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课堂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了语文教科书和传统的语文小课堂里,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语文双基的训练,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分强调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同时学习一个内容,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封闭、凝固、僵化。因而语文新课改呼唤着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当今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可能是闭塞的。经济的全球化势必带来教育的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教育的开放性空前加强。因此,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该怎样构建开放性课堂呢?在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
1 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用教材而并非教教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现行教材中内容滞后、不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舍去,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文章、好作品。如在学习新闻消息时,详细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学生已掌握了有关新闻的知识,就不必再讲《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了,可拿来报纸让学生阅读,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新闻,从而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及写法。并让学生尝试写一些新闻,报到我们周围的事,可鼓励学生办《班级日报》、《校园周报》等。如学习《芦花荡》时,我们可观看一下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的视频片段,去体会小说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白洋淀军民的抗日乐观主义精神、去体会小说中战斗的诗情画意。还可以去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进一步去体会白洋淀派的小说风格。如我们学习李清照的词时,可不必按照教材编排,可自行创作设计《走进李清照》,把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她的后期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去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悲欢离合。尤其是去理解其作品哀愁婉约的风格。这样,我们自选文本,去寻找作品的想象空间,去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走向开放。
2 教学形式的开放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形式应是不拘一格的,但内容决定形式,丰富多彩的形式又促进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对诗歌、散文教学,我们可举行配乐朗诵会,并自制背景画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小说、戏剧教学,我们可以编排课本剧,以演促读,以读促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摄像,刻录光盘,进行观赏,交流欣赏。如说明文教学,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取画面,制作解说词,进行解说。学山水游记,也可让学生制作解说词,做一回导游。作文课上,可让学生叙述生活故事、成长故事、传奇故事等,举行故事会;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举行演讲赛;针对某些观点,举行正反双方辩论赛。也可以采访一个人,做一回小记者;也可以对文本深入挖掘,大胆地与本对话……教学形式的开放,也必然带来作业训练的开放,这样,学生的作业也不局限于题山背海之中,学生的作业也可以让他们创作、编排课本剧、准备故事会、演讲赛、办手抄报、搜集乡土文化,到民间采风等。教学形式的开放,作业训练的开放,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3 教学思维的开放
长期以来,我们一般习惯于求同思维。因此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以致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面对蜡烛,学生总要歌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铺路石,学生总要歌颂默默老做的养路人;面对风雪中的梅花,学生总要抒发不畏严寒的情怀;面对中秋圆月,学生总要想到台湾的统一……在学生的头脑中,高尚与卑下,正确与错误,伟大与渺小,正义与邪恶,仿佛都已早有定论。因此,在他们笔下,黄鼠狼永远是没安好心,狗咬耗子永远是多管闲事,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骄傲的象征,不懈爬行的乌龟永远是执着的典型;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颂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去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如在学习《论雷锋塔的倒掉》时,当我们对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对封建卫道士法海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可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白娘子的确是妖,法海执法无情,铁面无私,制止人妖结合无可非议。也就理应歌颂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续写、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了《孔乙己》后,学生可以想象孔乙己的结局。有的学生想象孔乙已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中悲惨死去。也有的学生想象孔乙己遇到贵人相助,奋发读书,科举高中,重回鲁镇任父母官……。
4教学空间的开放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语文教学也不应成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应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是无字之文章,生活中有无穷之学问。古人有云:”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都说明自然、社会、人生将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例如,从高雅的琴棋书画到消遣性的花鸟虫鱼,从生活化的酒经茶道到艺术性的曲艺杂谈,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如我们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生态环境、物候风貌、文化名人、节日文化也都将成为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众媒体铺天盖地。都为语文学习资源提供了层出不穷的生成点。为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影视媒体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互联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资源,也必将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大资源。因此,我们要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源,筛选有用的信息,通过校园网络,走进“地球村”,去分享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如此看来,这样从有形的教学设施,到无形的学习气氛,从近出的一草一木,到远处的名山大川,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到国际间的政治风云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要根据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的象牙塔,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1 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用教材而并非教教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现行教材中内容滞后、不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舍去,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文章、好作品。如在学习新闻消息时,详细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学生已掌握了有关新闻的知识,就不必再讲《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了,可拿来报纸让学生阅读,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新闻,从而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及写法。并让学生尝试写一些新闻,报到我们周围的事,可鼓励学生办《班级日报》、《校园周报》等。如学习《芦花荡》时,我们可观看一下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的视频片段,去体会小说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白洋淀军民的抗日乐观主义精神、去体会小说中战斗的诗情画意。还可以去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进一步去体会白洋淀派的小说风格。如我们学习李清照的词时,可不必按照教材编排,可自行创作设计《走进李清照》,把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她的后期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去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悲欢离合。尤其是去理解其作品哀愁婉约的风格。这样,我们自选文本,去寻找作品的想象空间,去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走向开放。
2 教学形式的开放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形式应是不拘一格的,但内容决定形式,丰富多彩的形式又促进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对诗歌、散文教学,我们可举行配乐朗诵会,并自制背景画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小说、戏剧教学,我们可以编排课本剧,以演促读,以读促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摄像,刻录光盘,进行观赏,交流欣赏。如说明文教学,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取画面,制作解说词,进行解说。学山水游记,也可让学生制作解说词,做一回导游。作文课上,可让学生叙述生活故事、成长故事、传奇故事等,举行故事会;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举行演讲赛;针对某些观点,举行正反双方辩论赛。也可以采访一个人,做一回小记者;也可以对文本深入挖掘,大胆地与本对话……教学形式的开放,也必然带来作业训练的开放,这样,学生的作业也不局限于题山背海之中,学生的作业也可以让他们创作、编排课本剧、准备故事会、演讲赛、办手抄报、搜集乡土文化,到民间采风等。教学形式的开放,作业训练的开放,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3 教学思维的开放
长期以来,我们一般习惯于求同思维。因此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以致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面对蜡烛,学生总要歌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铺路石,学生总要歌颂默默老做的养路人;面对风雪中的梅花,学生总要抒发不畏严寒的情怀;面对中秋圆月,学生总要想到台湾的统一……在学生的头脑中,高尚与卑下,正确与错误,伟大与渺小,正义与邪恶,仿佛都已早有定论。因此,在他们笔下,黄鼠狼永远是没安好心,狗咬耗子永远是多管闲事,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骄傲的象征,不懈爬行的乌龟永远是执着的典型;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颂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去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如在学习《论雷锋塔的倒掉》时,当我们对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对封建卫道士法海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可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白娘子的确是妖,法海执法无情,铁面无私,制止人妖结合无可非议。也就理应歌颂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续写、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了《孔乙己》后,学生可以想象孔乙己的结局。有的学生想象孔乙已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中悲惨死去。也有的学生想象孔乙己遇到贵人相助,奋发读书,科举高中,重回鲁镇任父母官……。
4教学空间的开放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语文教学也不应成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应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是无字之文章,生活中有无穷之学问。古人有云:”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都说明自然、社会、人生将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例如,从高雅的琴棋书画到消遣性的花鸟虫鱼,从生活化的酒经茶道到艺术性的曲艺杂谈,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如我们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生态环境、物候风貌、文化名人、节日文化也都将成为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众媒体铺天盖地。都为语文学习资源提供了层出不穷的生成点。为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影视媒体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互联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资源,也必将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大资源。因此,我们要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源,筛选有用的信息,通过校园网络,走进“地球村”,去分享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如此看来,这样从有形的教学设施,到无形的学习气氛,从近出的一草一木,到远处的名山大川,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到国际间的政治风云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要根据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的象牙塔,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