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ll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效,高校需要着眼于教育内容,对其进行不断丰富。五四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高校有必要对这一精神展开全面分析,从其精神内核出发,分析五四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联系,再明确五四精神的思政教育功能,最后就这一精神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实践展开探究,借此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发展。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五四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对其实践应用进行研究,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能勇敢承担实现“中国梦”的责任。
  关键词:五四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40-02
  五四精神是我国革命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时代性特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将其顺利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着较强的必要性,这样既可以让五四精神有更丰富的内涵,也可以让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这样的举措还可以让五四精神得以传承及弘扬,让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
  一、五四精神的内核
  五四精神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得益于我国长久以来沉淀的民族精神,加之先进知识分子以及青年学生这两项主体的推动,最终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即从中孕育,得以形成[1]。这是对五四运动的全面总结,彰显了五四运动的精神面貌,其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爱国精神。这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其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表现,五四运动中,一批批爱国人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在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可以说,五四运动的爆发,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便是全民族的爱国情怀。新时代下,爱国精神有了新的内涵,爱国主义体现在爱党、爱国以及爱社会主义上。第二,进步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思想以及阶级力量等多个方面中,例如对西方先进思想的借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等。第三,民主精神。五四运动中对于平等自由思想的有效落实、提倡人权平等,这些都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第四,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强调科学,兼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强调尊重事实,坚持真理。
  二、五四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联系
  第一,五四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上有着一致性。教育界越来越关注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等问题。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教育中,最根本的一个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这和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
  第二,五四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内容上也具备一致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政治教育是核心点,重点在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2]。而五四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在政治教育内容上,两者是一致的。思政教育要求学生关注并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了解社会现象,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四精神中彰显的勇敢承担时代责任的精神风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和思政教育内容是一致的。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还有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两项内容,均与五四精神内涵高度契合。五四精神中的担当意识、奉献品德和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一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是主要内容;在五四精神中,先辈们不畏艰难的品质也彰显着他们强大的心理素质。
  从这两方面来看,五四精神在教育目标以及内容上都和思政教育契合,故将其融入这一教育工作中可行性较高。
  三、五四精神的思政教育功能
  第一,五四精神具有政治导向功能,在这一精神中,爱国、爱党以及爱社会主义同在,在对这一精神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对于我党的历史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坚定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3]。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观念。在这一精神中,充满着爱国、民主精神,各種历史事件、典型人物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会更生动地感受到爱国、民主精神,产生共情心理,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第二,五四精神具有情感激励功能,学生在学习以及宣传五四精神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丰富内涵的影响。对这一精神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体会在当时民族存亡之际,广大爱国之士勇于牺牲奉献的重要品质,进而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当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五四精神给学生带来的情感激励,可以让他们汲取更多的理想信念力量,以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的思想。第三,五四精神还具备行为规范功能。当前网络发展非常快速,部分学生存在道德失范等问题,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正当言论[4]。而五四精神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爱国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所以在当前的时代下,对五四精神的学习以及弘扬是极为必要的。借助先进优质的精神引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能够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言行。第四,五四精神还具备着创新培养功能。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实际教育中也不断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五四精神中所蕴含的进步以及科学精神则决定着其具有创新培养功能。
  四、五四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一)在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入
  作为一项教育工作,课堂自然是教育开展的主阵地,将五四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要牢牢把握课堂这一主阵地,在各种理论课程中加以融合,从而构建起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先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让大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五四精神,充分挖掘五四精神课程资源,带入课堂,逐渐让学生将这一精神内化。另外,在思政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是融合五四精神,彰显其精神内涵的重要课程[5]。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结合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五四精神的重要价值,从而能主动发扬这一精神。在高校,第二课堂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应以五四精神为核心点,开展相关讲座以及讨论会,借多样化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实现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提升,让五四精神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合形式更多样,促使其发挥作用,彰显价值。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
  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在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优质的校园文化能让思政教育效果更好。对此,高校应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五四精神元素,在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各个场所体现五四精神,借助文化熏陶等方式,打造文化软环境,让环境育人的功能得以发挥。同时,高校还需要打造文化硬环境,例如建设五四精神宣传长廊等,让这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更好地彰显五四精神的内涵。在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也应该融入五四精神,可以从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入手,将五四精神元素根植其中。例如高校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此外,不能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将五四精神合理融入其中,让这一精神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制度保障。例如可以五四精神为关键点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开展五四精神教育活动并将其纳入考核范围。
  (三)在网络育人环境中融入
  五四精神具有時代内涵,在不同时代都能对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帮助,不过这一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方式要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习惯。当前,网络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从网络上接收信息、传播信息,思政教育在开展时,也要积极占领网络这一思想传播高地,及时给大学生传递一些优质的思政教育信息。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的匿名性让各种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对此,高校更要重视网络育人环境的构建,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抵抗不良思想侵袭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6],将五四精神作为核心,打造一系列网络课程,给学生针对性获取五四精神相关学习资源提供条件,让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提升;第二,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媒介,对五四精神加以宣传,例如以周恩来等五四时期先进人物为专题,打造人物故事动态栏目,让大学生能从这些具体的人物事迹中感受五四精神内涵以及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而五四精神在教育目标以及内容上和其有着高度一致性,故在思政教育中可以积极融入五四精神,提升教育效果。在融合时,高校可以从理论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网络育人环境这几个方面入手,将五四精神落实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深化五四精神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政教育的质效。
  参考文献:
  [1]邵景均.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J].中国行政管理,2019(05):5.
  [2]刘振亚,黄志纯.五四精神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培塑[J].江苏高教,2020(05):105-108.
  [3]左文琦.五四精神对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08):72-74.
  [4]蒋广学,周培京.互联网的下半场与网络时代的新青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13):19-22.
  [5]杨友国.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学科研究方法论》[J].科研管理,2020,41(03):292.
  [6]李芳.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与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47-49.
  (荐稿人:袁秋宝,喀什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更新调整,退役士兵提升学历与技能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的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手段之一,成为退役士兵提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在引导退役士兵科学看待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市场需求与退役士兵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特点合理布局专业、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换代升级,加强质量监控,才能寻求到出路,最终实现退役士兵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民办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貢献是有目共睹的。广东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办学定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空间有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求。对品牌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要有的放矢,针对需求谋划品牌建设,借助相关有利政策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步伐。本文将重点阐述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高校发展的影响,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民办高校的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物质保障,更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学特色的重点。本文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背景,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运行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运行期间制度与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但是在指导思想方面缺乏准确把握,长效发展动力不足,且双师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核心重点工作,也是高校为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从育人覆盖面不广、育人队伍不够专业、育人作用不明显、育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出发,运用协同育人理论,尝试构建“四个一”工程:即打造一个党员教师示范岗、建立一支“大思政”育人队伍、规划一套协同育人工作考核考评办法、创新一套“党建+”工作育人模式,以不断提升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和高校育人水平,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是质量的基础,为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的质量,本文详细阐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CAS生涯服务功能领域专业标准的内容,包含使命;项目与服务;学生学习发展与成功;评估;获取公平、多样化与包容性;领导;人力资源;协作与沟通;道德、法律与政策;财务资源;技术;设施设计等十二项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启发我国高校大学生生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对各项工作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遵循这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更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正在加快高校转型发展,加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建设。对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的总结、研究,可为进一步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我国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武汉商学院自2015年起开办物流管理这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将中外合作办学办出特色、办成品牌、形成效应,逐步形成了适合该校的应用型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办学项目为例,通过介绍$汉商学院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学风建设和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一套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整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上一些政治倾向的渗透,其思想政治观念很容易产生困惑。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探讨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优化路径。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教育,为人才培养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路径对于增强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新传学生党支部为例,分析党支部的建设现状、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以期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文化自信,打破固化思维,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路径。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简易可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引入ACSI满意度模型概念,参考美国本科教育“GP”指标体系、NSSE项目指标体系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从学生满意度评价、学生教学参与评价和教育功能性评价等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F大学实地调研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指标体系量表的内部信度和总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