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蒙古族传统民歌之一的长调,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其次对我国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呼吁人们要重视和保护这一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遗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长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素有“逐水草而迁徙”之称的蒙古族是一个勇敢、英武、热爱艺术的民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体裁多样,有牧歌、叙事歌、风俗歌、婚礼歌、劳动歌、狩猎歌等。按音乐特点又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其中长调在蒙古族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上演唱。
长调称“乌尔汀哆”,也叫做“乌日图音道”,是蒙古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形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是我国音乐文化史册中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据长调歌手拉苏荣考证,长调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当两军列阵之时,各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其声颇可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由此可见,长调在成吉思汗时期就作为勇士们的战歌,伴随着蒙古铁骑风靡整个欧亚大陆。“乌日图”是汉语中“长”的含义,“道”则为歌。作为称谓和概念的定义是与它产生的背景息息相关的,它是在游牧生活和信奉“长生天”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环境下生长、定型并构成具有民族个性的音乐风格的。直到今天,人们对长调的看法依然是传唱在以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巴尔虎和阿拉普盟等地区风格为主的悠长辽阔的歌曲。
首先,与其他民歌相比,从音乐的构成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长调具有其他民歌所不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
1.速度缓慢自由,气息宽广辽阔;2.节拍自由;3.旋律节奏无重复性,无均分性;4.句法自由,无严格的对称性,总体结构为非方整性;5.曲式规模庞大,音域宽广;6.腔长字疏,多用延长简单的衬词来渲染情绪;7.有特定的音色和演唱技巧,“诺格拉”(1)是长调所独有的特征;8.宁静含蓄的意境也是长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这些典型特征为确定一首歌曲是否为长调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照意义,同时也使长调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和认知越来越清晰。
其次,长调的旋律和歌词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1.长调的旋律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通过艺术提炼,用音乐的语言来创作出生动的情感形象。在长调的旋律形式中,自由节拍曲折起伏变化,跳进与级进音程的有机结合,长、短节奏的对比,自由庞大旋律结构,都向我们展示出蓝天绿茵、雄鹰骏马、山川河流等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蒙古人的情感和精神,从悠扬宽广的歌声中我们感受的是雄壮、抒情、和谐的旋律及深沉的幻想。
2.作为对旋律形式的支持和烘托,长调的歌词极具特色,它不光遵循着蒙古诗歌的格律,包括谐头声(2)开始的节奏、语音和语义在行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具有平衡和连接作用的无词义音节(3),还包含着游牧民族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情感的写照。“爱”是长调民歌的根本主题,但由于蒙古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他们对于爱的表达自然无法雷同。在众多的长调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爱”之情感大致有三种:一是自然之爱。众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把自己的生存命运和自然紧密相连,尤其对于“逐水而迁徙”民族来说,蒙古人爱自然就是爱民族、爱自己的精神体现之一。二是牲灵之爱。对于草原这样一个天然的环境,任何与之相适应的生命物种都对游牧民族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特别是骏马,它是蒙古族人是最忠实可靠且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对于骏马的颂扬和宠爱似乎是其他动物无法抗衡的。蒙古族人民赋予骏马以洒脱的英姿、英雄的性格、漂亮的外形,甚至人物化的情感表现,并移情于自我情感的抒发,这些无不显示着骏马对于蒙古人的特殊意义。三是人性之爱。万物之灵的“人”是爱表达的直接倾述者和倾听者。蒙古民族历史都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人性之爱当以母爱为主,歌颂伟大的母爱是长调民歌的永恒主题。
第三,在人们所熟知的乌日图音道为长调的体裁外,由它还衍生出其他的几种有特色的形式。
例如“图日勒格”——它在蒙古语的原意为“产生、出现或搀插”,后引申发展成音乐中的“伴唱、唱和”。图日勒格拓宽和丰富了乌日图音道的表现手段,以高亢气息和舒缓的节奏表现出它的艺术特色。这种形式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对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另外还有“潮尔音道”也是蒙古长调牧歌中的一种,这是二声部合唱的形式。上声部由一人演唱牧歌旋律,下声部由其他人唱持续音衬托旋律,当歌曲结束时,众人齐唱较为固定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离调的结束。这种结束又被称为“图日勒格”。潮尔音道的歌词多为歌颂大自然壮丽景色,风格庄重严肃,演唱时常带有宗教般的气氛。
“潮林都”,也称潮林通,这是蒙古民族的一种男性长调歌手担任主旋律,低声部为辅的二声部民歌体裁。这种民歌意境深邃,特别是低声部潮儿的持续低音的演唱与高声部飘扬辽阔的悠长旋律给人一种遥远飘渺之感。
以上对长调的风格体裁、旋律和歌词特点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介绍。由于长调是蒙古族的一种特殊演唱形式,演唱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完美地演绎,其中精湛的呼吸控制能力是基础,此基本技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还有“诺古拉”的演唱,也是通过调节声带和咽壁、软腭、舌等身体器官而获得的。这种明亮、透彻、结实并具有高频共鸣的声音也是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鲜明特点之一。而这些技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家多年的造诣,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种民间艺术,也日益被提上日程。
(一)当前长调发展面临的现状
首先,长调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是草原的辽阔无垠造就了这种音乐形态。但随着社会逐渐经济化市场化,大批的牧民从蒙古包搬迁到附近的小城镇,原来逐水放牧而居的生活方式日趋城市化,长调民歌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正在慢慢地失去。因为“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离开草原是找不到长调感受的,如果只有坐在沙发上的感觉而没有骑在马背上的感觉,是体会不到长调意境的”,这发自于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拉苏荣的感慨,不正说明人们开始意识到长调的原生环境正在日益消亡吗?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和有效的保护措施,长调只可能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走向自然消亡。 其次,长调是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的,而现在内蒙古著名的长调演唱艺人和流派代表人物都已相继离去或者年事已高。如果不能延续或传承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发展也必然受到危及。例如民间著名长调歌王哈扎布——一名长调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曾培养了拉苏荣、胡松华、德德玛等著名的歌唱家。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长调的演唱方法,将其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为长调歌曲唱法走向系统化、创立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由于文革的破坏,毁掉了他毕生精心编著的380首长调曲谱和积累了数人高的唱片。这些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流失令人痛心疾首。
作为草原上的民歌,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的口传文化,我们真心希望它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能在申报世界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取得成功,从而促进对它的传承与保护。
(二)继承和发展长调应采取的措施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民族艺术的价值和珍贵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在长调民歌的继承发展和保护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组织演唱比赛、举办全国性的长调民歌专题研讨会、在艺术院校开展长调民歌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目前,长调已被申请作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组织了专家对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调民歌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和翻译工作。1992年长调民歌作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出版。同时,人们也呼吁应尽快建立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在内蒙古草原建立长调民歌的人文环境瓮中保护区,保护和建立一定数量的长调民歌原生生活环境。
另外,一些专业音乐院校也纷纷举办蒙古族长调演唱班,通过邀请著名的长调演唱艺人和大师来挽救和传承我国的民族艺术。同时它们也加强了对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科学研究和理性总结,使人们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过,对这种源于民间唱法的长调专业音乐院校也必须加强其演唱教学的理论性研究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我国培养一批精通蒙古族歌唱艺术的民族声乐教学队伍提供可能性。
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那么我就以喜爱长调的人论述他们心中的长调来结束此文吧!“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闭上眼睛,一种天老地荒,苍苍茫茫的情绪袭上我心……,不觉泪涌眼眶。”
参考文献:
[1]斯仁那达米德.何为长调[J].民族论坛,1999(3).
[2]宫日格玛.关于“长调”的旋律形式与表现特征[].内蒙古艺术,1998(2).
[3]吴彩霞.浅析蒙古族民歌——长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4]通拉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调查报告[J].音乐研究,2003(9).
[5]任彦宾.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青年报,2003-04-19.
[6]肖梅.长调为谁而歌[J].中国音乐,1999(4).
[7]李世相.缘爱为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特色[J].内蒙古艺术,2003(1)
[8]周国玉,红梅.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J].中国音乐,2003(2).
[9]潮鲁.长调牧歌对交响诗《额尔古纳之歌》主题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2(1)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长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素有“逐水草而迁徙”之称的蒙古族是一个勇敢、英武、热爱艺术的民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体裁多样,有牧歌、叙事歌、风俗歌、婚礼歌、劳动歌、狩猎歌等。按音乐特点又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其中长调在蒙古族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上演唱。
长调称“乌尔汀哆”,也叫做“乌日图音道”,是蒙古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形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是我国音乐文化史册中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据长调歌手拉苏荣考证,长调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当两军列阵之时,各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其声颇可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由此可见,长调在成吉思汗时期就作为勇士们的战歌,伴随着蒙古铁骑风靡整个欧亚大陆。“乌日图”是汉语中“长”的含义,“道”则为歌。作为称谓和概念的定义是与它产生的背景息息相关的,它是在游牧生活和信奉“长生天”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环境下生长、定型并构成具有民族个性的音乐风格的。直到今天,人们对长调的看法依然是传唱在以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巴尔虎和阿拉普盟等地区风格为主的悠长辽阔的歌曲。
首先,与其他民歌相比,从音乐的构成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长调具有其他民歌所不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
1.速度缓慢自由,气息宽广辽阔;2.节拍自由;3.旋律节奏无重复性,无均分性;4.句法自由,无严格的对称性,总体结构为非方整性;5.曲式规模庞大,音域宽广;6.腔长字疏,多用延长简单的衬词来渲染情绪;7.有特定的音色和演唱技巧,“诺格拉”(1)是长调所独有的特征;8.宁静含蓄的意境也是长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这些典型特征为确定一首歌曲是否为长调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照意义,同时也使长调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和认知越来越清晰。
其次,长调的旋律和歌词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1.长调的旋律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通过艺术提炼,用音乐的语言来创作出生动的情感形象。在长调的旋律形式中,自由节拍曲折起伏变化,跳进与级进音程的有机结合,长、短节奏的对比,自由庞大旋律结构,都向我们展示出蓝天绿茵、雄鹰骏马、山川河流等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蒙古人的情感和精神,从悠扬宽广的歌声中我们感受的是雄壮、抒情、和谐的旋律及深沉的幻想。
2.作为对旋律形式的支持和烘托,长调的歌词极具特色,它不光遵循着蒙古诗歌的格律,包括谐头声(2)开始的节奏、语音和语义在行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具有平衡和连接作用的无词义音节(3),还包含着游牧民族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情感的写照。“爱”是长调民歌的根本主题,但由于蒙古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他们对于爱的表达自然无法雷同。在众多的长调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爱”之情感大致有三种:一是自然之爱。众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把自己的生存命运和自然紧密相连,尤其对于“逐水而迁徙”民族来说,蒙古人爱自然就是爱民族、爱自己的精神体现之一。二是牲灵之爱。对于草原这样一个天然的环境,任何与之相适应的生命物种都对游牧民族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特别是骏马,它是蒙古族人是最忠实可靠且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对于骏马的颂扬和宠爱似乎是其他动物无法抗衡的。蒙古族人民赋予骏马以洒脱的英姿、英雄的性格、漂亮的外形,甚至人物化的情感表现,并移情于自我情感的抒发,这些无不显示着骏马对于蒙古人的特殊意义。三是人性之爱。万物之灵的“人”是爱表达的直接倾述者和倾听者。蒙古民族历史都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人性之爱当以母爱为主,歌颂伟大的母爱是长调民歌的永恒主题。
第三,在人们所熟知的乌日图音道为长调的体裁外,由它还衍生出其他的几种有特色的形式。
例如“图日勒格”——它在蒙古语的原意为“产生、出现或搀插”,后引申发展成音乐中的“伴唱、唱和”。图日勒格拓宽和丰富了乌日图音道的表现手段,以高亢气息和舒缓的节奏表现出它的艺术特色。这种形式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对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另外还有“潮尔音道”也是蒙古长调牧歌中的一种,这是二声部合唱的形式。上声部由一人演唱牧歌旋律,下声部由其他人唱持续音衬托旋律,当歌曲结束时,众人齐唱较为固定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离调的结束。这种结束又被称为“图日勒格”。潮尔音道的歌词多为歌颂大自然壮丽景色,风格庄重严肃,演唱时常带有宗教般的气氛。
“潮林都”,也称潮林通,这是蒙古民族的一种男性长调歌手担任主旋律,低声部为辅的二声部民歌体裁。这种民歌意境深邃,特别是低声部潮儿的持续低音的演唱与高声部飘扬辽阔的悠长旋律给人一种遥远飘渺之感。
以上对长调的风格体裁、旋律和歌词特点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介绍。由于长调是蒙古族的一种特殊演唱形式,演唱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完美地演绎,其中精湛的呼吸控制能力是基础,此基本技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还有“诺古拉”的演唱,也是通过调节声带和咽壁、软腭、舌等身体器官而获得的。这种明亮、透彻、结实并具有高频共鸣的声音也是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鲜明特点之一。而这些技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家多年的造诣,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种民间艺术,也日益被提上日程。
(一)当前长调发展面临的现状
首先,长调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是草原的辽阔无垠造就了这种音乐形态。但随着社会逐渐经济化市场化,大批的牧民从蒙古包搬迁到附近的小城镇,原来逐水放牧而居的生活方式日趋城市化,长调民歌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正在慢慢地失去。因为“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离开草原是找不到长调感受的,如果只有坐在沙发上的感觉而没有骑在马背上的感觉,是体会不到长调意境的”,这发自于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拉苏荣的感慨,不正说明人们开始意识到长调的原生环境正在日益消亡吗?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和有效的保护措施,长调只可能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走向自然消亡。 其次,长调是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的,而现在内蒙古著名的长调演唱艺人和流派代表人物都已相继离去或者年事已高。如果不能延续或传承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发展也必然受到危及。例如民间著名长调歌王哈扎布——一名长调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曾培养了拉苏荣、胡松华、德德玛等著名的歌唱家。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长调的演唱方法,将其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为长调歌曲唱法走向系统化、创立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由于文革的破坏,毁掉了他毕生精心编著的380首长调曲谱和积累了数人高的唱片。这些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流失令人痛心疾首。
作为草原上的民歌,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的口传文化,我们真心希望它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能在申报世界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取得成功,从而促进对它的传承与保护。
(二)继承和发展长调应采取的措施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民族艺术的价值和珍贵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在长调民歌的继承发展和保护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组织演唱比赛、举办全国性的长调民歌专题研讨会、在艺术院校开展长调民歌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目前,长调已被申请作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组织了专家对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调民歌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和翻译工作。1992年长调民歌作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出版。同时,人们也呼吁应尽快建立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在内蒙古草原建立长调民歌的人文环境瓮中保护区,保护和建立一定数量的长调民歌原生生活环境。
另外,一些专业音乐院校也纷纷举办蒙古族长调演唱班,通过邀请著名的长调演唱艺人和大师来挽救和传承我国的民族艺术。同时它们也加强了对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科学研究和理性总结,使人们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过,对这种源于民间唱法的长调专业音乐院校也必须加强其演唱教学的理论性研究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我国培养一批精通蒙古族歌唱艺术的民族声乐教学队伍提供可能性。
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那么我就以喜爱长调的人论述他们心中的长调来结束此文吧!“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闭上眼睛,一种天老地荒,苍苍茫茫的情绪袭上我心……,不觉泪涌眼眶。”
参考文献:
[1]斯仁那达米德.何为长调[J].民族论坛,1999(3).
[2]宫日格玛.关于“长调”的旋律形式与表现特征[].内蒙古艺术,1998(2).
[3]吴彩霞.浅析蒙古族民歌——长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4]通拉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调查报告[J].音乐研究,2003(9).
[5]任彦宾.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青年报,2003-04-19.
[6]肖梅.长调为谁而歌[J].中国音乐,1999(4).
[7]李世相.缘爱为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特色[J].内蒙古艺术,2003(1)
[8]周国玉,红梅.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J].中国音乐,2003(2).
[9]潮鲁.长调牧歌对交响诗《额尔古纳之歌》主题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