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一句,笔者见到过的译文都译为反问句:“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吗?”这样的翻译,若不深究,似也讲得通。但如果仔细考虑,就会发现有问题。因为反问句所表达的语意同字面义正相对。此句若换作陈述句就是“取得天下不容易,守住天下不困难”。这样理解不仅与魏徵的观点相违背,而且放回原文,也明显不合语境。因前一句明确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若先强调难,后强调易,怎么会先“繁”后“寡”呢?只有理解为先易后难才合乎逻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文作了明确的回答。“昔取之有余,今守之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样说来,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笔者以为只要不把“岂”字理解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就行了。该句中的“岂”若理解为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译为“大概”就通畅了。
“岂”在文言文中,不仅可以做表反问的语气副词,还可做表测度的语气副词,且是习见的。这一点在各部工具书中都可以查到。如《汉语大词典》(第9卷1344页):“岂,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庄子·外物》:‘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汉高祖谓王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耶?”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岂”字条:“一为‘殆’字之义,疑而有定之词。《礼记·曾子问篇》:‘周公曰:“岂不可。”’《汉书·丙吉传》:‘岂宜褒显,先使入侍。’《史记·蔡泽传》:‘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与?’《管晏列传赞》:‘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在这一句的后面张守节正义:“言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其他工具书对“岂”字都有相似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句中的“岂其”也相当于“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岂其:复合虚词,由副词‘岂’和助词‘其’构成。副词,用于谓语前……有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莫非’、‘大概’等。”词典中所举的第四个语例正是此句。据此,可将这个句子译为“大概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吧”。这样翻译与下一句的设问联系紧密,同上一句照应周全。这样理解也符合魏徵的一贯思想主张。如:“甲寅,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贞观政要》中也有相关的记述:“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徵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这段话的论述重点与《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把此句理解为反问句既然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还能接受呢?笔者认为许多读者把这个反问句理解成一般问句了。不知不觉中把此句转换成“取得天下难还能做到,守天下易为什么还做不到呢”。这样就与下一句联系起来了。事实上这种转换是不正确的,是没有认真去考虑糊弄过去造成的。
这里还需顺带说一下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和《教学参考书》对这个句子中的停顿所做的处理。在《谏太宗十思疏》这一课的课后“文本研习”中,第二题是“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应该怎样停顿才是恰当的”,第4句便是此句。《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岂’后和‘易’后停顿可稍长,‘其’后停顿不可长或可不停顿。”这个“参考答案”实在是错得出奇。把一个复合虚词拆开来,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该停顿的地方又不停顿,犯了“句读之不知”的错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
“岂”在文言文中,不仅可以做表反问的语气副词,还可做表测度的语气副词,且是习见的。这一点在各部工具书中都可以查到。如《汉语大词典》(第9卷1344页):“岂,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庄子·外物》:‘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汉高祖谓王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耶?”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岂”字条:“一为‘殆’字之义,疑而有定之词。《礼记·曾子问篇》:‘周公曰:“岂不可。”’《汉书·丙吉传》:‘岂宜褒显,先使入侍。’《史记·蔡泽传》:‘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与?’《管晏列传赞》:‘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在这一句的后面张守节正义:“言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其他工具书对“岂”字都有相似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句中的“岂其”也相当于“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岂其:复合虚词,由副词‘岂’和助词‘其’构成。副词,用于谓语前……有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莫非’、‘大概’等。”词典中所举的第四个语例正是此句。据此,可将这个句子译为“大概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吧”。这样翻译与下一句的设问联系紧密,同上一句照应周全。这样理解也符合魏徵的一贯思想主张。如:“甲寅,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贞观政要》中也有相关的记述:“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徵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这段话的论述重点与《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把此句理解为反问句既然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还能接受呢?笔者认为许多读者把这个反问句理解成一般问句了。不知不觉中把此句转换成“取得天下难还能做到,守天下易为什么还做不到呢”。这样就与下一句联系起来了。事实上这种转换是不正确的,是没有认真去考虑糊弄过去造成的。
这里还需顺带说一下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和《教学参考书》对这个句子中的停顿所做的处理。在《谏太宗十思疏》这一课的课后“文本研习”中,第二题是“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应该怎样停顿才是恰当的”,第4句便是此句。《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岂’后和‘易’后停顿可稍长,‘其’后停顿不可长或可不停顿。”这个“参考答案”实在是错得出奇。把一个复合虚词拆开来,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该停顿的地方又不停顿,犯了“句读之不知”的错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