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作为苏州形象的桃花坞年画,与昆曲、刺绣、评弹、园林、苏扇、碧螺春、乃至街头巷尾的吴侬软语构成了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桃花坞年画把 2500 年历史的吴地的人、文、艺、衣、食、住、景浓缩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之中。如今的“桃花坞”这三个字已作为一个品牌打了出去,它装载着明清时代吴地的市井繁华、装载着七里山塘的小桥流水、装载着烟雨蒙蒙的雅致苏景。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市民生活;社会文化
市井风俗,市井生活可以说是桃花坞年画中最重要、最丰富的题材之一,也是当时苏州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桃花坞年画中最为丰富的题材,市井生活的繁荣场面,再一次显现了苏州在当时中国的繁华程度与苏州人自给自足的骄傲心理。
一、娛乐生活
休闲娱乐是近代苏州市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桃花坞年画不仅用于祀神、祈福,而且还有娱乐大众的功效,体现了苏州市民的文化情趣。同时作为民众休闲赏玩的民俗工艺品,桃花坞年画有大量关于描绘娱乐文化的作品,从作品中可了解到近代苏州市民的娱乐生活方式。
(一)赏戏听书
近代苏州桃花坞年画作品中除了描摹故事情节,其戏文小说类作品还有另一大特色便是详尽描绘了戏曲程式,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完全参照戏曲人物装扮,并重在演出舞台的描摹,可看出看戏在当时近代苏州市民娱乐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近代桃花坞年画作品中,可看到描绘女性休闲生活以静态活动为主,并且活动空间主要被束缚在家里,也是体现了当时女性听书的风气之盛,如《玉堂富贵》的画面中,听书作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办法”被“长日无事”的妇女所喜爱,但她们只能延请女先生在家里弹唱娱乐,如时人所述“女说书者,他处未见过,惟苏州有之……往往招之使来,唱唱各种小曲,妇女们喜听之”。然而即使如此,“此种女说书,绅士人家,概不请教,以其不登大雅之堂”。
(二)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近代苏州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不仅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还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近代桃花坞年画除了有“彩选格”作品直接最作为游戏工具,还在一些描绘仕女婴戏、日常生活作品中,记录了众多游戏项目。并且仕女题材的作品中多伴有孩童,以孩童为主的作品则多表现嬉戏游乐的场景,故称之为“婴戏”。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寓意,如常见的五个孩童在一棵桂树下嬉戏的场面,往往其中一个已攀登上树,寓意“五子登棵(科)”和“折桂”,反映了当时人对于科举功名的向往;与之相似的还有《连中三元》。《百子图》中近百名儿童放风筝、放鞭炮、读书、举花灯、斗蟋蟀、玩博戏、骑马游行、划莲花船、下象棋、调龙灯、骑竹马……恣情玩耍,姿态各异,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三)杂艺表演
杂艺也是近代苏州主要的民间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在作品《姑苏万年桥》中就有高空走索表演。近代桃花坞年画中还有关于市井风情的作品,大多有杂技的表演,如杂技(《三百六十行册页》之《街头杂耍》)、《姑苏玄妙观》等等。近代苏州的杂艺表演基本是在热闹的市区街头,由多人团队共同表演,内容有高空走索、爬杆、顶碗、舞刀、瓦技等,边上有锣鼓伴奏,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惊心动魄之感。
(四)欣赏年画
由近代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多个故事情节类作品得知,赏画是近代民众娱乐方式的一种。现存近代小说戏文类年画共 119 幅,其中通俗小说故事类56 幅,戏曲故事类63 幅。这些作品以图像为叙事方式,通过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将戏文小说中的文本情节转化为更具趣味性的和观赏性的绘本故事。并且由于物美价廉,为苏州民众所喜爱,苏州民众不仅把时间打发在看书观戏之中,也从欣赏年画中寻求消遣。由此可见,这种娱乐形式与以上三项娱乐形式贯穿于近代苏州市民的生活中,也就意味着桃花坞年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苏州其娱乐生活的发展。
二、民俗生活
由于市民阶层庞大,市民文化发达,苏州自古就以节俗丰富著称。据《吴郡岁华纪丽》、《清嘉录》等记录苏州民风民俗的清人笔记所载,明清时期的苏州每月就有两个以上的节庆活动。《吴郡岁华纪丽》所记载的苏州节俗更是多达 308 个。而除了传统年节,更有一些独具吴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如三月前后,要“祀蚕神”,“农家贴神,举行蚕花盛会”。在养蚕季开始前张贴《蚕花茂盛》之类年画以祭祀蚕神,祈求蚕丝丰收,侧面反映了养蚕、丝织业在苏州民众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丝桑之地独有的风俗。其次,近代苏州民俗生活内容丰富。苏州的民俗活动并不拘限于年节岁时的迎神祭祀,无论春夏秋冬,每一季节都有各种名目下的进香、赏灯、游戏、玩乐等室外活动。而且按照近代桃花坞年画在民俗生活中的功用,这些吴地文化特有的礼俗活动也成为近代桃花坞年画创作的重要素材。因此,苏州繁盛的节俗文化为近代桃花坞年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即使在近代苏州桃花坞年画中还有关于西方节俗的作品,但画中人物皆是洋人,因此只能视作为“西洋镜”,并不表示吴地民俗生活的转变。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桃花坞年画中没有一丝移风易俗的迹象,也从侧面说明近代苏州地区中下层民众的民俗生活大体上还是基本维持了传统社会的面貌。
三、总结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最著名的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如顾公硕、薄松年等对桃花坞年画进行过研究,桃花坞年画屡次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被介绍到国外,有关机构也曾先后前往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美国等国举办展览,颇受彼邦人士重视,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并且于2001年9月,苏州市政府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使桃花坞年画成为一门课程,又于2002年苏州工艺美院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师工作室,建立了桃花坞木版年畫网站,而以上这些成就都体现了苏州桃花坞年画正在恢复以往的繁荣生机。
本文通过了解到近代桃花坞年画背后的市民生活,集中反映了江南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民风以及代表了吴地文化的信仰和内涵。从而提醒人们不仅是去合理保护和发展桃花坞年画,也要保护传承苏州特有的传统习俗,帮助恢复这一濒临灭绝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启示。(指导老师:顾志红)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
[2]王树村,王海霞.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3]江苏古籍出版社.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香港嘉宾出版社,1991:1
[4]周新月:苏州桃花坞年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5]薄松年:《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6 年版。
【摘要】:作为苏州形象的桃花坞年画,与昆曲、刺绣、评弹、园林、苏扇、碧螺春、乃至街头巷尾的吴侬软语构成了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桃花坞年画把 2500 年历史的吴地的人、文、艺、衣、食、住、景浓缩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之中。如今的“桃花坞”这三个字已作为一个品牌打了出去,它装载着明清时代吴地的市井繁华、装载着七里山塘的小桥流水、装载着烟雨蒙蒙的雅致苏景。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市民生活;社会文化
市井风俗,市井生活可以说是桃花坞年画中最重要、最丰富的题材之一,也是当时苏州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桃花坞年画中最为丰富的题材,市井生活的繁荣场面,再一次显现了苏州在当时中国的繁华程度与苏州人自给自足的骄傲心理。
一、娛乐生活
休闲娱乐是近代苏州市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桃花坞年画不仅用于祀神、祈福,而且还有娱乐大众的功效,体现了苏州市民的文化情趣。同时作为民众休闲赏玩的民俗工艺品,桃花坞年画有大量关于描绘娱乐文化的作品,从作品中可了解到近代苏州市民的娱乐生活方式。
(一)赏戏听书
近代苏州桃花坞年画作品中除了描摹故事情节,其戏文小说类作品还有另一大特色便是详尽描绘了戏曲程式,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完全参照戏曲人物装扮,并重在演出舞台的描摹,可看出看戏在当时近代苏州市民娱乐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近代桃花坞年画作品中,可看到描绘女性休闲生活以静态活动为主,并且活动空间主要被束缚在家里,也是体现了当时女性听书的风气之盛,如《玉堂富贵》的画面中,听书作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办法”被“长日无事”的妇女所喜爱,但她们只能延请女先生在家里弹唱娱乐,如时人所述“女说书者,他处未见过,惟苏州有之……往往招之使来,唱唱各种小曲,妇女们喜听之”。然而即使如此,“此种女说书,绅士人家,概不请教,以其不登大雅之堂”。
(二)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近代苏州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不仅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还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近代桃花坞年画除了有“彩选格”作品直接最作为游戏工具,还在一些描绘仕女婴戏、日常生活作品中,记录了众多游戏项目。并且仕女题材的作品中多伴有孩童,以孩童为主的作品则多表现嬉戏游乐的场景,故称之为“婴戏”。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寓意,如常见的五个孩童在一棵桂树下嬉戏的场面,往往其中一个已攀登上树,寓意“五子登棵(科)”和“折桂”,反映了当时人对于科举功名的向往;与之相似的还有《连中三元》。《百子图》中近百名儿童放风筝、放鞭炮、读书、举花灯、斗蟋蟀、玩博戏、骑马游行、划莲花船、下象棋、调龙灯、骑竹马……恣情玩耍,姿态各异,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三)杂艺表演
杂艺也是近代苏州主要的民间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在作品《姑苏万年桥》中就有高空走索表演。近代桃花坞年画中还有关于市井风情的作品,大多有杂技的表演,如杂技(《三百六十行册页》之《街头杂耍》)、《姑苏玄妙观》等等。近代苏州的杂艺表演基本是在热闹的市区街头,由多人团队共同表演,内容有高空走索、爬杆、顶碗、舞刀、瓦技等,边上有锣鼓伴奏,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惊心动魄之感。
(四)欣赏年画
由近代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多个故事情节类作品得知,赏画是近代民众娱乐方式的一种。现存近代小说戏文类年画共 119 幅,其中通俗小说故事类56 幅,戏曲故事类63 幅。这些作品以图像为叙事方式,通过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将戏文小说中的文本情节转化为更具趣味性的和观赏性的绘本故事。并且由于物美价廉,为苏州民众所喜爱,苏州民众不仅把时间打发在看书观戏之中,也从欣赏年画中寻求消遣。由此可见,这种娱乐形式与以上三项娱乐形式贯穿于近代苏州市民的生活中,也就意味着桃花坞年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苏州其娱乐生活的发展。
二、民俗生活
由于市民阶层庞大,市民文化发达,苏州自古就以节俗丰富著称。据《吴郡岁华纪丽》、《清嘉录》等记录苏州民风民俗的清人笔记所载,明清时期的苏州每月就有两个以上的节庆活动。《吴郡岁华纪丽》所记载的苏州节俗更是多达 308 个。而除了传统年节,更有一些独具吴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如三月前后,要“祀蚕神”,“农家贴神,举行蚕花盛会”。在养蚕季开始前张贴《蚕花茂盛》之类年画以祭祀蚕神,祈求蚕丝丰收,侧面反映了养蚕、丝织业在苏州民众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丝桑之地独有的风俗。其次,近代苏州民俗生活内容丰富。苏州的民俗活动并不拘限于年节岁时的迎神祭祀,无论春夏秋冬,每一季节都有各种名目下的进香、赏灯、游戏、玩乐等室外活动。而且按照近代桃花坞年画在民俗生活中的功用,这些吴地文化特有的礼俗活动也成为近代桃花坞年画创作的重要素材。因此,苏州繁盛的节俗文化为近代桃花坞年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即使在近代苏州桃花坞年画中还有关于西方节俗的作品,但画中人物皆是洋人,因此只能视作为“西洋镜”,并不表示吴地民俗生活的转变。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桃花坞年画中没有一丝移风易俗的迹象,也从侧面说明近代苏州地区中下层民众的民俗生活大体上还是基本维持了传统社会的面貌。
三、总结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最著名的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如顾公硕、薄松年等对桃花坞年画进行过研究,桃花坞年画屡次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被介绍到国外,有关机构也曾先后前往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美国等国举办展览,颇受彼邦人士重视,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并且于2001年9月,苏州市政府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使桃花坞年画成为一门课程,又于2002年苏州工艺美院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师工作室,建立了桃花坞木版年畫网站,而以上这些成就都体现了苏州桃花坞年画正在恢复以往的繁荣生机。
本文通过了解到近代桃花坞年画背后的市民生活,集中反映了江南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民风以及代表了吴地文化的信仰和内涵。从而提醒人们不仅是去合理保护和发展桃花坞年画,也要保护传承苏州特有的传统习俗,帮助恢复这一濒临灭绝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启示。(指导老师:顾志红)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
[2]王树村,王海霞.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3]江苏古籍出版社.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香港嘉宾出版社,1991:1
[4]周新月:苏州桃花坞年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5]薄松年:《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