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编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理念与变化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huaf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学习》:两位老师好,感谢两位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主要想请您二位谈谈正在修订的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译林版高中《英语》)。首先,请两位老师谈谈什么是教材。
  王守仁:教材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英语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以及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读物、音视频材料、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软件等。界定教材的概念也要依据不同的介质。我们提到的教材一般是指教师与学生开展教与学的材料,它不单单是紙本教材,还包括电子教材等。像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还配备了数字课程平台等。当前教育数字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因此教材数字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相对而言,高中教材跟大学教材不太一样,高中教材通常还是以纸本教材为主,像我们编制教材送审时还是需要递交纸本教材的。纸本是一个“本”,是教材的基本,未来要开发数字网络教材、活动手册、音视频材料等,都是要基于纸本的。
  现在我们定义教材还要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这一点对中小学教材尤其重要。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课标》颁布后,虽然各省市的教研员会对其进行介绍和讲解,但仍然有很多一线教师不去看,或者看了也不甚明白,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导致《课标》落实效果欠佳。应该说,《课标》是上位的,课堂是下位的,位于二者中间的就是教材。所以,教材是连接《课标》和教师、学生的桥梁,《课标》的理念是要通过教材来传递的。教师可能不看《课标》,学生更不可能看,但他们都会使用教材。对于教师来说,理解《课标》的理念主要还是通过教材。教材涉及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材局,省一级也成立了教材处,来紧抓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
  《英语学习》:那么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王守仁:根据《课标》的编写原则,我认为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思想性。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点要反复强调。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设计思路应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教材的编写还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内容都要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第二,时代性。教材的编写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时代气息。教材的内容要新颖生动,要能跟上时代,反映经济、社会新变化,避免老生常谈。另外,教材编写的理念也要新。
  第三,科学性。教材的编写要遵从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内容上循序渐进。教材编写者不能违反外语教育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这是很重要的。科学性原则中还要包含有关适切性的问题。教材编出来,下面学校要能用得起来。我们国家区域发展不均衡,甚至同一个城市的城区和郊区,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都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讲,一线城市教育资源还是很多的,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较快,但西部偏远地区就相对弱一些了。因此,教材编写要体现适切性。如何能在外语课时、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满足各地需求,让大家都觉得教材好教、好用,这是进行教材设计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材编写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教材对中国特色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课标》强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人这方面,《课标》首先提出的就是中国情怀。现在社会上很强调学英语,但有人认为学了一门语言就成了语言的奴隶,甚至学了英语就不爱国了。这种观念非常狭隘。英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我们强调中国情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建立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教材中需要体现的。
  教材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在契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和中国教师教学特点上,这也是多年来教材编写的传统。我们已形成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外语教育优良传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我认为不能总觉得今是昨非,总是肯定今天、否定昨天。我们还是要讲求继承发展,即一方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但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
  《英语学习》:刚才提到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中国教师的教学特点,可以具体讲一下教材编写是如何抓住这些特点的吗?
  何锋:好的。一套好的教材,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念等,同时要贴近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基于这一目标,我们紧紧围绕以下两个主要方面开展高中英语教材的修订工作。
  第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以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全面而协调地发展为编写理念,设计的英语学习活动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确保活动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坚持思想性和学科育人原则,体现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在中外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通过文化比较,学习、理解和鉴赏世界优秀文化,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关注学生语言基础,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语言技能的融合,设计一系列融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和说、写等表达性技能为一体的英语学习活动,同步提升多项语言技能,发展语言意识和语感;提高语言练习和活动的思维含量,多层次、多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置真实情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兼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聚焦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要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效。教材编写组在修订译林版高中《英语》时,在广泛征集教材使用反馈意见、深入分析语料库量化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扬原有教材的优势和特色,同时针对一线师生的共性诉求,调整、优化原有教材的内部架构、内容选材和活动设计,让教材能够更好地为高中英语教学服务。基于这一修订目标和方向,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例如:增加教材单元数量,减少单元学习容量;对单元内部板块进行调整、优化,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学习效果;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设计活动时注重适切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加教材中文学性语篇的比例,有意识地增加具有较强文学性的内容选材,如文学名著节选、短篇故事、诗歌、名人演讲等,以满足一线师生对于诵读性语篇的诉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英语语言美的能力,发展其语言意识和语感。
  王守仁:中国特色最主要的一点,即我们现在是在汉语的语境下学习英语,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一般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要有使用语境的,小孩学习起来会更快。比如我的孙子现在四岁,正在美国上幼儿园,他的同学全部是外国人,只有他一个中国孩子。一开始他很抵触去幼儿园,每天都要哭两三个小时,但是三个礼拜后他就逐渐适应了环境。期末时不仅能叫出全班每个同学的名字,还能讲出完整的句子,和同学们用英语交际了。这是全英文环境,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英文。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不仅外语课时很有限,而且平时生活中使用英语的频率很低。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教材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文本,我们一定要清楚地把握这个定位。
  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它不是工作语言(working language)。准确地说,英语是一种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学生从小学英语,虽然生活中也会用到,但用得不太多,这也是中国英语教学需要把握的特点。因此,中小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都要立足中国国情,不能脱离实际。在制定《课标》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当学生毕业以后到底怎样使用英语的问题。基于大部分人毕业后不接触英语、没有机会使用英语这一现象,有些人提出“英语教育无用论”。因此,我们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而英语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回答了这些人的疑问。英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必需的,但肯定是不够的。英语教育要是仅仅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那它的价值就被窄化了。如果语言只是一门工具,英语课程可能没必要开设,毕竟很多人毕业以后不用英语。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英语不仅仅是工具,它还能用来培育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外语教育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培育开放胸怀,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学习英语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方面,英语学科能够作出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
  刚才何老师提到的基础是很重要的。《课标》指出具体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为什么现在加了看?实际上,阅读是获得外部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阅读的对象也已经不局限于纸本上的文字了,还包括看图像等,所以《课标》提出了对看的技能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读英语、写英语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缩小了世界,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去有一段时间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听说能力,解决“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但现在我们也要重视培养写的能力。
  《英语学习》:现在需要既有中国思想、中国立场,又精通英语口语和写作的人才。
  王守仁:当然,就人才培养而言,中小学教育是以亿万计的,大学本科教育是以千万计的,研究生教育是以百万计的,他们各有不同的教育层次。因此,基础教育还是要强调基础性。对于中小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工作者来说,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基础工程。
  《英语学习》:除了刚才已经提到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标》还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比如英语学习活动观等,那么译林版高中《英语》是如何落实这些新理念的?
  王守仁:《课标》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课程目标不一样了。过去强调的是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新修订的《课标》则强调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定位更高的目标该如何实现?靠的就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渠道和途径就是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对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一个超越。我们曾经一度很推崇任务型教学法,后来热度就逐渐下降了,但我认为还是要承认它的必要性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采用“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在修订《课标》时,课标修订组专家意识到任务型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要超越的设想,由此形成了英语学习活动观。
  任务型教学法和英语学习活动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关注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能力。那时候我们的教材也鼓励要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比如做一个Project,做完就完了。而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素养,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比任务型教学法更丰富,这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
  《英语学习》:那《课标》的变化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原来的教材主要是在文本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那么现在教材是怎样呈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呢?
  王守仁:其实原来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一些理念。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和語言技能的融合,即各个要素之间不能割裂,要相互促进。因此我们现在把《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Task板块改为Integrate Skills板块,要求学生通过听、读或看输入,然后再产出,实现听、看、说融合,读、看、写融合以及听、看、写融合,同时关注输入材料的价值取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策略的使用等,努力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   何锋:《英语学习》杂志2017年12月刊发过一篇刘学惠老师的文章《“人与自然”主题在英语学科中的教育意涵与教学建构》,探讨了《课标》三大主题语境中的“人与自然”在现行教材中的体现。刘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单元主题解读案例,其中初中案例采用的是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8“A Green World”。我们教材编写的特点是按模块编写,每个模块设有一个主题语境,包含四个学习单元。单元各板块紧紧围绕单元主题,从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入手,进入内容和语言的新知学习。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本和活动及反复再现的主题内容和语言表达,实现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高中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初中教材基本相同。基本特点是:围绕单元主题,按话题导入、文本输入、语言聚焦、综合性产出活动的主线设置板块;单元主题贯穿各个板块。
  现在新修订的译林版高中《英语》在继承以往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单元板块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更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和要求。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英语学习活动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单元整体化设计。我们在设计各单元的学习内容时,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逐层深入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全面而协调地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这些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分布在教材的单元板块中。基于不同板块的功能定位,围绕同一单元的主题语境,在多元视角的语篇中复现语言现象,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同步提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王守仁:刚才我提到,《课标》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课程总目标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不仅关注语言能力一个维度,还加入了对文化意识、思維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考量。
  教材是怎么体现这种变化的呢?英语课程总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强调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译林版《英语》教材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爱国、爱党的精神。在选材方面,过去有这种意识,现在则更加明确。
  译林版高中《英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编入了孔子、李白、太极、昆曲、针灸、皮影戏、剪纸、《红楼梦》和《梁祝》的相关内容;在革命文化方面,编入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等相关内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编入了丝绸之路、高铁、中国探月工程以及“时代楷模”黄大年的相关内容,可见选材方面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其次,《课标》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像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第一册中用了一篇高中校长寄语Realizing Your Potential。这是我们专门请一位高中校长来写的。文章介绍了高中和初中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是很励志的选材,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此外还要补充一点,在刚刚提到的文化层面,我们既讲《梁祝》也讲莫扎特,教材一定要讲中国文化,同时也要包含外国优秀文化,体现文明互鉴。
  何锋: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比较注重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学习、比较和鉴赏。教材高度重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教材中或直接呈现某一中国文化,或通过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将“中国元素”渗透在教材中,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单元中同一话题下的中外文化的学习,树立世界眼光,坚定文化自信。
  王守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鉴别,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对其思维品质的培养。
  《英语学习》:这也将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融合在一起了。
  王守仁:对。在此基础上,教材中还设计了Project板块,让学生通过做活动实现迁移创新。所以相比之下,任务型教学法就显得很单薄了。过去我们的教材要学生做Task,一环一环地搞得非常复杂,教师认为可操作性比较弱。现在译林版高中《英语》则放开了,打破原来机械、固定的步骤,强调活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按照新的理念设计语言学习活动。
  《英语学习》:译林版高中《英语》还有哪些新的变化?
  王守仁:进行教材建设,质量意识应该放第一位。无论是《牛津高中英语》还是新编的译林版高中《英语》,它们本身的语言质量都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一直坚持中外合作的教材编写模式,很多语篇由外国作者创作。当然,这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外国作者写的语篇可能比较平淡,语言不够生动。因此,我们在新编的译林版高中《英语》中选编了一些原版英语文学的语篇,这样既能保证语言表达地道,也能保证语言的质量。此外,过去有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可供背诵的内容比较少。因此,我们在译林版高中《英语》中有针对性地在每个单元前面都加了一个Quote板块,呈现一些可供学生背诵的内容。比如有一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家,Quote板块的名言为“The scientist is motivated primarily by curiosity and a desire for truth.”。同时这个板块也加入了中国名言和谚语的英文翻译。
  何锋:教材除Reading板块以外,也在Extended Reading和Workbook的相关部分里提供了一些经典的优秀文学语篇。
  《英语学习》:教材经历了这些改动,教师可能短时间内难以设计出符合新教材特点和新需求的课来。是否需要打磨出一些示范课作演示,来辅助新教材的推广和一线教师的使用呢?
  王守仁: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反馈。因此,我们每设计一个单元,都要听取各地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有些东西到底好还是不好,不是主编或编辑说了算,而是一线教师说了算。另外我们也不单请来自经济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教师,也请苏中、苏北等地区的教师;不光请发达地区知名学校的教师,也请普通学校的教师。通过综合多方意见,确认我们设计的教材内容能否实现。我们首先根据他们的意见设计方案,写出大致的框架,再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调整。每一模块初稿编出来后,召开磨稿会,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研员修改打磨,并请老师试讲部分内容。我们编写教材的指导原则就是“学生好学、教师好教”。新教材正式出来以后,省、市教研室还会组织各地、各层级的培训,开设观摩课、教学研讨等活动。   《英语学习》:教材培训可能比《课标》培训更贴近教师实际。只有通过教材培训,才能让教师真正知道《课标》到底应该怎么用到课堂上。
  何锋:是的,对于教材培训我们有通盘考虑的。我们将在新编译林版高中《英语》投入使用前后给教师们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研修活动,让大家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
  第一,从2018年秋季到2019年底,我们将完成省、市、县区三级《课标》培训。这些不同层级的培训不仅包含对课程方案和《课标》的宣讲与学习,也有对教材的介绍和解读,更有对教材新增板块的研讨和教学示范课。例如,2018年9月我们全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课的授课内容就选自新编教材Extended Reading板块。
  第二,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教参编写。新编教参为老师们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其教学设计指向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较好地体现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希望这些教学案例为广大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第三,新编教材使用之后,我们将会举办教材培训、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并将通过“牛津英语教研网”将这些活动覆盖到所有教师,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困难、减轻使用教材的压力。
  王守仁:对于教材的理解,我认为还是首先要强调《课标》的重要性。因为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课标》理念落实在教材的各个环节。尽管很多教师不太看《课标》,但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去看。教师可能难以理解教材中的一些全新的设计,这时就需要通过《课标》去理解为什么教材编写者要这么编,从而慢慢转变观念。所以,《课标》和教材是不能分離的,你要使用好新教材,就要好好看《课标》;而理解了《课标》也有助于理解教材。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它们独立开来。光讲《课标》不讲教材也不行,《课标》是上位的,而教材是接地气的。教师教的是教材,学生学的也是教材。
  何锋:是的,教师使用教材不能只关注教材,而是要把《课标》、教材、教学三者联系在一起。第一,《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第二,在解读教材文本时,教师要把《课标》和教材相结合,理解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分析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的要求和内涵的;第三,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也要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思考如何在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中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应该一同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此外,教师在课堂评价环节也要思考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真正体现了《课标》的精神。
  王守仁:这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指导思想,《课标》、教材、课程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英语学习》:译林版高中《英语》有哪些补充的教学材料吗?
  王守仁:目前和《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相配套的材料主要有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听、读方面的材料,我们还会陆续推出一些有关读写的材料。此外还有一些同步练习的教辅材料和教材配套的光盘。光盘为教师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比如每一个课时的教案、PPT和拓展材料等。除以上材料和每次教师培训我们提供的Teaching Kit培训包外,新编的译林版高中《英语》中有一个Further Study板块,根据具体单元的话题、主题,推荐图书、电影、网站等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后围绕某一主题或话题进行探究学习,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补充。
  何锋:除王老师所说的补充教学材料外,围绕译林版高中《英语》我们还提供两种学习资源。一种是前面提到的“牛津英语教研网”,这是一个学科公益性网站,网站以服务一线教师为宗旨,为教师们提供教学直播、资讯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服务,有力促进了省内外广大教师教学交流和经验分享。另一种资源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杂志,它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思想交流、英语教学研究、教科研成果分享的平台。这两种学习资源好比一双翅膀,与译林版中小学《英语》教材一起形成了“一体两翼”的英语学习资源。
  《英语学习》:刚才王老师提到了新教材的Further Study板块会提供一些拓展类学习网站,那么在当前这个提倡“互联网+”的新时代,编写新教材时还加入了哪些对互联网因素的考虑呢?
  王守仁:教材在内容选材方面就体现了较强的互联网意识,选用了一些互联网题材的语篇,涉及人工智能、自拍和表情包等话题。比如有个单元是关于友谊的,探讨现在维系友谊的是面对面交流还是线上交流。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制作PPT、上网查资料等,这已经很普遍了。互联网技术在教材中的呈现和运用也体现在对教研的支撑上,例如刚才提到的“牛津英语教研网”、Teaching Kit培训包以及线上的数字资源库等。
  《英语学习》:译林版高中《英语》会开发电子教材或者其他更多样化的配套电子资源吗?
  何锋:围绕译林版高中《英语》,我们已经开发了一些相关配套的电子资源,今后还会开发更多产品。其实除了我们自己开发的电子资源外,另一个重要资源是来自一些教育集团或教育公司研发的与我们教材配套的学习材料,这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随着教材修订的稳步推进,我们将同步建设以教材为核心,包含助教资源库、助学资源库等数字化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支撑体系,拓宽线上与线下资源,力求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支撑服务。
  《英语学习》:感谢两位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守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主编。
  何锋,江苏省教科院机关党委副书记、英语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教材主编。
其他文献
摘 要:线索是故事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隐形要素。本文将结合“为什么要提取线索”以及“如何巧妙提取线索,有效推进故事教学”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线索;线索的提取;故事教学引言  英语故事教学是近年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言输入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体验,培养了阅读品格。英语故事阅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教师指导阅读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基本支撑和重要保障。本期“北外英语教育七十年”摘选了《用精神行走的人——记老一代北外外语教师的教育人生》中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访谈内容*。从老一辈北外教师的回忆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北外老一辈优秀教师的群体图像,了解北外“传、帮、带”的教师培养传统,洞悉北外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发展路径。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个人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见证了中国英语教育数十载的奋斗与发展。第一批教师,第一批学生,第一套教材,第一部大纲……无数英语学人,同舟共济,携手成长。今天,几百万英语教师,数亿英语学习者,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改革开放40年,英语教育是对外交流、取长补短的重要支柱,陪伴着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回首历史,展望明天,我们有坚定而执着的信念,更有宝贵无价的经验。英语学习,首先,其要旨就是学以致用,
期刊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十月,是诗人心中最美的景,是人们期盼收获的喜悦之际。我们借此也给大家呈现十月刊的累累“硕果”。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期“热点·观点”特别策划了“英语学习在中国”活动,邀请六位作者撰文回忆他们的英语学习之路。这六位作者,生于不同年代,其中既有新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进程的建设者、推动人,亦有正奋战在英语教学一线的中流砥柱,还有刚
期刊
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Nearly all of China’s ancient feudal1 rulers accepted him as a sage2 with great learning and ability. Yet Confucius once sai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高中英语教材启动了新一轮修订工作。和前一版教材相比,新修订的教材有哪些变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写团队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中国特色?教师该如何利用修订教材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期“热点·观点”栏目,《英语学习》分别邀请来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的修订教材编者,谈談有关教材编写和教材
期刊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在春夏之交的时节,大家不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品几杯新茶,在氤氲香气中理理思绪,静静思考。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颁布和实施,高中英语教材的修订与出版备受瞩目,而2019年将进入新教材使用的重要启动阶段。教材是落实《课标》的课程目标、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本期“热点·观点”栏目,《英语学习》邀请来自
期刊
编者按:在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今天,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英语课程目标而努力。《英语学习》将连载程晓堂教授、张祖春研究员共同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英语讲中国故事》的选篇,旨在丰富教师教学材料的同时,表达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  
期刊
具体题型分析(接上一期)  陈新忠:下面请徐老师和杨老师来分析一下完形填空。  3. 完形填空  徐静芳:2019年高考英语各省市的完形填空文本结构清晰、紧凑,考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把握主旨,理顺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在逻辑,并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把握和理解来破解未知信息,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所谓“藕虽断,丝却连;文不全,意相关”,对考生的语篇能力考查要求较高。  本题型的文章长度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深度学习”课题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写作课作为研究案例,倡导教师在初中英语单元写作板块的教学中围绕单元话题创设真实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写前、写中、写后的过程性写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操作层面上看,过程性写作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可为目前初中英语写作板块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话题;过程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