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翻译是一种文化信息转换的活动,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随着不同背景文化间交流的愈加频繁,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的对等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前提。然不容忽视的是,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宗教、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地实现翻译的信息转換并非易事,翻译信息走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必须审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从实现翻译信息转换对等的视角出发,找出相应的翻译补偿对策。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信息走失;补偿
一、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走失的原因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需要在文化这个背景下才有其自身的意义,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使用。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互换。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联系的日益紧密,英汉互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尤为突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不少进展都是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所以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因此,王佐良曾说过:“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这对翻译者来说,无疑是考验,他们不仅要掌握本国语言及文化背景,还得通晓目标语及其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无误。但是,目前的翻译作品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翻译信息走失。本文想要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由于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翻译实践中信息走失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和解读。归结起来,引起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主要表现为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一) 宗教传统的差异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宗教作为一种虚幻、歪曲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存在不同的信仰表现,从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中便可看出端倪。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等节日带有 浓厚的宗教色彩;东方人更多地信仰佛教、道教,其节日也与这些宗教有关,如观音诞、腊八节等,这体现了东西方宗教信仰传统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在文化交流中体现出来。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宗教信仰问题不加注意或将其忽略,很容易造成翻译信息的走失。比如,汉文化中的“天”和“地”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每个人都必须敬畏天地神明,所以新人在结婚时要“一拜天地”。在西方文化中,“天”和“地”的文化意蕴与汉文化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时需要译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否则天地的至高无上性便难 以突出。
( 二) 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要实现跨文化之间交流的顺畅性,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差异因素是必须要深刻考虑的,否则就会在翻译中引起信息的走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冲突就是风俗习惯的冲突,因此有“入乡随俗”之说。同样,翻译也要在某些方面实现“入乡随俗”,否则信息走失就难以避免。例如,在汉文化中,“龙”象征高贵、权威、权力等意蕴; 而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穷凶极恶的猛兽,将其视作邪恶的象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充分把握跨文化语境,才不至于因为对风俗习惯的误解而导致翻译信息的走失。
( 三) 历史文化的异质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历史文化背景也是跨文化语境下导致翻译信息走失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度的人在语言表达的修辞格式方面也尽显不同。比如,在比喻的修辞格式上,西方人一般用donkey( 驴) 来比喻人的愚蠢,而中国人更倾向于用猪来表达。我们由此可感知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对不同国度的人之修辞格式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如若不能充分考量历史文化的异质性,则容易引发翻译信息走失问题。
三、跨文化背景下翻译信息走失的补偿对策
如上所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的走失主要是由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翻译者对源语文化认知不足,综合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欠缺,致使客观上的文化信息差异不能得到正确转换,导致交流上的困难。
要做到准确无误的互译,其翻译策略可依据美国著名翻译家 Lawrence Venuti(韦努蒂)于1995年提出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的两大策略。简而言之,“归化”的原则是忠实于目的语,而“异化”主张尽力保持原文的特点。两者各有其侧重点:异化翻译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增加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异化翻译法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在熟悉掌握本语的基础之上还得确保译文能让读者了解。 简言之,归化要求译文接近读者,而异化要求译文接近作者;归化与异化的源头是直译与意译。
如:我属鸡,但我从来不吃鸡。 鸡年是我的本命年。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the good luck or bad luck.
在進行此类翻译的时候应该使用归化翻译,并在必要地方加注说明,使译语读者了解异域风俗文化。而针对不同颜色产生的不同引申含义而引起的翻译信息的走失,笔者认为,一是进行直译,直接将意思译出来,但是为引起不必要的歧义需在后面加注。二是使用换蛐增色法,即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颜色换成目标语的颜色,目的使两种语言之间协调。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既有重叠现象,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产生了文化差异。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翻译本身也是对另外一种语言文化内涵的诠释,语言的翻译可以意译,但文化方面的翻译一定要忠实于源文化,这同时也是对译者的跨文化能力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与译篇连贯[J].朱嘉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陈静.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汉译英中不同文化信息的转换[J].陈娜.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7(02)
[4]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再现[J].彭莉.池州师专学报.2006(01)
[5]文化因素传译的基本原则[J].杨仕章.中国俄语教学.2002(03)
【摘要】:翻译是一种文化信息转换的活动,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随着不同背景文化间交流的愈加频繁,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的对等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前提。然不容忽视的是,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宗教、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地实现翻译的信息转換并非易事,翻译信息走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必须审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从实现翻译信息转换对等的视角出发,找出相应的翻译补偿对策。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信息走失;补偿
一、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走失的原因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需要在文化这个背景下才有其自身的意义,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使用。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互换。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联系的日益紧密,英汉互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尤为突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不少进展都是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所以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因此,王佐良曾说过:“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这对翻译者来说,无疑是考验,他们不仅要掌握本国语言及文化背景,还得通晓目标语及其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无误。但是,目前的翻译作品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翻译信息走失。本文想要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由于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翻译实践中信息走失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和解读。归结起来,引起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主要表现为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一) 宗教传统的差异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宗教作为一种虚幻、歪曲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存在不同的信仰表现,从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中便可看出端倪。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等节日带有 浓厚的宗教色彩;东方人更多地信仰佛教、道教,其节日也与这些宗教有关,如观音诞、腊八节等,这体现了东西方宗教信仰传统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在文化交流中体现出来。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宗教信仰问题不加注意或将其忽略,很容易造成翻译信息的走失。比如,汉文化中的“天”和“地”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每个人都必须敬畏天地神明,所以新人在结婚时要“一拜天地”。在西方文化中,“天”和“地”的文化意蕴与汉文化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时需要译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否则天地的至高无上性便难 以突出。
( 二) 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要实现跨文化之间交流的顺畅性,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差异因素是必须要深刻考虑的,否则就会在翻译中引起信息的走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冲突就是风俗习惯的冲突,因此有“入乡随俗”之说。同样,翻译也要在某些方面实现“入乡随俗”,否则信息走失就难以避免。例如,在汉文化中,“龙”象征高贵、权威、权力等意蕴; 而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穷凶极恶的猛兽,将其视作邪恶的象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充分把握跨文化语境,才不至于因为对风俗习惯的误解而导致翻译信息的走失。
( 三) 历史文化的异质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历史文化背景也是跨文化语境下导致翻译信息走失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度的人在语言表达的修辞格式方面也尽显不同。比如,在比喻的修辞格式上,西方人一般用donkey( 驴) 来比喻人的愚蠢,而中国人更倾向于用猪来表达。我们由此可感知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对不同国度的人之修辞格式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如若不能充分考量历史文化的异质性,则容易引发翻译信息走失问题。
三、跨文化背景下翻译信息走失的补偿对策
如上所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的走失主要是由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翻译者对源语文化认知不足,综合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欠缺,致使客观上的文化信息差异不能得到正确转换,导致交流上的困难。
要做到准确无误的互译,其翻译策略可依据美国著名翻译家 Lawrence Venuti(韦努蒂)于1995年提出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的两大策略。简而言之,“归化”的原则是忠实于目的语,而“异化”主张尽力保持原文的特点。两者各有其侧重点:异化翻译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增加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异化翻译法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在熟悉掌握本语的基础之上还得确保译文能让读者了解。 简言之,归化要求译文接近读者,而异化要求译文接近作者;归化与异化的源头是直译与意译。
如:我属鸡,但我从来不吃鸡。 鸡年是我的本命年。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the good luck or bad luck.
在進行此类翻译的时候应该使用归化翻译,并在必要地方加注说明,使译语读者了解异域风俗文化。而针对不同颜色产生的不同引申含义而引起的翻译信息的走失,笔者认为,一是进行直译,直接将意思译出来,但是为引起不必要的歧义需在后面加注。二是使用换蛐增色法,即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颜色换成目标语的颜色,目的使两种语言之间协调。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既有重叠现象,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产生了文化差异。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翻译本身也是对另外一种语言文化内涵的诠释,语言的翻译可以意译,但文化方面的翻译一定要忠实于源文化,这同时也是对译者的跨文化能力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与译篇连贯[J].朱嘉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陈静.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汉译英中不同文化信息的转换[J].陈娜.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7(02)
[4]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再现[J].彭莉.池州师专学报.2006(01)
[5]文化因素传译的基本原则[J].杨仕章.中国俄语教学.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