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它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超越知识体系、超越学科框架,因而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它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一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一、丰富学生经验,促进知行合一
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使学生获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课程动则是试图在开放的空间中,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以学生亲历体验和自主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和感悟,所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自然就更为丰富了。
传统德育的一个弊端就是,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割裂了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行脱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丰富学生经验的价值指向。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社会道德要求,因而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
例如,在“寻找奥运冠军成长的故事”的主题活动中,广州番禺区榄核镇的中小学生围绕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陈燮霞成长的案例,开展了“学习冠军陈燮霞姐姐”的讨论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场面热闹非凡。有人提出学习陈燮霞姐姐训练时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有人提出学习她坚持上进、不甘人后的精神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了榄核镇大坳村,看到了奥运冠军简朴、整洁的家,采访了陈燮霞姐姐的家人。这样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对奥运冠军的过人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到学校后,孩子们学习更刻苦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更高了,进步也更快了。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知”逐渐内化,并进一步外化为“行”,实现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二、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与以知识信息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大量采用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社会价值难以巩固、内化,德育成效不大。笔者曾经对两所农村学校学生对班会课的“满意度”进行过调查,结果,评价优秀的只有20%,良好的占35%,一般的占40%,不满意的占5%。究其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师训导式的空洞说教,缺乏新意,气氛沉闷枯燥。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德育活动化、活动主题化、主题课程化、课程问题化”的德育改革思路,搭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活动教育平台。例如:在“寻找家乡名人冼星海的足迹”“咸水歌文化”“甘蔗的种植研究”“醒狮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等课题研究中,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调查、挖掘、识别、记录、对比、归纳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体味真实、索源求本、自我感悟。比起枯燥乏味的说教,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有感染力,教育效果更好。
三、拓展教育途径,激励师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授受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主导者,对整个活动有绝对的话语权。身心的解放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热情,他们以个人或团队为中心,有效推动了活动的进行。可见,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论的多元化实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其探究精神,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便可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通过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效能,校园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活跃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了,视野拓宽了,能力增强了;学生兴趣浓起来了,学习效果好起来了;师生关系也更和谐了。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体验性教育”“生活化教育”和“人本化教育”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榄核教育指导中心
广东广州51148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丰富学生经验,促进知行合一
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使学生获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课程动则是试图在开放的空间中,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以学生亲历体验和自主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和感悟,所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自然就更为丰富了。
传统德育的一个弊端就是,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割裂了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行脱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丰富学生经验的价值指向。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社会道德要求,因而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
例如,在“寻找奥运冠军成长的故事”的主题活动中,广州番禺区榄核镇的中小学生围绕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陈燮霞成长的案例,开展了“学习冠军陈燮霞姐姐”的讨论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场面热闹非凡。有人提出学习陈燮霞姐姐训练时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有人提出学习她坚持上进、不甘人后的精神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了榄核镇大坳村,看到了奥运冠军简朴、整洁的家,采访了陈燮霞姐姐的家人。这样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对奥运冠军的过人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到学校后,孩子们学习更刻苦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更高了,进步也更快了。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知”逐渐内化,并进一步外化为“行”,实现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二、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与以知识信息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大量采用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社会价值难以巩固、内化,德育成效不大。笔者曾经对两所农村学校学生对班会课的“满意度”进行过调查,结果,评价优秀的只有20%,良好的占35%,一般的占40%,不满意的占5%。究其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师训导式的空洞说教,缺乏新意,气氛沉闷枯燥。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德育活动化、活动主题化、主题课程化、课程问题化”的德育改革思路,搭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活动教育平台。例如:在“寻找家乡名人冼星海的足迹”“咸水歌文化”“甘蔗的种植研究”“醒狮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等课题研究中,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调查、挖掘、识别、记录、对比、归纳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体味真实、索源求本、自我感悟。比起枯燥乏味的说教,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有感染力,教育效果更好。
三、拓展教育途径,激励师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授受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主导者,对整个活动有绝对的话语权。身心的解放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热情,他们以个人或团队为中心,有效推动了活动的进行。可见,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论的多元化实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其探究精神,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便可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通过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效能,校园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活跃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了,视野拓宽了,能力增强了;学生兴趣浓起来了,学习效果好起来了;师生关系也更和谐了。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体验性教育”“生活化教育”和“人本化教育”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榄核教育指导中心
广东广州51148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