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应该逐渐从传统反思途径,转化到以“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的层面。本文通过三个反思问题:①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是否一致,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②学的活动是否真实、有效,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参入课堂,并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表达出自己的思考;③学的氛围是否愉悦、自然、活跃,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生动、有趣,论证了如何以“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
所谓新课程,“新”体现在哪里?其实主要在授课视角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上。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反思教师本身课堂行为是提高教学技能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逐渐增长教学经验之后,教师基本功不断夯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逐渐从关注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等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传统反思途径,转化到以“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由学生的学促进教师一定层面的教的能力的提高,体现新课程理念。
反思问题一: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是否一致?
通过这个问题,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学的内容”是指学生学到的内容。“教的内容”是教师预设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即教学目标。“想教什么”、“实际上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之间是有勾连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因此一堂理想的课应该是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要判断“学的内容”和“教的内容”是否一致,首先要明确教师教的内容。那如何确定合宜有效的“教的内容”呢?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文体文本。任何一篇文本能选入教材都有它存在和选入的理由,不管是在内容上或者在形式上都有我们学生学习的地方。语文教师应在理解体会文本文体的前提下,充分阅读文本,读出它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尽可能地细读文本,明白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是怎么讲?它最大的特点在哪里?这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第二,编者意图。其实也就是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要教“课程的语文”,要根据课程目标具体选择教学内容,但课程目标通常是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很难具体落实,因此从教材的编者意图中也能窥见一斑。职教版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和文体相夹杂的形式的选文式编排,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一个单元的具体篇目,选择教学内容应该和这个单元的主题、文体相关,而不应随意确定。第三,学生实际需要。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定阶段里的学习实际不同,知识需要也不同。例如语文学科在一年级注重让学生在文本品读、理解中提高思维力、鉴赏力,积累语文素养,在二年级,则更多应该结合文本做能力点、知识点、解题方法技巧方面的点面复习。
语文教师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时候,若能在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如和学生交谈、检查他们的笔记了解他们学到了什么,来印证自己的教是否落实,这是检验自己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示。
反思问题二:学的活动是否真实、有效?
通过反思这个问题,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参入课堂,并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的环节。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我们期待的理想课堂是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学的活动是否真实、有效,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所困惑的地方作为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实际中,有一个“多就是少”的原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被动接受的越多,那么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就会减少。而学习发生的关键,并非在于教师讲多少,恰恰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长短。正像《第56号教师的奇迹》作者所说的:“再多的掌声也比不上学生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每一次学有所获而付出的努力,因此过程就是一切。”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多学少教”,要求教师“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先学后教”。
教师要做好“以学定教”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了解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反思学生的收获。我校教师们在实践探索中得出:不了解学生,只是重复地讲解,是无效的;只有了解学生不懂,错误的原因,在加以纠正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师要使学生尽可能暴露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以学定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依据,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发展学生个性,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倡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反思问题三:学的氛围是否愉悦、自然、活跃?
通过反思这个问题,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生动、有趣。生动有趣的浅层次是笑声、外在的活动,而更多的是师生在互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场,一种学习的氛围,思维的快乐。
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落实到学生的学,那学生在哪种氛围中才学得有效呢?那肯定是在学生自身真正参入到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表达,和教师、其他同学互动中学,那才是最有收获的学。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后,反思自己课堂中学生学的氛围是否愉悦、互动是否自然、活跃,也就能判断出自己的课堂的一些问题。
教师的閱读底蕴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新鲜度。拿出来上公开课的文章都是大家公认的好文章、都是众人熟知的内容,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如何将熟文教出新鲜感,这将是听课者拭目以待的。于是教师的阅读底蕴显出威力,教师的阅读量大、面广,在帮助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就能够选择到更多、更好、更新鲜的辅助材料,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能在这些新鲜的材料辅助下更圆满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更能带给学生更多书本中没有的思考。
新课程其实是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语文教师们“只有明白了学生在哪里,你才能带着他们走到那里。”,只有心中、眼中有了学生,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真正体现,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才能更好的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版
[2]胡庆彪,王荣生,徐斌艳.《高中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版
所谓新课程,“新”体现在哪里?其实主要在授课视角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上。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反思教师本身课堂行为是提高教学技能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逐渐增长教学经验之后,教师基本功不断夯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逐渐从关注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等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传统反思途径,转化到以“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由学生的学促进教师一定层面的教的能力的提高,体现新课程理念。
反思问题一: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是否一致?
通过这个问题,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学的内容”是指学生学到的内容。“教的内容”是教师预设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即教学目标。“想教什么”、“实际上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之间是有勾连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因此一堂理想的课应该是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要判断“学的内容”和“教的内容”是否一致,首先要明确教师教的内容。那如何确定合宜有效的“教的内容”呢?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文体文本。任何一篇文本能选入教材都有它存在和选入的理由,不管是在内容上或者在形式上都有我们学生学习的地方。语文教师应在理解体会文本文体的前提下,充分阅读文本,读出它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尽可能地细读文本,明白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是怎么讲?它最大的特点在哪里?这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第二,编者意图。其实也就是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要教“课程的语文”,要根据课程目标具体选择教学内容,但课程目标通常是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很难具体落实,因此从教材的编者意图中也能窥见一斑。职教版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和文体相夹杂的形式的选文式编排,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一个单元的具体篇目,选择教学内容应该和这个单元的主题、文体相关,而不应随意确定。第三,学生实际需要。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定阶段里的学习实际不同,知识需要也不同。例如语文学科在一年级注重让学生在文本品读、理解中提高思维力、鉴赏力,积累语文素养,在二年级,则更多应该结合文本做能力点、知识点、解题方法技巧方面的点面复习。
语文教师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时候,若能在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如和学生交谈、检查他们的笔记了解他们学到了什么,来印证自己的教是否落实,这是检验自己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示。
反思问题二:学的活动是否真实、有效?
通过反思这个问题,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参入课堂,并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的环节。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我们期待的理想课堂是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学的活动是否真实、有效,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所困惑的地方作为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实际中,有一个“多就是少”的原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被动接受的越多,那么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就会减少。而学习发生的关键,并非在于教师讲多少,恰恰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长短。正像《第56号教师的奇迹》作者所说的:“再多的掌声也比不上学生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每一次学有所获而付出的努力,因此过程就是一切。”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多学少教”,要求教师“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先学后教”。
教师要做好“以学定教”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了解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反思学生的收获。我校教师们在实践探索中得出:不了解学生,只是重复地讲解,是无效的;只有了解学生不懂,错误的原因,在加以纠正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师要使学生尽可能暴露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以学定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依据,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发展学生个性,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倡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反思问题三:学的氛围是否愉悦、自然、活跃?
通过反思这个问题,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生动、有趣。生动有趣的浅层次是笑声、外在的活动,而更多的是师生在互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场,一种学习的氛围,思维的快乐。
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落实到学生的学,那学生在哪种氛围中才学得有效呢?那肯定是在学生自身真正参入到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表达,和教师、其他同学互动中学,那才是最有收获的学。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后,反思自己课堂中学生学的氛围是否愉悦、互动是否自然、活跃,也就能判断出自己的课堂的一些问题。
教师的閱读底蕴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新鲜度。拿出来上公开课的文章都是大家公认的好文章、都是众人熟知的内容,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如何将熟文教出新鲜感,这将是听课者拭目以待的。于是教师的阅读底蕴显出威力,教师的阅读量大、面广,在帮助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就能够选择到更多、更好、更新鲜的辅助材料,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能在这些新鲜的材料辅助下更圆满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更能带给学生更多书本中没有的思考。
新课程其实是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语文教师们“只有明白了学生在哪里,你才能带着他们走到那里。”,只有心中、眼中有了学生,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真正体现,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才能更好的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版
[2]胡庆彪,王荣生,徐斌艳.《高中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