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是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和舞蹈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以行动与对话在舞台上当着戏剧观众的面进行演出。戏剧中的美术便是舞台美术,舞台美术就是以“美术的审美功能装饰舞台(用品或环境)的使用功能,并以实用美术品的形态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舞美元素是舞台上信息传递的中心,它把各个元素原有的实用功能通过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具有演出价值的舞台效果。一般来说,舞台是固定不变的实体空间,舞美元素能在封闭有限的舞台上运用各种变化产生不同的舞台视觉形象,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可能。它不仅可以表现角色生活的物质环境,还能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它时刻随着演剧的需要产生着变化。
【关键词】:舞台美术;戏剧;重要性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接受信息的来源从文字演变成为了图像、音频等多元化的信息体,丰富的信息俨然也是当今话剧艺术传达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剧目进行了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设置了科技舞美元素,以丰富和灵活的表演环境以满足观众感官需求,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得到了革新的动力。美国的罗伯特·麦德蒙·琼斯认为舞美设计家是诗人的工作,这要求设计师具有诗人一般的情环,追求情感、隐喻和形象的审美情趣,始终为戏剧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演出环境。可见,舞美元素的审美内涵包括:情感力一一灯光环境下的色彩能结合剧情的需要表现角色的状态和情感;隐喻性一一布景和道具的设计与放置都隐喻了角色关系和内心世界;形象感一一在服装与化妆的造型下,演员能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更为生动、真实的角色形象展现于舞台上。
一、舞台美术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舞美元素是舞台美术的组成部分,是在舞台上除了演员之外的视觉元素,包括灯光、布景、道具、服装与化妆等,这些舞美元素巧妙地被导演和舞美设计家呈现于舞台上,它们互相配合、相映生辉,帮助演员营造一个恰到好处的演出环境。舞美元素是经过导演和舞美设计家熟读剧本,深刻领悟了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构思后,以剧本和表演为中心按照演员和演出的需要设计而成。法国的戏剧符号学家安娜·于贝斯菲尔德就认为舞台是戏剧文本的直观阅读材料,舞台上的样貌都说明了文本内涵,舞台上存在的物体与演员的行动有直接关系。文本中的地点提示、角色特征及动作指示帮助导演和舞美设计家来设计演员行动展开的场所,并刺激演员开发和运用舞美元素的方式,可以说舞美元素与戏剧的演出以及演员的表演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舞美元素具有综合与多变的审美意义,在不同时期的戏剧表演中,舞美元素的演出功能和特点便有所不同。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戏剧艺术的发展,舞美元素在演出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随着舞美元素功能的演变,呈现出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的表演创作观念。
二、戏剧中的舞美元素
在戏剧艺术中较为固定和传统的舞美元素分别有:灯光、布景、道具、服装和化妆。灯光是舞美元素中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它运用了舞台灯光设备和技术,将明暗、色彩、分布的变化方式来营造演出空间、渲染舞台气氛以及突出角色形象。光在一出戏里面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它不但调动了舞台的活力,创造多维的演出时空,而且衬映了演员的形体动作要,人物在表演空间的调度及动作的逻辑性,规定情境的气氛等来进行设计的。布景艺术能够起到塑造演出环境的作用,它通过艺术手段营造出角色所需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道具是根据角色的特征来进行外部塑造的,分为大道具,例如家具;小道具,如器皿;还有装饰道具和随身道具。舞台上的道具己经从单纯的使用功能发展成为了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舞美元素,它是托情托戏的细节关键;它是演员在舞台上活动的支点;它是剧情发展过程的关键线索。服装与化妆以演员的面部和身体为主要造型的对象,目的是缩短演员与所扮演角色间的形象差距。它借助服饰、化妆、发型等,考虑到材料、色彩和形状的运用,服务于演员来塑造出角色的舞台形象,并与整个舞美设计的形式达成统一。
舞美元素中的灯光、布景、道具、服装与化妆以整体的方式与戏剧演出发生作用。在其完成戏剧赋予的任务时,将所包含的形状与材料、光与色、节奏和造型这些成分以一定的序列组合在一起进行演出。这些由各个元素所融汇成的形状、色彩和质感相互作用,帮助演员支撑剧中角色的形象。舞美元素的功能与演出效果随着时间的推进产生着微妙的变化,纵观历史流传下来的舞美元素对表演创作的影响,演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感知与适应能力,对舞美元素有深刻的理解,其表演创作才能结合舞美元素达成更好的演出效果。
三、戏剧中舞美元素功能的演变
(一)古典戏剧舞美元素
舞美元素最早的是古希腊的服装和面具,其发展并不均衡,到后来才逐渐有了布景和道具,如《乞援人》中树立了几个雕像大祭台,这些辅助了演员的表演创作,并具有表现动作环境的功能,呈现了舞美元素最原始的形态。中世纪的戏剧逐渐发展和丰富了从古希腊继承而来的传统样式,出现了多样的演出形式。但舞台上的舞美元素还是较为单调、简陋,例如道德剧只在舞台上搭起屏风,作为演员上下场的门,并在上面写着:“嫉妒”、“谦虚”等词汇寓意角色的特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舞美元素的综合性大大加强,灯光技术和绘画艺术进入了舞台。在这之前,戏剧演出的采光靠自然光或蜡烛等。而演员身后的绘画性布景,虽比以往美观,但脱离剧情之外,缺少对演员的直接帮助,后来才向着逼真化、立体化发展,并出现了戏劇的隐喻性。
法国时期的古典主义戏剧以古希腊和罗马为典范,对悲喜剧有着严格的区分,继承了传统“三一律”的特点,即故事只能在一天之内在一个地方开展。舞美中的布景抽象而单纯,服装华丽,基本造型原则遵循中立性,将布景和道具讲究对称原则,主要表现的宫殿、花园和寺庙这几个演出环境,却成了常用的背景,不分时间和地点,应用到多个演出中。虽然它没有表现环境特征,但是它能够支撑角色的精神。而演员大多站在舞台前部分和舞台的中心进行表演,以追求自然和讲究程式为主,与身后的布景并没有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典戏剧的古戏楼呈方形,在舞台上运用最为普遍的舞美元素便是“一桌二椅”,这样的布景将演区划分为桌椅前的舞台面,称之为外场;桌椅后的戏房便是内场;而桌椅的两侧作为演员的上下门。“一桌二椅”不仅能划分演区,还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根据演剧的需要而产生变化,演员攀上桌子可以代表登上高山,演员埋头伏案,那桌椅又暗指了书房。随着古典戏剧艺术的发展,舞台上加入了更多的舞美元素,例如堂幕和门帘,堂幕装饰在舞台中间板壁作为舞台背景,而门帘则是两边上下台门框的遮挡物,代表了“出将”和“入相”。虽然不同剧种有各自的演出样式,但古典戏剧表演总体特征是载歌载舞,其“唱、念、做、打”的高度程式化使得古典戏剧中舞美元素功能的程式化。总的来说,古典戏剧的写意性和流动性彰显了其舞美元素具备的实用性,与中国绘画艺术相得益彰的绝妙之处在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舞美元素呈现出留白的情致意蕴,使简炼的舞美与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古典戏剧的舞美元素与演员的动作和剧情没有直接联系,它总体上从华丽精美的装饰性到布置演出环境的实用性,逐渐的在华丽与实用之间找到了平衡,正是兼备了这两种特性,使得这种艺术形式的璀璨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生辉。古典戏剧舞美元素的功能,逐渐从没有和演员的表演创作发生直接关系过渡到有了内在的联系,这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强调的舞美设计要营造角色的生活环境作了奠基。
(二)现实主义戏剧舞美元素
现实主义戏剧是在对古典戏剧进行批判时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触发了一些受到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大约在19世纪,现实主义在欧洲的文学和艺术领域蔚然风,其剧作主要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按现实生活中的逻辑编排剧情,以揭示社会的黑暗,引发观众反思为目标,故事情节往往简练而紧凑,台词趋向生活化。
现实主义戏剧的舞美元素以最大程度遵循生活客观性和现实性,需要为演出打造一个典型的环境,而演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角色。典型即普遍性中的特性,将大众化的形象通过提炼,浓缩成为具有代表普遍性的典范。在现实主义戏剧的镜框式舞台上,树立起了“第四堵墙”的概念,要求演员适应舞美元素营造的真实生活环境,设想与观众之间有一堵墙,观众看舞台上的第四堵墙是透明的,而演员却只需要将注意力和表演重心集中到墙内的演出环境中来。“所谓镜框式舞台就是指由一垛拱形台口墙将戏剧空间分为舞台和观众厅两个分离区域的剧场形式。现实主义戏剧的演出一般是在大剧场中进行的,其表演信息的传递与观众对演出信息的吸收有着较大的距离,为使观众能够充分理解舞美元素设计与演员表演创作的意图和内涵,演员必须运用目的明确和清晰的形体动作,甚至还要通过舞美元素来放大這些形体动作,如夸张的服装、化妆造型和变形的道具等等。总而言之,现实主义话剧需要舞美元素提供还原真实的演出环境,在大剧场和镜框式舞台之中替演员营造可靠的真实性和“第四堵墙”的“当众孤独感”。
(三)现代派戏剧舞美元素
现代派戏剧出现于19世纪末期,是继现实主义戏剧后流行起来的多种风格主义戏剧的派别,这个时期的戏剧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包括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等。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现代派戏剧擅长以暗示和象征的夸张手法表达个人对社会现象所产生的主观情绪。如果说现实主义戏剧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现代派戏剧便是社会的哈哈镜。他们比现实主义戏剧的态度更为激进,通过内心独白、梦境和幻想来表达内心世界而促成了演剧方式的与众不同。
随着话剧的发展,舞美元素不仅仅充当再现环境的作用,戏剧家意识到了突破演出禁锢的必要性。这时候便兴起了舞台上的象征主义,以否定真实,通过客观事物追求主观感受来体现。象征主义话剧演出开始打破传统文本的束缚,将更多的主观创作风格融入到舞台美术的尝试中,在丰富了舞美元素的表现力的同时,提高了对演员表演的创作要求,演员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根据剧本要求来程式化地运用舞美元素,而是通过与剧作家、导演和舞美设计家一起确定表演的形式。此后,舞美逐步发展成为了从线条、色彩与结构中寻求剧本的精神实质,例如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戏剧的舞美元素是角色内心世界的物质外化,是角色的第二自我。舞台上的灯光、色彩与结构,包括演员的形体都呈现出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和扭曲,以一种不合客观逻辑的状态进行设计。表现主义戏剧的台词往往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色彩,以剧作家和角色的立场,用激情的态度演绎角色。避免对生活的模仿,更多的是结合舞美元素来表现某种象征意义。
结语
回顾戏剧演剧的历史,不难发现舞美元素对戏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面具推进了古希腊戏剧的发展;透视布景和侧景装置促成文艺复兴古典戏剧;灯光和特殊质感的条屏为表现主义戏剧创造了更多表现空间。总的来说,舞美元素与表演创作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舞美元素对于剧情的表达,氛围的烘托和人物的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使戏剧表演有了更加强烈的感官冲击,演员在舞台上对舞美元素的感知与适应让演员更易于反映剧中人物最微妙、最尖锐的冲突,使角色有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迟伟艳,宋世成,李引. 河北当代戏剧 舞台美术研究[J]. 戏剧文学,2016,(05):90-93.
[2]李莉. 试论舞台美术对戏剧的二度创作——就《雪域忠魂》《巴交龙布》和《铁血西迁》中的舞台美术进行探讨[J]. 四川戏剧,2016,(04):138-142.
[3]狄野,杨彬. 让舞台美术成为戏剧叙事的引领者——CISD第三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侧记[J]. 当代戏剧,2016,(04):64-66.
[4]刘晨. 试论舞台美术的音乐戏剧功能和应用[J]. 艺术教育,2016,(09):137-138.
[5]王燕妮. 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分析[J]. 戏剧之家,2016,(21):41.
【关键词】:舞台美术;戏剧;重要性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接受信息的来源从文字演变成为了图像、音频等多元化的信息体,丰富的信息俨然也是当今话剧艺术传达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剧目进行了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设置了科技舞美元素,以丰富和灵活的表演环境以满足观众感官需求,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得到了革新的动力。美国的罗伯特·麦德蒙·琼斯认为舞美设计家是诗人的工作,这要求设计师具有诗人一般的情环,追求情感、隐喻和形象的审美情趣,始终为戏剧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演出环境。可见,舞美元素的审美内涵包括:情感力一一灯光环境下的色彩能结合剧情的需要表现角色的状态和情感;隐喻性一一布景和道具的设计与放置都隐喻了角色关系和内心世界;形象感一一在服装与化妆的造型下,演员能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更为生动、真实的角色形象展现于舞台上。
一、舞台美术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舞美元素是舞台美术的组成部分,是在舞台上除了演员之外的视觉元素,包括灯光、布景、道具、服装与化妆等,这些舞美元素巧妙地被导演和舞美设计家呈现于舞台上,它们互相配合、相映生辉,帮助演员营造一个恰到好处的演出环境。舞美元素是经过导演和舞美设计家熟读剧本,深刻领悟了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构思后,以剧本和表演为中心按照演员和演出的需要设计而成。法国的戏剧符号学家安娜·于贝斯菲尔德就认为舞台是戏剧文本的直观阅读材料,舞台上的样貌都说明了文本内涵,舞台上存在的物体与演员的行动有直接关系。文本中的地点提示、角色特征及动作指示帮助导演和舞美设计家来设计演员行动展开的场所,并刺激演员开发和运用舞美元素的方式,可以说舞美元素与戏剧的演出以及演员的表演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舞美元素具有综合与多变的审美意义,在不同时期的戏剧表演中,舞美元素的演出功能和特点便有所不同。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戏剧艺术的发展,舞美元素在演出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随着舞美元素功能的演变,呈现出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的表演创作观念。
二、戏剧中的舞美元素
在戏剧艺术中较为固定和传统的舞美元素分别有:灯光、布景、道具、服装和化妆。灯光是舞美元素中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它运用了舞台灯光设备和技术,将明暗、色彩、分布的变化方式来营造演出空间、渲染舞台气氛以及突出角色形象。光在一出戏里面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它不但调动了舞台的活力,创造多维的演出时空,而且衬映了演员的形体动作要,人物在表演空间的调度及动作的逻辑性,规定情境的气氛等来进行设计的。布景艺术能够起到塑造演出环境的作用,它通过艺术手段营造出角色所需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道具是根据角色的特征来进行外部塑造的,分为大道具,例如家具;小道具,如器皿;还有装饰道具和随身道具。舞台上的道具己经从单纯的使用功能发展成为了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舞美元素,它是托情托戏的细节关键;它是演员在舞台上活动的支点;它是剧情发展过程的关键线索。服装与化妆以演员的面部和身体为主要造型的对象,目的是缩短演员与所扮演角色间的形象差距。它借助服饰、化妆、发型等,考虑到材料、色彩和形状的运用,服务于演员来塑造出角色的舞台形象,并与整个舞美设计的形式达成统一。
舞美元素中的灯光、布景、道具、服装与化妆以整体的方式与戏剧演出发生作用。在其完成戏剧赋予的任务时,将所包含的形状与材料、光与色、节奏和造型这些成分以一定的序列组合在一起进行演出。这些由各个元素所融汇成的形状、色彩和质感相互作用,帮助演员支撑剧中角色的形象。舞美元素的功能与演出效果随着时间的推进产生着微妙的变化,纵观历史流传下来的舞美元素对表演创作的影响,演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感知与适应能力,对舞美元素有深刻的理解,其表演创作才能结合舞美元素达成更好的演出效果。
三、戏剧中舞美元素功能的演变
(一)古典戏剧舞美元素
舞美元素最早的是古希腊的服装和面具,其发展并不均衡,到后来才逐渐有了布景和道具,如《乞援人》中树立了几个雕像大祭台,这些辅助了演员的表演创作,并具有表现动作环境的功能,呈现了舞美元素最原始的形态。中世纪的戏剧逐渐发展和丰富了从古希腊继承而来的传统样式,出现了多样的演出形式。但舞台上的舞美元素还是较为单调、简陋,例如道德剧只在舞台上搭起屏风,作为演员上下场的门,并在上面写着:“嫉妒”、“谦虚”等词汇寓意角色的特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舞美元素的综合性大大加强,灯光技术和绘画艺术进入了舞台。在这之前,戏剧演出的采光靠自然光或蜡烛等。而演员身后的绘画性布景,虽比以往美观,但脱离剧情之外,缺少对演员的直接帮助,后来才向着逼真化、立体化发展,并出现了戏劇的隐喻性。
法国时期的古典主义戏剧以古希腊和罗马为典范,对悲喜剧有着严格的区分,继承了传统“三一律”的特点,即故事只能在一天之内在一个地方开展。舞美中的布景抽象而单纯,服装华丽,基本造型原则遵循中立性,将布景和道具讲究对称原则,主要表现的宫殿、花园和寺庙这几个演出环境,却成了常用的背景,不分时间和地点,应用到多个演出中。虽然它没有表现环境特征,但是它能够支撑角色的精神。而演员大多站在舞台前部分和舞台的中心进行表演,以追求自然和讲究程式为主,与身后的布景并没有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典戏剧的古戏楼呈方形,在舞台上运用最为普遍的舞美元素便是“一桌二椅”,这样的布景将演区划分为桌椅前的舞台面,称之为外场;桌椅后的戏房便是内场;而桌椅的两侧作为演员的上下门。“一桌二椅”不仅能划分演区,还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根据演剧的需要而产生变化,演员攀上桌子可以代表登上高山,演员埋头伏案,那桌椅又暗指了书房。随着古典戏剧艺术的发展,舞台上加入了更多的舞美元素,例如堂幕和门帘,堂幕装饰在舞台中间板壁作为舞台背景,而门帘则是两边上下台门框的遮挡物,代表了“出将”和“入相”。虽然不同剧种有各自的演出样式,但古典戏剧表演总体特征是载歌载舞,其“唱、念、做、打”的高度程式化使得古典戏剧中舞美元素功能的程式化。总的来说,古典戏剧的写意性和流动性彰显了其舞美元素具备的实用性,与中国绘画艺术相得益彰的绝妙之处在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舞美元素呈现出留白的情致意蕴,使简炼的舞美与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古典戏剧的舞美元素与演员的动作和剧情没有直接联系,它总体上从华丽精美的装饰性到布置演出环境的实用性,逐渐的在华丽与实用之间找到了平衡,正是兼备了这两种特性,使得这种艺术形式的璀璨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生辉。古典戏剧舞美元素的功能,逐渐从没有和演员的表演创作发生直接关系过渡到有了内在的联系,这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强调的舞美设计要营造角色的生活环境作了奠基。
(二)现实主义戏剧舞美元素
现实主义戏剧是在对古典戏剧进行批判时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触发了一些受到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大约在19世纪,现实主义在欧洲的文学和艺术领域蔚然风,其剧作主要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按现实生活中的逻辑编排剧情,以揭示社会的黑暗,引发观众反思为目标,故事情节往往简练而紧凑,台词趋向生活化。
现实主义戏剧的舞美元素以最大程度遵循生活客观性和现实性,需要为演出打造一个典型的环境,而演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角色。典型即普遍性中的特性,将大众化的形象通过提炼,浓缩成为具有代表普遍性的典范。在现实主义戏剧的镜框式舞台上,树立起了“第四堵墙”的概念,要求演员适应舞美元素营造的真实生活环境,设想与观众之间有一堵墙,观众看舞台上的第四堵墙是透明的,而演员却只需要将注意力和表演重心集中到墙内的演出环境中来。“所谓镜框式舞台就是指由一垛拱形台口墙将戏剧空间分为舞台和观众厅两个分离区域的剧场形式。现实主义戏剧的演出一般是在大剧场中进行的,其表演信息的传递与观众对演出信息的吸收有着较大的距离,为使观众能够充分理解舞美元素设计与演员表演创作的意图和内涵,演员必须运用目的明确和清晰的形体动作,甚至还要通过舞美元素来放大這些形体动作,如夸张的服装、化妆造型和变形的道具等等。总而言之,现实主义话剧需要舞美元素提供还原真实的演出环境,在大剧场和镜框式舞台之中替演员营造可靠的真实性和“第四堵墙”的“当众孤独感”。
(三)现代派戏剧舞美元素
现代派戏剧出现于19世纪末期,是继现实主义戏剧后流行起来的多种风格主义戏剧的派别,这个时期的戏剧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包括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等。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现代派戏剧擅长以暗示和象征的夸张手法表达个人对社会现象所产生的主观情绪。如果说现实主义戏剧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现代派戏剧便是社会的哈哈镜。他们比现实主义戏剧的态度更为激进,通过内心独白、梦境和幻想来表达内心世界而促成了演剧方式的与众不同。
随着话剧的发展,舞美元素不仅仅充当再现环境的作用,戏剧家意识到了突破演出禁锢的必要性。这时候便兴起了舞台上的象征主义,以否定真实,通过客观事物追求主观感受来体现。象征主义话剧演出开始打破传统文本的束缚,将更多的主观创作风格融入到舞台美术的尝试中,在丰富了舞美元素的表现力的同时,提高了对演员表演的创作要求,演员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根据剧本要求来程式化地运用舞美元素,而是通过与剧作家、导演和舞美设计家一起确定表演的形式。此后,舞美逐步发展成为了从线条、色彩与结构中寻求剧本的精神实质,例如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戏剧的舞美元素是角色内心世界的物质外化,是角色的第二自我。舞台上的灯光、色彩与结构,包括演员的形体都呈现出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和扭曲,以一种不合客观逻辑的状态进行设计。表现主义戏剧的台词往往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色彩,以剧作家和角色的立场,用激情的态度演绎角色。避免对生活的模仿,更多的是结合舞美元素来表现某种象征意义。
结语
回顾戏剧演剧的历史,不难发现舞美元素对戏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面具推进了古希腊戏剧的发展;透视布景和侧景装置促成文艺复兴古典戏剧;灯光和特殊质感的条屏为表现主义戏剧创造了更多表现空间。总的来说,舞美元素与表演创作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舞美元素对于剧情的表达,氛围的烘托和人物的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使戏剧表演有了更加强烈的感官冲击,演员在舞台上对舞美元素的感知与适应让演员更易于反映剧中人物最微妙、最尖锐的冲突,使角色有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迟伟艳,宋世成,李引. 河北当代戏剧 舞台美术研究[J]. 戏剧文学,2016,(05):90-93.
[2]李莉. 试论舞台美术对戏剧的二度创作——就《雪域忠魂》《巴交龙布》和《铁血西迁》中的舞台美术进行探讨[J]. 四川戏剧,2016,(04):138-142.
[3]狄野,杨彬. 让舞台美术成为戏剧叙事的引领者——CISD第三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侧记[J]. 当代戏剧,2016,(04):64-66.
[4]刘晨. 试论舞台美术的音乐戏剧功能和应用[J]. 艺术教育,2016,(09):137-138.
[5]王燕妮. 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分析[J]. 戏剧之家,2016,(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