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13条改革意见。其中,对民间资金开放垄断行业、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等,均是首次在国发文件中提及。
一般来说,以往类似的这种工作意见,都是以国办文件转发。而今年的《意见》直接就是国发,显示出最高层对此的重视程度。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却暴露出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体制和结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时之功,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当中,更会慎之又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决策层在当前的这一举措,更加难能可贵。这不但彰显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也表明了决策层着眼长远,对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决心。
此种背景下,我们呼吁,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可以休矣。一方面,这13条改革意见,其实是在为中国未来5~10年的发展作铺垫,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反而会获得增强。另一方面,这13条改革意见,不管是垄断行业的放开,还是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抑或集体土地的流转,涉及之处都是改革深水区,如果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十足把握,决策层也不敢贸然挺进。
对投资而言,这13条改革,无疑是从另一侧面向市场吹响了冲锋号,至少,可以让悲观者继续前行。
单纯的中央投资能否拉得动中国经济这辆大马车,现在看来都很存疑。可以说,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那就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显然需要新体改。《意见》也说了,要把加强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内在活力是什么?无非就是城乡一体,就是消费拉动。
我们选择市场化道路,其实颇为不易。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逐渐清晰,并成为不可更改的方向。现在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行政之手”是必要的,但绝对不能长久。危机之下,对于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干预,甚至取代市场,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要有个退出的机制。
政策要考虑的重点是如何撬动市场力量。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垄断行业对民间资本的鼓励性开放,对部分行政审批项目最大限度地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无一不在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在向有名有实递进。此前,西方不少国家并不认可中国是市场经济,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跟得上节奏的,只有市场。
一般来说,以往类似的这种工作意见,都是以国办文件转发。而今年的《意见》直接就是国发,显示出最高层对此的重视程度。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却暴露出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体制和结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时之功,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当中,更会慎之又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决策层在当前的这一举措,更加难能可贵。这不但彰显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也表明了决策层着眼长远,对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决心。
此种背景下,我们呼吁,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可以休矣。一方面,这13条改革意见,其实是在为中国未来5~10年的发展作铺垫,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反而会获得增强。另一方面,这13条改革意见,不管是垄断行业的放开,还是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抑或集体土地的流转,涉及之处都是改革深水区,如果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十足把握,决策层也不敢贸然挺进。
对投资而言,这13条改革,无疑是从另一侧面向市场吹响了冲锋号,至少,可以让悲观者继续前行。
单纯的中央投资能否拉得动中国经济这辆大马车,现在看来都很存疑。可以说,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那就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显然需要新体改。《意见》也说了,要把加强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内在活力是什么?无非就是城乡一体,就是消费拉动。
我们选择市场化道路,其实颇为不易。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逐渐清晰,并成为不可更改的方向。现在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行政之手”是必要的,但绝对不能长久。危机之下,对于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干预,甚至取代市场,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要有个退出的机制。
政策要考虑的重点是如何撬动市场力量。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垄断行业对民间资本的鼓励性开放,对部分行政审批项目最大限度地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无一不在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在向有名有实递进。此前,西方不少国家并不认可中国是市场经济,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跟得上节奏的,只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