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是衡量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个性就是决定个体不像其他任何人的独特性。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各具特色的人才。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要实现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个性的人才,大学和大学生自身都应为大学生个性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身自由发展的条件。”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而这种解放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政治的解放,更重要的是作为生产力的核心——人的思想、个性、创造力的解放。受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历代科举考试的遗风等都是一种无形的绳网,长期地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多少人的个性被压抑,多少人的心灵被扭曲。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作为担负起培养人才使命的大学,应如何发展大学生个性,大学生又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个性呢?
一、从高校方面来看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社会民主化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如此。在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师生关系是:重师道尊严而轻学生自主,强调服从,漠视学生个人权利;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压抑学生个性: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是教育专制性质的师生关系,而培养出来的多是惟命是从、墨守成规的“机器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出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多,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这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受到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影响,教师要因材施教。师爱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核心,这种爱是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活动课最突出的特征是使学生具有自主和创造性。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并没有把活动课列为其中,而新传统教育派,又把活动课推向了极端。活动课当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想象、探索、分析和求新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因此,开好活动课是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内容新、难度大而又必须完成好的任务。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个性,组织各种不同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通过组织不同种类性质的社团活动、各类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文化节等形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 教学过程科学化,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教学活动,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学校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基础上,通过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好活动课,使每个学生能有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权利,推行学分制等措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充分解放自身的眼、手、脑、口及时间、空间,使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校通过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使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4 完善教育评估制度,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制度,但过去的科举考试制度和现今的应试教育制度,都把考试当作授业者的专利,学生被规格化,丧失主体地位而成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和惟命是从的“机器人”。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来、培养出来的社会劳动者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利于国家的建设。高校要真正实现教育的科学价值,必须要纠正考试的导向作用。首先,在考试中设立“无人监考室,无违纪考室”。学生在这样的考室里,得到了最大的人格信任与尊重,真正把考试当作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其次,改革奖学金的评定制度。以考试分数为基准,突出考生其他能力水平,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不再为一等奖学金而熬通宵,只注重学习的最后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再者,适当放宽课程选择范围。由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措施有利于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设计科学合理的试卷。正视学生的个性是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根本意义所在。考试内容应变以前死板题目为自主发挥、多项考查学生水平的题目,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深刻了解,达到考试的最终目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1 要用健康的心态确立人生目标
首先,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可以使自己明白努力的方向,并以此激励自己追求、开拓,始终保持强大的动力。在大学里,有很多人学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可以通过自考等方式去争取自己的目标:你喜欢英语,可以考四、六、八级;你喜欢某专业,就要给自己争取学习的机会。其次,摆正自己的心态,有了对生活学习积极的心态,也就有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遇到人生挫折时,就不会一味地钻牛角尖。如今高校子弟不堪生活学习和社会的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不在少数,值得反思。
2 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基础,对自己的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如大四快毕业时,同学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位。其次,要有积极主动的自我表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校园里,学生们与外界社会接触并不多,社会阅历肤浅。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是竞选班、系干部等学生会的职务,来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锻炼自己的胆量,促进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
3 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决定能力的群体,有了自己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时,能够主动地适应现实,积极地去改造现实。一方面,人可以改造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对于面前的不良现实状况,要采取积极态度,而不能消极地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要作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要拥有高于现实的理想,但决不能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每个人都有理想,而理想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现实,而不要脱离现实做徒劳的努力。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人才,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将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在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个性发展将不再是一道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身自由发展的条件。”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而这种解放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政治的解放,更重要的是作为生产力的核心——人的思想、个性、创造力的解放。受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历代科举考试的遗风等都是一种无形的绳网,长期地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多少人的个性被压抑,多少人的心灵被扭曲。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作为担负起培养人才使命的大学,应如何发展大学生个性,大学生又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个性呢?
一、从高校方面来看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社会民主化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如此。在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师生关系是:重师道尊严而轻学生自主,强调服从,漠视学生个人权利;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压抑学生个性: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是教育专制性质的师生关系,而培养出来的多是惟命是从、墨守成规的“机器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出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多,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这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受到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影响,教师要因材施教。师爱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核心,这种爱是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活动课最突出的特征是使学生具有自主和创造性。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并没有把活动课列为其中,而新传统教育派,又把活动课推向了极端。活动课当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想象、探索、分析和求新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因此,开好活动课是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内容新、难度大而又必须完成好的任务。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个性,组织各种不同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通过组织不同种类性质的社团活动、各类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文化节等形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 教学过程科学化,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教学活动,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学校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基础上,通过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好活动课,使每个学生能有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权利,推行学分制等措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充分解放自身的眼、手、脑、口及时间、空间,使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校通过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使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4 完善教育评估制度,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制度,但过去的科举考试制度和现今的应试教育制度,都把考试当作授业者的专利,学生被规格化,丧失主体地位而成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和惟命是从的“机器人”。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来、培养出来的社会劳动者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利于国家的建设。高校要真正实现教育的科学价值,必须要纠正考试的导向作用。首先,在考试中设立“无人监考室,无违纪考室”。学生在这样的考室里,得到了最大的人格信任与尊重,真正把考试当作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其次,改革奖学金的评定制度。以考试分数为基准,突出考生其他能力水平,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不再为一等奖学金而熬通宵,只注重学习的最后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再者,适当放宽课程选择范围。由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措施有利于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设计科学合理的试卷。正视学生的个性是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根本意义所在。考试内容应变以前死板题目为自主发挥、多项考查学生水平的题目,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深刻了解,达到考试的最终目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1 要用健康的心态确立人生目标
首先,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可以使自己明白努力的方向,并以此激励自己追求、开拓,始终保持强大的动力。在大学里,有很多人学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可以通过自考等方式去争取自己的目标:你喜欢英语,可以考四、六、八级;你喜欢某专业,就要给自己争取学习的机会。其次,摆正自己的心态,有了对生活学习积极的心态,也就有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遇到人生挫折时,就不会一味地钻牛角尖。如今高校子弟不堪生活学习和社会的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不在少数,值得反思。
2 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基础,对自己的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如大四快毕业时,同学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位。其次,要有积极主动的自我表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校园里,学生们与外界社会接触并不多,社会阅历肤浅。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是竞选班、系干部等学生会的职务,来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锻炼自己的胆量,促进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
3 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决定能力的群体,有了自己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时,能够主动地适应现实,积极地去改造现实。一方面,人可以改造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对于面前的不良现实状况,要采取积极态度,而不能消极地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要作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要拥有高于现实的理想,但决不能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每个人都有理想,而理想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现实,而不要脱离现实做徒劳的努力。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人才,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将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在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个性发展将不再是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