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问题情境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班级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是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有些班级上课气氛沉闷,考试成绩还可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而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回答老师的任何一个提问……班级的上课气氛、学生的参与情况,固然与班级氛围、学生的个性有关,但是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并且是有效地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问题情境设计的有效性。
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使用合理的时间,而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精心预设课堂问题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寻求课堂的生成,但是课堂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会“脱口而出”,甚至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提的问题应该如何解答,课堂的提问比较随意,问题本身的逻辑有待改进,这样的问题如何能使教学效果提升?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让自己在课堂上能凭借所提的问题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让自己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将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大部分同学认为不行,至于为什么,大家一时答不上来。于是引导大家比较题目异同:少了“讽”和“纳”,通过看注释发现“讽”是用类比、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难道不能直言不讳地对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说不行,要被杀头的,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大臣,他们大多付出惨痛代价。相比之下,讽谏既能让皇帝采纳意见,又能保护自己,这样精心预设并引导之后,学生能快速进入文本,对“讽”的理解加深,便于掌握课文重点内容,从而有效地完成目标教学。
2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课堂的问题必须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教材相关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等。学习《窗》一课时,学生们先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怎样设计接下来的问题,让学生既学到小说的基本知识,又能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针对课文重点,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小说中最令你气愤或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请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设计好台词,揣摩人物表情、动作,并与同桌合作表演。小说中的两位病人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饶有趣味并且抓住了重点。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
3精心调节问题的宽度
在课堂问题设计中不懂得分割法则,交给学生无法入手的问题,是教师缺乏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我们在听课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设计:“请大家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说说你有哪些收获?”由于问题空洞、宽泛、缺少方向性,常常使学生束手无策,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问题,对低学段学生或中下等生尤为不利。其实,再巨大的任务也能被分解完成:只需简单地将大任务分成数个小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并且不忘为学生完成每一个小任务而鼓励一番。因此在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教师有必要精心调节问题的宽度,让学生想得充分、思得深刻,使学生能在思考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孔乙己》课文的学习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可围绕一个“偷”字,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他怎么偷的?偷的结果如何?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深化了认识。
4利用矛盾问题突破重、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己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把握。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辨证性。
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老虎吃掉驴故事情节的分析,看到了老虎和驴的形象,也知道了寓意“对于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可是这则寓言题目叫“黔之驴”,通篇写驴的笔墨很少,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多。这是不是偏题呢?你们能够解决吗? 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可以通过设置三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虎与驴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写老虎,然而写驴的笔墨却很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本文是一篇寓言,根据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的特点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较透彻、深入。
总之,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要很好的扮演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教学广场,2005,6.
[3]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理论研究,2005,4.
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使用合理的时间,而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精心预设课堂问题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寻求课堂的生成,但是课堂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会“脱口而出”,甚至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提的问题应该如何解答,课堂的提问比较随意,问题本身的逻辑有待改进,这样的问题如何能使教学效果提升?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让自己在课堂上能凭借所提的问题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让自己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将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大部分同学认为不行,至于为什么,大家一时答不上来。于是引导大家比较题目异同:少了“讽”和“纳”,通过看注释发现“讽”是用类比、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难道不能直言不讳地对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说不行,要被杀头的,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大臣,他们大多付出惨痛代价。相比之下,讽谏既能让皇帝采纳意见,又能保护自己,这样精心预设并引导之后,学生能快速进入文本,对“讽”的理解加深,便于掌握课文重点内容,从而有效地完成目标教学。
2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课堂的问题必须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教材相关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等。学习《窗》一课时,学生们先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怎样设计接下来的问题,让学生既学到小说的基本知识,又能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针对课文重点,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小说中最令你气愤或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请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设计好台词,揣摩人物表情、动作,并与同桌合作表演。小说中的两位病人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饶有趣味并且抓住了重点。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
3精心调节问题的宽度
在课堂问题设计中不懂得分割法则,交给学生无法入手的问题,是教师缺乏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我们在听课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设计:“请大家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说说你有哪些收获?”由于问题空洞、宽泛、缺少方向性,常常使学生束手无策,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问题,对低学段学生或中下等生尤为不利。其实,再巨大的任务也能被分解完成:只需简单地将大任务分成数个小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并且不忘为学生完成每一个小任务而鼓励一番。因此在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教师有必要精心调节问题的宽度,让学生想得充分、思得深刻,使学生能在思考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孔乙己》课文的学习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可围绕一个“偷”字,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他怎么偷的?偷的结果如何?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深化了认识。
4利用矛盾问题突破重、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己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把握。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辨证性。
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老虎吃掉驴故事情节的分析,看到了老虎和驴的形象,也知道了寓意“对于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可是这则寓言题目叫“黔之驴”,通篇写驴的笔墨很少,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多。这是不是偏题呢?你们能够解决吗? 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可以通过设置三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虎与驴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写老虎,然而写驴的笔墨却很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本文是一篇寓言,根据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的特点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较透彻、深入。
总之,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要很好的扮演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教学广场,2005,6.
[3]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理论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