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一学期的湘教版的《音乐鉴赏》第四单元中,有一节是关于曾侯乙编钟的。这是一件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的国宝级古代乐器。在介绍的时候,老师们往往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神奇魅力:这件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乐器可以和现代的乐器合奏,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以前在课堂上,也是这么一句话带过,学生也没有什么反馈。可前不久有一位上课“不安分”的学生在我说完关于曾侯乙编钟的这句话后,顺口说了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引起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当时停顿了一下,学生们笑完也都不吭声了,以为老师生气了,那位脱口而出的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我当时脑子里在想:这位“不安分”的学生说出这句话,代表他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而且还认真分析了一下,而以他现有的知识,他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课堂反馈。为了充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了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老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我和学生一起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魅力。
一、什么是合奏
首先向学生提问:就刚才老师说的那句话,有哪些关键词不能理解?有的学生在下面轻声说:“什么是合奏?”
我请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合奏”的概念。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合奏是许多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但不是随意几件乐器在一起都可以合奏,就像音准不一的两个人,无法在一起同唱一首歌一样。所以,参与合奏的乐器必须调校好音准,保证在同样音高的情况下才能一起合奏一首乐曲。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着重提示“各乐器音调必须调准”这个关键步骤。接下来请学生思考“调准音调”应该有个音高的标准,这样方便不同地域的乐器能顺利地合奏,于是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二、国际标准音
我请学生们回忆初中物理课老师在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时,会手中拿一把音叉,从而学生会想起:国际标准音小字一组的A(standardpitch——a1),也就是我们常唱的“la”。并且告诉大家这个音高的确定是1939年5月国际标准协会在伦敦通过的a1=440赫兹。这是为解决合唱合奏的定音、作曲的定调和乐器制造的音高校正而制定的,是国际通用的音高标准。
三、曾侯乙编钟铸造年代与国际标准音制定的年代对比
这个编钟的铸造时间是两千四百多年前,是用铜、锡、铅三种材质按一定的比例铸造而成,是无法在后期调节音高的。而就是这件乐器,可以和现在的乐器合奏,意味着它们的音高频率是一致的。这至少比伦敦制定的国际标准早了两千多年!
由此让学生们清楚地理解了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意义所在,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件乐器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我还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表扬他及时发现问题的优点。并善意地提醒他:下次可以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那位学生听得最认真。我想,经过这次探究,说不定他还会对中国古代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没准儿就是以后的音乐史学家。
下课的时候,看着学生们在离开音乐教室时,边走边大声讨论曾侯乙编钟的伟大,不时发出对中国古人聪明才智的赞叹,我满足地笑了。虽然课时的安排临时发生了变化,看上去拖延了教学进度,但这时间我感觉花得值得!
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副科正上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上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因为没有任何负担,中考和高考都没有音乐这门课程。孩子们对主科知识的渴求要比副科大,虽然大多是被动的,但这是现实情况。所以上音乐课时,不会有很多学生去动脑,去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的主动意识,那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的孩子长期以来在上音乐课时,大脑基本停留在听听、唱唱就满足的状态。没有哪个家长会问孩子:“今天音乐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听懂了没有?”
社会的需求,导致音乐课被忽视。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脑思考问题,跟着老师的引导发现问题的很少。老师们,特别是高中音乐教师,也往往是点到为止。因为按常理说,经过前面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可以理解高中音乐课本上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的。殊不知,就算初中老师把音乐课本上的乐理基本常识都讲透彻了,在没有复习、没有被动考试激励的情况下,又会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这些知识呢?虽然这并不是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清清楚楚的老师。
高考是不是真的一点音乐内容都不涉及呢?其实不然。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会跟学生例举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有关音乐方面的试题,包括音乐与各学科结合的试题。以出题的方式,请学生解答,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可以从以后的音乐课中获取。从这个层面让学生知道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感觉,作为音乐老师,只有自己先看重这门学科,才能带动学生认真地学习,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
体会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刚才提到的这节课上,这一个孩子的想法,其实是代表了很多学生心中的疑惑,只是由于长期对音乐课要求不高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追根究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如能及时解决,不仅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直接提出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对待音乐课。
学生在课上不经意的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的老师可能会忽略,有的老师可能会严厉地批评,有的老师可能会思考:为什么学生有这样的反应?
以前在探究我校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时候,李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小题一定要大做”,也是我从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能因为怕影响原来设计的课堂进度和教学计划,就放弃解决即时的小问题。有时,正因为都是讲清楚了自己看似小小的问题,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结,才理顺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方面。
体会三: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的艺术性
听过李老师课的人,都知道李老师在课上会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李老师说过:孩子们听惯了老师的语言,偶尔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会使其他学生眼前一亮,会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这是李老师的上课艺术。
所以,如何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疑惑,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老师的结论,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这节课进一步介绍曾侯乙编钟的神奇魅力时,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为线索,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复习起,由具备初步音乐常识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弄清楚“合奏”的必备条件后,再回忆物理课上的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国际标准音的理解,而且加深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在年代的数字大小的对比后,由衷地赞叹中国古人的伟大,感受到古人制造出来的改写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编钟带来的震撼!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提示,一步一步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开心中的那个结。
如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很快、火车的提速很快、生活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益。就拿学钢琴来说,很多孩子学了三四年就考过了十级。部分家长和老师短期的功利心可见一斑。但我认为学习和教学的速度不能盲目加快。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放慢脚步,静心研究,理顺思路,才能为学生以后更快更好地学习储备充足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艺术学科)
我当时脑子里在想:这位“不安分”的学生说出这句话,代表他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而且还认真分析了一下,而以他现有的知识,他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课堂反馈。为了充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了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老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我和学生一起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魅力。
一、什么是合奏
首先向学生提问:就刚才老师说的那句话,有哪些关键词不能理解?有的学生在下面轻声说:“什么是合奏?”
我请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合奏”的概念。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合奏是许多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但不是随意几件乐器在一起都可以合奏,就像音准不一的两个人,无法在一起同唱一首歌一样。所以,参与合奏的乐器必须调校好音准,保证在同样音高的情况下才能一起合奏一首乐曲。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着重提示“各乐器音调必须调准”这个关键步骤。接下来请学生思考“调准音调”应该有个音高的标准,这样方便不同地域的乐器能顺利地合奏,于是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二、国际标准音
我请学生们回忆初中物理课老师在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时,会手中拿一把音叉,从而学生会想起:国际标准音小字一组的A(standardpitch——a1),也就是我们常唱的“la”。并且告诉大家这个音高的确定是1939年5月国际标准协会在伦敦通过的a1=440赫兹。这是为解决合唱合奏的定音、作曲的定调和乐器制造的音高校正而制定的,是国际通用的音高标准。
三、曾侯乙编钟铸造年代与国际标准音制定的年代对比
这个编钟的铸造时间是两千四百多年前,是用铜、锡、铅三种材质按一定的比例铸造而成,是无法在后期调节音高的。而就是这件乐器,可以和现在的乐器合奏,意味着它们的音高频率是一致的。这至少比伦敦制定的国际标准早了两千多年!
由此让学生们清楚地理解了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意义所在,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件乐器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我还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表扬他及时发现问题的优点。并善意地提醒他:下次可以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那位学生听得最认真。我想,经过这次探究,说不定他还会对中国古代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没准儿就是以后的音乐史学家。
下课的时候,看着学生们在离开音乐教室时,边走边大声讨论曾侯乙编钟的伟大,不时发出对中国古人聪明才智的赞叹,我满足地笑了。虽然课时的安排临时发生了变化,看上去拖延了教学进度,但这时间我感觉花得值得!
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副科正上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上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因为没有任何负担,中考和高考都没有音乐这门课程。孩子们对主科知识的渴求要比副科大,虽然大多是被动的,但这是现实情况。所以上音乐课时,不会有很多学生去动脑,去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的主动意识,那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的孩子长期以来在上音乐课时,大脑基本停留在听听、唱唱就满足的状态。没有哪个家长会问孩子:“今天音乐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听懂了没有?”
社会的需求,导致音乐课被忽视。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脑思考问题,跟着老师的引导发现问题的很少。老师们,特别是高中音乐教师,也往往是点到为止。因为按常理说,经过前面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可以理解高中音乐课本上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的。殊不知,就算初中老师把音乐课本上的乐理基本常识都讲透彻了,在没有复习、没有被动考试激励的情况下,又会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这些知识呢?虽然这并不是教师的责任,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清清楚楚的老师。
高考是不是真的一点音乐内容都不涉及呢?其实不然。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会跟学生例举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有关音乐方面的试题,包括音乐与各学科结合的试题。以出题的方式,请学生解答,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可以从以后的音乐课中获取。从这个层面让学生知道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感觉,作为音乐老师,只有自己先看重这门学科,才能带动学生认真地学习,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
体会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刚才提到的这节课上,这一个孩子的想法,其实是代表了很多学生心中的疑惑,只是由于长期对音乐课要求不高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追根究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如能及时解决,不仅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直接提出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对待音乐课。
学生在课上不经意的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的老师可能会忽略,有的老师可能会严厉地批评,有的老师可能会思考:为什么学生有这样的反应?
以前在探究我校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时候,李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小题一定要大做”,也是我从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能因为怕影响原来设计的课堂进度和教学计划,就放弃解决即时的小问题。有时,正因为都是讲清楚了自己看似小小的问题,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结,才理顺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方面。
体会三: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的艺术性
听过李老师课的人,都知道李老师在课上会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李老师说过:孩子们听惯了老师的语言,偶尔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会使其他学生眼前一亮,会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这是李老师的上课艺术。
所以,如何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疑惑,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老师的结论,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这节课进一步介绍曾侯乙编钟的神奇魅力时,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为线索,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复习起,由具备初步音乐常识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弄清楚“合奏”的必备条件后,再回忆物理课上的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国际标准音的理解,而且加深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在年代的数字大小的对比后,由衷地赞叹中国古人的伟大,感受到古人制造出来的改写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编钟带来的震撼!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提示,一步一步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开心中的那个结。
如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很快、火车的提速很快、生活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益。就拿学钢琴来说,很多孩子学了三四年就考过了十级。部分家长和老师短期的功利心可见一斑。但我认为学习和教学的速度不能盲目加快。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放慢脚步,静心研究,理顺思路,才能为学生以后更快更好地学习储备充足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艺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