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2条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但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有很多种,但这跟我们对古诗文教学缺少充分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跟当前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编辑朱文君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的报道中指出:“我们认为,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老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老师自身对古诗文的热爱、自身的诗文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
(二)“善教应使继其志,金针还须度于人”——教学理念的改变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1)重视读作者。常言道“字如其人,诗如其人”。(2)重视读背景、读故事。有些古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或环境中创作的。(3)重视朗读和吟诵。一首再美的古诗,如果只讲给学生“结果”,而不让他们去经历“朗读、吟诵”的过程,就没有更深的情感体验,也不易形成语感。朗读和吟诵极易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可增强其感染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提升诗文教学深度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以美悟真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并逐渐把它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习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啼阵阵,“千山鸟飞绝”的鸟飞款款,“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浩瀚江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溪流淙淙,“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草香幽幽,花香缕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欢离合……这种种情感体验,唤醒了学生审美悟性,审美情感和直觉,从而产生审美体验。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能力,以美怡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它们思随物移,情因物转,要指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古诗文的背景,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神游于诗文,认真思考,仔细品味,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与作者共鸣。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进一步净化,精神就能得到升华,情操也因此而变得高尚。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以美引善
审美理解是审美的理性能力,是审美经验中的认识因素,具有提升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学生只有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才能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进入自我生成,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满意世界。“以美引善”就是通过审美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心灵趋向于善。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观念,直至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因此,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
三、渗透“美育”的三个策略
(一)激发审美兴趣
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笔者认为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对象在审美感受和鉴赏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学生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构建审美心理
古诗文的审美在时间上有一个逐步推移、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心理上也有一个准备酝酿、感受和体验、领悟等审美效应发生的复杂过程,也是各种心理功能积极活动综合作用的过程。所谓综合,一是在审美过程中多种心理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诗文作品形象进行直觉整合的结果。由此,构建学生审美心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
(三)探究美的因素
1.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古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入耳,其原因是诗文本身有鲜明节奏和声韵气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合辙押韵,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探究古诗文的语言美。入选初中指定背诵篇目的古诗文,大多都是历朝历代名人名家的诗作。特别是诗的语言,讲究朗吟密恬,涵咏體悟,总在字里行间隐蕴着意外之意,弦外之音。古人为了“推敲”“斟酌”字句,曾“捻断数茎须”,以求得语言的精美和凝练。
3.探究古诗文的情感美。古诗文中融合着各种美的情感因素。挖掘古持文中的“情韵”美,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教学时,可抓住诗文中某个人物、情节、意境哲理以有情感的交织点为凭借,通过延伸拓展、变式重组、挖掘探究、吟诵品味、多位体验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审美记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感受和体验美的情感。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文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有了审美教育的意识,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兴趣,注重美的因素之间的整合,依托每个教学步骤,有机渗透,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编辑朱文君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的报道中指出:“我们认为,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老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老师自身对古诗文的热爱、自身的诗文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
(二)“善教应使继其志,金针还须度于人”——教学理念的改变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1)重视读作者。常言道“字如其人,诗如其人”。(2)重视读背景、读故事。有些古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或环境中创作的。(3)重视朗读和吟诵。一首再美的古诗,如果只讲给学生“结果”,而不让他们去经历“朗读、吟诵”的过程,就没有更深的情感体验,也不易形成语感。朗读和吟诵极易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可增强其感染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提升诗文教学深度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以美悟真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并逐渐把它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习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啼阵阵,“千山鸟飞绝”的鸟飞款款,“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浩瀚江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溪流淙淙,“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草香幽幽,花香缕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欢离合……这种种情感体验,唤醒了学生审美悟性,审美情感和直觉,从而产生审美体验。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能力,以美怡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它们思随物移,情因物转,要指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古诗文的背景,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神游于诗文,认真思考,仔细品味,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与作者共鸣。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进一步净化,精神就能得到升华,情操也因此而变得高尚。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以美引善
审美理解是审美的理性能力,是审美经验中的认识因素,具有提升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学生只有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才能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进入自我生成,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满意世界。“以美引善”就是通过审美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心灵趋向于善。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观念,直至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因此,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
三、渗透“美育”的三个策略
(一)激发审美兴趣
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笔者认为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对象在审美感受和鉴赏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学生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构建审美心理
古诗文的审美在时间上有一个逐步推移、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心理上也有一个准备酝酿、感受和体验、领悟等审美效应发生的复杂过程,也是各种心理功能积极活动综合作用的过程。所谓综合,一是在审美过程中多种心理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诗文作品形象进行直觉整合的结果。由此,构建学生审美心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
(三)探究美的因素
1.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古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入耳,其原因是诗文本身有鲜明节奏和声韵气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合辙押韵,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探究古诗文的语言美。入选初中指定背诵篇目的古诗文,大多都是历朝历代名人名家的诗作。特别是诗的语言,讲究朗吟密恬,涵咏體悟,总在字里行间隐蕴着意外之意,弦外之音。古人为了“推敲”“斟酌”字句,曾“捻断数茎须”,以求得语言的精美和凝练。
3.探究古诗文的情感美。古诗文中融合着各种美的情感因素。挖掘古持文中的“情韵”美,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教学时,可抓住诗文中某个人物、情节、意境哲理以有情感的交织点为凭借,通过延伸拓展、变式重组、挖掘探究、吟诵品味、多位体验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审美记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感受和体验美的情感。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文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有了审美教育的意识,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兴趣,注重美的因素之间的整合,依托每个教学步骤,有机渗透,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