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南振中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记者摇篮,学人园地”,这是童兵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资格老,思路新”,这是范以锦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立足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立场,并为之大声呐喊”,这是尹韵公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陈力丹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以青年的创新精神,成就记者的职业荣誉”,这是喻国明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青春永在”“创新力量”……展江、周天勇、刘宏、魏永征、吕芃、辜晓进、曹轲、刘畅……在诸多理论界、新闻界名家的肯定、鞭策中,《青年记者》不断创新,奋力前行,不敢有些许懈怠。
《青年记者》正式创刊于1942年6月,是全国创刊早、历史久的新闻专业期刊之一。近年来,《青年记者》紧紧围绕中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人职场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明晰功能定位,努力为读者和媒体服务。
秉持“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办刊理念
任何工作,都要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回答的过程,就是自我价值定位的过程。《青年记者》的回答是“努力做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秉承这一理念,具体到办刊中,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着眼于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新闻的难点作为自己工作的起点。不满足于总结式的工作,把主要精力聚焦于新闻实践的难点、热点问题。新闻的难点,正是新闻专业期刊的起点。尤其是在新闻实践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驻足的地方,新闻专业期刊更应该发挥自身的力量。
二是勇于打破新闻“潜规则”。在新时期发展的形势下,新闻界对新闻的理解和实践,仍有很多习以为常却似是而非、不合时宜的东西。当然,新闻的问题不单单是新闻界的问题,因此很多难以立刻解决;但也正因此,让我们坚信新闻的进步于国于民至关重要。作为新闻专业期刊,《青年记者》一直致力于新闻的进步。
三是新闻人尤其是年轻新闻人的事就是《青年记者》的事。新闻专业期刊是一线同仁的精神家园,应当为一线同仁的精彩大声喝彩,为奋进者先进者大声喝彩,为年轻新闻人的理想追求大声喝彩。
四是坚持大家办大家看。作为新闻专业期刊,《青年记者》是新闻业界学界的共同平台。《青年记者》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每一位作者、读者的参与、支持、批评、鼓励。
五是致力于社会公众新闻素养的提升。新闻是开放的事业,直接来自公众,直接面向公众,直接服务公众。这一特性,在今天更为明显。新闻专业期刊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它的重心在业界,同时又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延伸,为公众了解、理解、配合、监督新闻从业者搭建平台。
坚持问题导向,按新闻的要求做内容
内容是立刊之本,做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新闻专业期刊存在的价值,就是要解决新闻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问题。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是编稿人,更是问问题的人。问题意识不强,新闻专业期刊就很容易变成“为做而做”,内容很容易沦为不疼不痒的“教科书”。而问问题关键是要问得对、问得准,不问假问题、伪问题,这是对新闻专业期刊的考验。
近年来,《青年记者》不断向《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传媒》《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同行学习,在内容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努力。
一是加强选题策划。问题驱动策划。每年年初根据业界发展趋势,根据专家和读者的意见,确定“选题库”,并每月更新。制定了具体的策划及实施流程,明确各栏目选题策划的核心,并与专题策划相结合,酌情进行问卷调查、网上调查。比如,《前沿报告》每期一个主打选题,根据“能不能化为问题”以及“问题的轻重缓急”,每期从二三十个备用选题中讨论确定一个。每月上旬刊和下旬刊《前沿报告》都要做选题,尽管有时深感吃力,但坚持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提高的过程。
二是按做新闻的要求做杂志。是媒体就有新闻性,就有新闻性的要求。新闻专业期刊,更要有较强的新闻性,要及时跟踪热点难点,甚至要前瞻性地发现苗头倾向提出预警。新闻性是问题导向的具体要求,这不仅体现在选题策划上,也体现在整体内容设置上。为突出新闻性,《青年记者》每期还开设了“媒体脸谱”“传媒视点”“青记每月调查”“青记每月盘点”等板块。
三是关注新闻人。新闻的背后是人,新闻现象背后是新闻人。新闻专业期刊,要关注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媒体趋势,也要关注新闻人的状态和心态。关注新闻人,是《青年记者》对各个板块的要求。为了强化“人”的分量,还专门开设了“记者部落”板块,其中,有关注传媒先进人物的《传媒骄子》栏目,有分析研讨新闻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新闻茶座》栏目,有记录新老新闻人从业历程的《经历》栏目。与以上栏目重在弘扬正能量对应,“新闻观察”板块中的《冷风劲吹》等栏目,则重在监督、批评新闻业界的不良倾向。
四是实行执行主编制、项目负责制。《青年记者》每期杂志内容,主编组织集体讨论,执行主编具体负责组织执行;每项策划和每个栏目,专人负责组织落实。对执行主编、项目负责人和责任编辑,要求强化“记者”的角色,善于发现线索,善于联系作者,善于组织策划,善于整合资源。
五是完善采编流程。质量是期刊的生命。《青年记者》第一批参加了中国期刊协会开展的“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编辑部对办刊质量的要求是“专业提升,精耕细作”,制定了《编辑手册十项注意》《青年记者流程规范》等,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评刊员每期纠错制度、差错通报处罚制度,不断向“无差错”的目标迈进。
找作者做朋友,不断壮大作者队伍
作者是强刊之基,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刊物,作者的水平决定办刊水平。作者队伍建设是《青年记者》办刊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编辑人员的一项硬性要求,就是找作者做朋友建设队伍。 近年来,《青年记者》不断完善“作者库”,初步形成了涵盖各方面的作者队伍。一是学术顾问队伍:聘请全国30位一流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随时指导办刊工作。二是特约编委队伍:聘请36位有代表性的传媒领军人物作为特约编委,随时指导办刊工作。三是专栏作者队伍:聘请12位业界精英每月为读者撰写高质量的专栏文章。四是特约记者队伍:在全国新闻媒体青年骨干中聘请30位特约记者,及时撰写稿件并反馈读者意见、建议。五是自由来稿作者队伍:这方面有专为其开辟的《边看边说》等栏目。
鉴于新闻的开放性和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作者队伍建设中,《青年记者》注意作者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力求权威立体地帮助读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青年记者》真正的主角,是来自各方面的作者,是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以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对传媒改革发展的思考,支撑着《青年记者》不断前行。
整合资源,延伸发展链条
新闻专业期刊一般势单力薄,发展基础较弱,没啥“摊子”可守。在大众报业集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青年记者》积极探索,不断强本固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整合资源,延伸发展链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集团以《青年记者》为主体成立了期刊中心,与新闻研究所“两个机构一套人马”。这使《青年记者》的事业由一个点发展成一个“群”,结构化比单点化更有优势。
一是在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中,《青年记者》较早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和论坛——“青年记者网”和“传播评论”论坛,并积极与人民网、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知名网站展开深度合作。这对于办刊质量的提升、编读互动、扩大网上影响力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介入内容资源的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业务,加入万方数据库等,实现内容增值收益。
二是主办、参与一系列业界活动。自2004年起,《青年记者》发起并与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大型公益活动,促进了高校新闻研究的开展,得到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广泛好评。借助新闻优势,《青年记者》积极向国资国企系统通讯员培训等业务延伸,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部还策划推出了《前沿报告》《传媒骄子》等图书,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杂志进军营、赠劳模、赠援藏干部,得到社会广泛肯定,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三是按照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借助集团优势,整合集团内外刊号资源,孵化创办《今参考》杂志,得到读者和市场认可,发展势头强劲;力求打造成国内高端期刊品牌的《公共财政研究》杂志已经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目前正在抓紧筹备创刊。同时,承办的“大众日报历史报数字化项目”已接近尾声,项目完工后的日常运行、维护、增值开发等业务,也将成为《青年记者》又一个事业增长点。
以“四讲”提境界,培育“青年记者精神”
近年来,《青年记者》为推动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的变革发展,为倡导先进传媒文化和推动职业新闻人的成长,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得到业界学界的肯定:刊发的文章不断被《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学习时报》等转载,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山东新闻奖;《青年记者》获得了“中国创新期刊十强”“中国传媒产业推动奖”等荣誉,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五年来,以《青年记者》为主体的期刊中心营业收入增长了3.3倍,利润增长了6倍;承担的大众报业集团采编业务培训、资讯服务、评报评奖等工作,也不断开拓提升。编辑部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山东省新闻出版优秀集体,多人荣获大众报业集团拔尖人才、省直机关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齐鲁文化英才等荣誉。
发展的背后,有大众报业集团党委的信任支持,有全国各地作者、读者的厚爱,也有编辑部凝神聚力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青年记者》坚持讲业务、讲业绩、讲奉献、讲规矩。讲业务,就是坚持业务立身、业务立刊。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自己的业务为本、以自己的能力为本,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业务差本事小,如果不求进取、奋力提升,在编辑部是立不住的。讲业绩,就是讲求实效实绩。一个业绩差的人,在编辑部是没有地位的。讲奉献,就是不甘落后、勇挑重担。正如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所说:“只求索取,不求贡献,是一种奇耻大辱。”一个不讲奉献的人,在编辑部是不会赢得尊重的。讲规矩,就是敬守本分,爱岗敬业,严细深实干工作。讲规矩,人人受益;不讲规矩,害人害己。以“四讲”提升能力和境界,“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做事彻底、负责到底”的“青年记者精神”,正在成为编辑部全体同仁的自觉追求。
新闻传媒业是创新的事业,唯有不断创新,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先进同行相比,与读者的要求相比,《青年记者》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不懈努力。最后,用1949年第7期《青年记者》编辑部文章中的话收尾,以表达我们对新闻前辈的敬意,表达对关注、批评、鼓励我们的人们的敬意,并坚定我们青春的理想和前进的步伐——“在回顾过去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觉察我们的担子是一年比一年地加重了,新的形势开始了,新的工作开始了,新的问题发生了,我们总还是跑得太慢”;“紧紧地抓住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以布尔什维克的激情,和旧的残余,和拖延、墨守成规、官僚主义,和一切阻碍我们胜利前进的事物作斗争”;“新的岁月开始了,事业对于我们的要求是无尽的。做好我们每一个人所担负的工作吧!”
作者系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主编、新闻研究所所长
“记者摇篮,学人园地”,这是童兵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资格老,思路新”,这是范以锦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立足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立场,并为之大声呐喊”,这是尹韵公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陈力丹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以青年的创新精神,成就记者的职业荣誉”,这是喻国明先生对《青年记者》的寄语;
“青春永在”“创新力量”……展江、周天勇、刘宏、魏永征、吕芃、辜晓进、曹轲、刘畅……在诸多理论界、新闻界名家的肯定、鞭策中,《青年记者》不断创新,奋力前行,不敢有些许懈怠。
《青年记者》正式创刊于1942年6月,是全国创刊早、历史久的新闻专业期刊之一。近年来,《青年记者》紧紧围绕中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人职场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明晰功能定位,努力为读者和媒体服务。
秉持“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办刊理念
任何工作,都要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回答的过程,就是自我价值定位的过程。《青年记者》的回答是“努力做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秉承这一理念,具体到办刊中,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着眼于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新闻的难点作为自己工作的起点。不满足于总结式的工作,把主要精力聚焦于新闻实践的难点、热点问题。新闻的难点,正是新闻专业期刊的起点。尤其是在新闻实践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驻足的地方,新闻专业期刊更应该发挥自身的力量。
二是勇于打破新闻“潜规则”。在新时期发展的形势下,新闻界对新闻的理解和实践,仍有很多习以为常却似是而非、不合时宜的东西。当然,新闻的问题不单单是新闻界的问题,因此很多难以立刻解决;但也正因此,让我们坚信新闻的进步于国于民至关重要。作为新闻专业期刊,《青年记者》一直致力于新闻的进步。
三是新闻人尤其是年轻新闻人的事就是《青年记者》的事。新闻专业期刊是一线同仁的精神家园,应当为一线同仁的精彩大声喝彩,为奋进者先进者大声喝彩,为年轻新闻人的理想追求大声喝彩。
四是坚持大家办大家看。作为新闻专业期刊,《青年记者》是新闻业界学界的共同平台。《青年记者》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每一位作者、读者的参与、支持、批评、鼓励。
五是致力于社会公众新闻素养的提升。新闻是开放的事业,直接来自公众,直接面向公众,直接服务公众。这一特性,在今天更为明显。新闻专业期刊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它的重心在业界,同时又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延伸,为公众了解、理解、配合、监督新闻从业者搭建平台。
坚持问题导向,按新闻的要求做内容
内容是立刊之本,做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新闻专业期刊存在的价值,就是要解决新闻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问题。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是编稿人,更是问问题的人。问题意识不强,新闻专业期刊就很容易变成“为做而做”,内容很容易沦为不疼不痒的“教科书”。而问问题关键是要问得对、问得准,不问假问题、伪问题,这是对新闻专业期刊的考验。
近年来,《青年记者》不断向《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传媒》《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同行学习,在内容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努力。
一是加强选题策划。问题驱动策划。每年年初根据业界发展趋势,根据专家和读者的意见,确定“选题库”,并每月更新。制定了具体的策划及实施流程,明确各栏目选题策划的核心,并与专题策划相结合,酌情进行问卷调查、网上调查。比如,《前沿报告》每期一个主打选题,根据“能不能化为问题”以及“问题的轻重缓急”,每期从二三十个备用选题中讨论确定一个。每月上旬刊和下旬刊《前沿报告》都要做选题,尽管有时深感吃力,但坚持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提高的过程。
二是按做新闻的要求做杂志。是媒体就有新闻性,就有新闻性的要求。新闻专业期刊,更要有较强的新闻性,要及时跟踪热点难点,甚至要前瞻性地发现苗头倾向提出预警。新闻性是问题导向的具体要求,这不仅体现在选题策划上,也体现在整体内容设置上。为突出新闻性,《青年记者》每期还开设了“媒体脸谱”“传媒视点”“青记每月调查”“青记每月盘点”等板块。
三是关注新闻人。新闻的背后是人,新闻现象背后是新闻人。新闻专业期刊,要关注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媒体趋势,也要关注新闻人的状态和心态。关注新闻人,是《青年记者》对各个板块的要求。为了强化“人”的分量,还专门开设了“记者部落”板块,其中,有关注传媒先进人物的《传媒骄子》栏目,有分析研讨新闻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新闻茶座》栏目,有记录新老新闻人从业历程的《经历》栏目。与以上栏目重在弘扬正能量对应,“新闻观察”板块中的《冷风劲吹》等栏目,则重在监督、批评新闻业界的不良倾向。
四是实行执行主编制、项目负责制。《青年记者》每期杂志内容,主编组织集体讨论,执行主编具体负责组织执行;每项策划和每个栏目,专人负责组织落实。对执行主编、项目负责人和责任编辑,要求强化“记者”的角色,善于发现线索,善于联系作者,善于组织策划,善于整合资源。
五是完善采编流程。质量是期刊的生命。《青年记者》第一批参加了中国期刊协会开展的“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编辑部对办刊质量的要求是“专业提升,精耕细作”,制定了《编辑手册十项注意》《青年记者流程规范》等,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评刊员每期纠错制度、差错通报处罚制度,不断向“无差错”的目标迈进。
找作者做朋友,不断壮大作者队伍
作者是强刊之基,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刊物,作者的水平决定办刊水平。作者队伍建设是《青年记者》办刊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编辑人员的一项硬性要求,就是找作者做朋友建设队伍。 近年来,《青年记者》不断完善“作者库”,初步形成了涵盖各方面的作者队伍。一是学术顾问队伍:聘请全国30位一流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随时指导办刊工作。二是特约编委队伍:聘请36位有代表性的传媒领军人物作为特约编委,随时指导办刊工作。三是专栏作者队伍:聘请12位业界精英每月为读者撰写高质量的专栏文章。四是特约记者队伍:在全国新闻媒体青年骨干中聘请30位特约记者,及时撰写稿件并反馈读者意见、建议。五是自由来稿作者队伍:这方面有专为其开辟的《边看边说》等栏目。
鉴于新闻的开放性和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作者队伍建设中,《青年记者》注意作者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力求权威立体地帮助读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青年记者》真正的主角,是来自各方面的作者,是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以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对传媒改革发展的思考,支撑着《青年记者》不断前行。
整合资源,延伸发展链条
新闻专业期刊一般势单力薄,发展基础较弱,没啥“摊子”可守。在大众报业集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青年记者》积极探索,不断强本固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整合资源,延伸发展链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集团以《青年记者》为主体成立了期刊中心,与新闻研究所“两个机构一套人马”。这使《青年记者》的事业由一个点发展成一个“群”,结构化比单点化更有优势。
一是在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中,《青年记者》较早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和论坛——“青年记者网”和“传播评论”论坛,并积极与人民网、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知名网站展开深度合作。这对于办刊质量的提升、编读互动、扩大网上影响力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介入内容资源的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业务,加入万方数据库等,实现内容增值收益。
二是主办、参与一系列业界活动。自2004年起,《青年记者》发起并与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大型公益活动,促进了高校新闻研究的开展,得到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广泛好评。借助新闻优势,《青年记者》积极向国资国企系统通讯员培训等业务延伸,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部还策划推出了《前沿报告》《传媒骄子》等图书,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杂志进军营、赠劳模、赠援藏干部,得到社会广泛肯定,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三是按照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借助集团优势,整合集团内外刊号资源,孵化创办《今参考》杂志,得到读者和市场认可,发展势头强劲;力求打造成国内高端期刊品牌的《公共财政研究》杂志已经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目前正在抓紧筹备创刊。同时,承办的“大众日报历史报数字化项目”已接近尾声,项目完工后的日常运行、维护、增值开发等业务,也将成为《青年记者》又一个事业增长点。
以“四讲”提境界,培育“青年记者精神”
近年来,《青年记者》为推动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的变革发展,为倡导先进传媒文化和推动职业新闻人的成长,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得到业界学界的肯定:刊发的文章不断被《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学习时报》等转载,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山东新闻奖;《青年记者》获得了“中国创新期刊十强”“中国传媒产业推动奖”等荣誉,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五年来,以《青年记者》为主体的期刊中心营业收入增长了3.3倍,利润增长了6倍;承担的大众报业集团采编业务培训、资讯服务、评报评奖等工作,也不断开拓提升。编辑部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山东省新闻出版优秀集体,多人荣获大众报业集团拔尖人才、省直机关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齐鲁文化英才等荣誉。
发展的背后,有大众报业集团党委的信任支持,有全国各地作者、读者的厚爱,也有编辑部凝神聚力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青年记者》坚持讲业务、讲业绩、讲奉献、讲规矩。讲业务,就是坚持业务立身、业务立刊。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自己的业务为本、以自己的能力为本,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业务差本事小,如果不求进取、奋力提升,在编辑部是立不住的。讲业绩,就是讲求实效实绩。一个业绩差的人,在编辑部是没有地位的。讲奉献,就是不甘落后、勇挑重担。正如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所说:“只求索取,不求贡献,是一种奇耻大辱。”一个不讲奉献的人,在编辑部是不会赢得尊重的。讲规矩,就是敬守本分,爱岗敬业,严细深实干工作。讲规矩,人人受益;不讲规矩,害人害己。以“四讲”提升能力和境界,“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做事彻底、负责到底”的“青年记者精神”,正在成为编辑部全体同仁的自觉追求。
新闻传媒业是创新的事业,唯有不断创新,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先进同行相比,与读者的要求相比,《青年记者》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不懈努力。最后,用1949年第7期《青年记者》编辑部文章中的话收尾,以表达我们对新闻前辈的敬意,表达对关注、批评、鼓励我们的人们的敬意,并坚定我们青春的理想和前进的步伐——“在回顾过去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觉察我们的担子是一年比一年地加重了,新的形势开始了,新的工作开始了,新的问题发生了,我们总还是跑得太慢”;“紧紧地抓住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以布尔什维克的激情,和旧的残余,和拖延、墨守成规、官僚主义,和一切阻碍我们胜利前进的事物作斗争”;“新的岁月开始了,事业对于我们的要求是无尽的。做好我们每一个人所担负的工作吧!”
作者系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主编、新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