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多的研究,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会展人才培养方式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找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有不少相关研究。近两年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方面予以配套,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二是推行校外导师负责制培育模式。主要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企业的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本科校内和校外导师制和校企合作论坛等模式;三是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从以上综述来看,我国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在执行层面,对于模式的选择、模式的创新和不同模式的比较等方面研究明显不足。可喜的是近几年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这个大方向都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合作是商场战争中的重要手段,而在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中,合作是加强职业培训、增强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欧潮海2011)。
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前模式和存在问题
我国的会展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范畴是在2004年。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各类院校尝试开办会展专业或方向,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个属于管理学科中的全新的专业在开创初期就遇到了无先前经验可借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混乱、实践性教学形式单调等诸多难题。这些正是会展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必将制约我国会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一)实践性课程和企业临聘的矛盾
会展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性教学必须纳入整个课程计划中。由于会展专业属于新兴的服务贸易业中的管理类学科,缺乏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依托,也没有成熟的校外实践的经验可循,因此,许多学校尝试与会展企业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须指出的是,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工作角度出发,向学校提供临聘工作岗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会展项目开展期间人手的短缺问题,而且其工作要求和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显然无法达到学校要求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实践性知识的目标。学校应如何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简单的实践实习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了会展教学过程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基础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
在会展院校为专业学生创造了多种校内外实践形式后,很容易忽略对实践性教学真正目的的思考和探索,甚至认为开展了实践活动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学生岗位实习和临聘工作只是接触了初步简单的操作技能,而非系统全面的知识经验,仅此实践技能的獲得并不足以达到高等院校对会展学生设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构成。例如,企业提供的志愿者岗位仅是观众填表接待、门禁扫描、企业数据库收集、电话销售,至多担当项目助理等,学生在校外所获得这些实践技能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割裂零散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校企合作运用于会展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①探讨会展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创新和实施的支撑理论;②探讨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学校和会展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机制下,构建一种可以融合工作与学习的情境化教育模式;③以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的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推动“教”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转变,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
(二)实践意义
探讨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动学校和会展企业合作,以会展行业企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为基础,共同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进行实习实训的管理等,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达到“三赢”。
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途径
企业实习实践须纳入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系统中。高等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在最终目的上存在着差异。在当前,会展人才“校企合作”培育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1)与社会中的会展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合作。由于会展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国内也逐渐涌现出与国外成熟的会展企业相竞争的会展企业,通过与当前成熟会展企业的合作,开展融入会展行业的职业培训,这样既能达到对综合型会展人才的培养目的,又能防止教育目的脱节于行业实际。在合作中,甚至可以将毕业实习纳入到毕业设计中去,通过聘请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设计指导,使得学生在迈出校园之前便对会展行业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2)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展专家和人才,聘请他们开展定期讲座,并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推进与国内外先进会展企业的交流,使学生在意识上得到根本的提升,明确专业学习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金辉.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J] . 旅游科学,2003,( 1) : 5- 9.
[2]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 : 133- 136.
[3]刘德艳,董藩. 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 46- 47.
[4]杨翠萍.会展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周彬.会展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孟祥敏(1978.9.28~),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讲师、学生管理、创业教育。
注:此课题为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会展人才培养为例课题支撑材料
一、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有不少相关研究。近两年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方面予以配套,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二是推行校外导师负责制培育模式。主要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企业的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本科校内和校外导师制和校企合作论坛等模式;三是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从以上综述来看,我国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在执行层面,对于模式的选择、模式的创新和不同模式的比较等方面研究明显不足。可喜的是近几年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这个大方向都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合作是商场战争中的重要手段,而在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中,合作是加强职业培训、增强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欧潮海2011)。
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前模式和存在问题
我国的会展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范畴是在2004年。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各类院校尝试开办会展专业或方向,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个属于管理学科中的全新的专业在开创初期就遇到了无先前经验可借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混乱、实践性教学形式单调等诸多难题。这些正是会展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必将制约我国会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一)实践性课程和企业临聘的矛盾
会展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性教学必须纳入整个课程计划中。由于会展专业属于新兴的服务贸易业中的管理类学科,缺乏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依托,也没有成熟的校外实践的经验可循,因此,许多学校尝试与会展企业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须指出的是,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工作角度出发,向学校提供临聘工作岗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会展项目开展期间人手的短缺问题,而且其工作要求和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显然无法达到学校要求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实践性知识的目标。学校应如何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简单的实践实习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了会展教学过程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基础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
在会展院校为专业学生创造了多种校内外实践形式后,很容易忽略对实践性教学真正目的的思考和探索,甚至认为开展了实践活动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学生岗位实习和临聘工作只是接触了初步简单的操作技能,而非系统全面的知识经验,仅此实践技能的獲得并不足以达到高等院校对会展学生设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构成。例如,企业提供的志愿者岗位仅是观众填表接待、门禁扫描、企业数据库收集、电话销售,至多担当项目助理等,学生在校外所获得这些实践技能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割裂零散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校企合作运用于会展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①探讨会展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创新和实施的支撑理论;②探讨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学校和会展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机制下,构建一种可以融合工作与学习的情境化教育模式;③以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的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推动“教”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转变,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
(二)实践意义
探讨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动学校和会展企业合作,以会展行业企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为基础,共同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进行实习实训的管理等,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达到“三赢”。
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途径
企业实习实践须纳入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系统中。高等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在最终目的上存在着差异。在当前,会展人才“校企合作”培育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1)与社会中的会展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合作。由于会展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国内也逐渐涌现出与国外成熟的会展企业相竞争的会展企业,通过与当前成熟会展企业的合作,开展融入会展行业的职业培训,这样既能达到对综合型会展人才的培养目的,又能防止教育目的脱节于行业实际。在合作中,甚至可以将毕业实习纳入到毕业设计中去,通过聘请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设计指导,使得学生在迈出校园之前便对会展行业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2)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展专家和人才,聘请他们开展定期讲座,并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推进与国内外先进会展企业的交流,使学生在意识上得到根本的提升,明确专业学习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金辉.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J] . 旅游科学,2003,( 1) : 5- 9.
[2]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 : 133- 136.
[3]刘德艳,董藩. 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 46- 47.
[4]杨翠萍.会展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周彬.会展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孟祥敏(1978.9.28~),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讲师、学生管理、创业教育。
注:此课题为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会展人才培养为例课题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