奏响了城市之音。你会深深地为这座城市感到自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热爱的城,有人生于斯长于斯,有人远走他乡却心系故乡,有人也许一生都没有机会再回来,但这座城一定扎根在你心里,永生难忘。
我热爱的这座城,她有悠久的历史和浓浓的人情;我热爱的这座城,她有我爱的事业和温暖的家人;我热爱的这座城,她有自己的个性和包容的胸襟。热爱一座城市,那就扎根在这里,活在当下,憧憬于未来……
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