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地导师设计的所有营地项目,都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为导向的。一个好的营地,可以让孩子通过体验式学习,将体验的过程逐渐内化,变成一种可转移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营地,孩子每天会参加各种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会有很多小的环节,几天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几十甚至几百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某一种或是某几种能力。
潜移默化 无可取代
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营地教育更加潜移默化,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出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它的功能和魅力也是很独特的,是任何校内教育都无可替代的。孩子们在营地参与各项活动过程中,会接受各种体能和心理的挑战,看起来好像是在漫无目的的玩耍,而实际上,好的营地在项目上的精心设计,让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表面看来过于单一的,以野外玩耍和露营为主要形式的营地教育,实则有更深的内涵。首先,孩子们需要营地教育。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的孩子,他们的课业压力都很大,而适当的放松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所以营地教育正好切合了家长和孩子的这一要求,这也是现在为何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在假期选择营地教育的原因;其次,营地教育还迎合了孩子们渴望获得成人(特别是与包括父母在内的最亲近的人)认可的心理。因为营地教育会给孩子们安排一些在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一旦完成的出色,他们就会得到营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这样孩子们也就从营地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学习上的动力,同时这些来自成人世界的认可,也是他们参与新一轮营地项目的动力。
作为营地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同于略显沉闷的教室的、相对自由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新鲜的空气到绿树成荫的森林,从潺潺的溪流到巍峨的群山,即便一株普通的花,一棵嫩绿的小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兴趣点。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任何形式的教育核心仍然是学习理念本身,而营地教育的两大核心就是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导向型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在营地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体验、感受课堂外的环境给予他们的成长乐趣;项目导向型的学习方式,集体生活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队友共同完成的,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队友会通过彼此的了解和交流,获得自身文化阅历以外的收获。
营地教育的“家长忧郁症”
随着家长们对于营地教育认知程度的加深,他们也会时常提出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会表达对于营地教育的担忧。比如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连续好几年参加同一个营地教育项目而担心孩子的视野受到限制。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反而频繁更换项目才恰恰是营地教育的大忌。要知道家长如果频繁给他们更换项目,就会使得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某个项目环境和导师,无形中就会耽误营地教育的学习进程,熟悉的环境和固定的导师会让孩子获得持久稳定的学习效果。
相对于项目稳定性的问题,项目选择似乎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面对五花八门的营地项目,家长都想选择一个既能迎合孩子兴趣,又能让孩子获得提升的最优选项。在为孩子筛选营地项目的时候,家长们最应该关心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选择之前对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估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需要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提升,以及希望孩子具备哪些特质等等,一旦有了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选择项目也就更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也让项目本身更加“物有所值”。当然,家长还需要获得一个项目本身相对真实情况的认知,其中导师资源是否充足是最应该关注的,它事关孩子参与的效果。
随着中国家庭国际教育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国外项目的匹配度就成为中国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外营地项目往往会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母语环境成长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就免不了会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营地项目往往会根据孩子的数量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这些老师会关注孩子们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及时处理孩子们之间产生的小矛盾。初期的语言不适应是孩子们的必经阶段,家长不妨将语言能力的锻炼也作为孩子参与营地项目的目的之一。
既然选择了以户外环境为主体的营地项目,就免不了会让家长们对孩子产生安全方面的担忧。国外正规的营地项目在设计之初会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对于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安全的威胁都会被取消,而营地项目基地也会配备相应的医务中心,医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可以处理一些常见伤害和病症,如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他们也会启动和当地医院的联动机制,果断将孩子送入营地项目所在的当地医院进行处理。
潜移默化 无可取代
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营地教育更加潜移默化,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出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它的功能和魅力也是很独特的,是任何校内教育都无可替代的。孩子们在营地参与各项活动过程中,会接受各种体能和心理的挑战,看起来好像是在漫无目的的玩耍,而实际上,好的营地在项目上的精心设计,让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表面看来过于单一的,以野外玩耍和露营为主要形式的营地教育,实则有更深的内涵。首先,孩子们需要营地教育。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的孩子,他们的课业压力都很大,而适当的放松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所以营地教育正好切合了家长和孩子的这一要求,这也是现在为何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在假期选择营地教育的原因;其次,营地教育还迎合了孩子们渴望获得成人(特别是与包括父母在内的最亲近的人)认可的心理。因为营地教育会给孩子们安排一些在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一旦完成的出色,他们就会得到营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这样孩子们也就从营地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学习上的动力,同时这些来自成人世界的认可,也是他们参与新一轮营地项目的动力。
作为营地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同于略显沉闷的教室的、相对自由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新鲜的空气到绿树成荫的森林,从潺潺的溪流到巍峨的群山,即便一株普通的花,一棵嫩绿的小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兴趣点。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任何形式的教育核心仍然是学习理念本身,而营地教育的两大核心就是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导向型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在营地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体验、感受课堂外的环境给予他们的成长乐趣;项目导向型的学习方式,集体生活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队友共同完成的,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队友会通过彼此的了解和交流,获得自身文化阅历以外的收获。
营地教育的“家长忧郁症”
随着家长们对于营地教育认知程度的加深,他们也会时常提出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会表达对于营地教育的担忧。比如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连续好几年参加同一个营地教育项目而担心孩子的视野受到限制。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反而频繁更换项目才恰恰是营地教育的大忌。要知道家长如果频繁给他们更换项目,就会使得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某个项目环境和导师,无形中就会耽误营地教育的学习进程,熟悉的环境和固定的导师会让孩子获得持久稳定的学习效果。
相对于项目稳定性的问题,项目选择似乎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面对五花八门的营地项目,家长都想选择一个既能迎合孩子兴趣,又能让孩子获得提升的最优选项。在为孩子筛选营地项目的时候,家长们最应该关心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选择之前对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估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需要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提升,以及希望孩子具备哪些特质等等,一旦有了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选择项目也就更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也让项目本身更加“物有所值”。当然,家长还需要获得一个项目本身相对真实情况的认知,其中导师资源是否充足是最应该关注的,它事关孩子参与的效果。
随着中国家庭国际教育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国外项目的匹配度就成为中国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外营地项目往往会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母语环境成长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就免不了会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营地项目往往会根据孩子的数量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这些老师会关注孩子们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及时处理孩子们之间产生的小矛盾。初期的语言不适应是孩子们的必经阶段,家长不妨将语言能力的锻炼也作为孩子参与营地项目的目的之一。
既然选择了以户外环境为主体的营地项目,就免不了会让家长们对孩子产生安全方面的担忧。国外正规的营地项目在设计之初会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对于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安全的威胁都会被取消,而营地项目基地也会配备相应的医务中心,医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可以处理一些常见伤害和病症,如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他们也会启动和当地医院的联动机制,果断将孩子送入营地项目所在的当地医院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