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建筑,往往更有味道。有时候,这个味道,从时间的隧道里悠悠然散发出来,芬香扑人,韵味隽永;有时候,这个味道,是后来人的重新打量,旧瓶装新酒,一样诱人。
经过不断改建翻新,房子最初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但细细打量这些老房子,它们合适的体量、匀称的比例、稳健的线条、与街道和周围房子的密切关系,还是能让人感受到设计者当初对它投入的那分心血和感情。
济南羲古会馆,用文化创意填充空间
济南的商埠区留存了大量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各类建筑,中西风格并存。据统计,经二路老商埠区周边,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建筑有17处之多。
位于经二路363号的“阜成信东记”便是这么一处。整座大院由南北东西四座楼体连成一个大四合院样式,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那曾是省城响当当的棉花行,创办于上世纪初。当年由“阜”“成”“信”三家股东共同出资30万大洋联合组成,生意红火。后伴随岁月变迁,渐渐衰败,风光不再。2009年8月,“阜成信东记”经过整修后,重焕光彩。如今,这里已经成了羲古会馆的一部分,并于2012年5月26日,以“文化产业园区”的身份登场亮相。
与之相邻的纬七路9号院,更成了羲古会馆的“主场馆”。“这里原为英国烟酒糖茶专卖局,近20年来基本闲置。经过修整、改造后。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和1000平方米的展览接待区。”羲古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施工之时-红砖、木梁、老扶梯这些‘‘老元素”不但被保留,还得以重点凸显,展厅内饰家具也多考虑古风,彰显悠然意趣。开园近一年来,该园区举办了多次主题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与艺术精品近距离接触;还开辟了专门的工作室,为艺术家提供了寻找灵感的创作空间,同时还吸引了多家知名文化产业机构进驻,“我们希望能将老建筑与现代产业融为一体,用十足的文化创意把偌大的空间填充起来,将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集画廊、古玩、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多种文化业态的组合区。”
除此之外,“年过九旬”的老洋行于2005年9月28日实现了“坐地平移”,又通过民间资本的介入,使一个融博物馆、餐饮、会所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老洋行成为纬六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位于经二路的宏济堂,2008年5月6日也实施了整体平移,经过加固和修缮,已变身为宏济堂中医药博物馆,成为山东省首家集地道药材销售、传统中医验方治疗、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药古籍文物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些老建筑都在改造后获得新生。
上海新天地,旧建筑新摩登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有些奇怪的地方,如果你转过这座城市,总会在不经意间经过新天地这块不大的都市商业地标。它的位置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这里曾经是中共一大的会址,传统石库门的建筑让人们看到一种不同于其他商业区庞大摩登建筑的新奇感。
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
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并带来一个街区的复兴。新天地也是如此,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北京798,废旧厂区变成时尚社区
走进北京798艺术区,工业厂房错落有致、砖墙斑驳,这里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与过时的机械等历史痕迹相映成趣,仿佛站来了一场时空的对话。
谈起北京798艺术区的历史,必须从新中国工业化开始说起。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该厂是由德国德绍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的,这家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其设计建造的建筑保留了典型的包豪斯学派风格。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如今,798已经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大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把它们发展成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影响。新的798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并重、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双赢,同时也是精英与大众的互动。在798之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一股旧厂房改造潮流,先后出现了上海莫干山、深圳LoFT等一大批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群落,798现象成为21世纪当代艺术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湾仔蓝屋再现香港风情
说起香港对旧建筑的保护,我们不得不提位于香港岛湾仔石水渠街香港百年老屋“蓝屋”,据了解,蓝屋原址曾是一所医院,1872年政府差饷征收册中名为“华佗医院”。
上世纪20年代拆卸后兴建现在四层高建筑,于1922年建成,楼梯间的墙壁、单位内的窗户同样由木材制造,而露台部分则采用钢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唐楼。72号地下为“华佗庙”,1950年代为黄飞鸿徒弟林世荣侄儿林祖开设的武馆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馆再改为其儿子林镇显的医馆。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政府为蓝屋外墙染上油漆时,因物料库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整座蓝屋便染成蓝色。
2006年,香港房屋协会宣布与市区重建局合作重新发展湾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筑物,包括蓝屋及邻近的黄屋与橙屋,辟作以茶及医疗为主题旅游景点,于7月21日入纸城市规划委员会将重建范围的使用用途更改为“休憩用地及保留历史建筑物作文化、社区及商业用途”,最快2010年竣工。但民间忧虑蓝屋内最有特色的木制楼梯、天花和内部结构会被作出更改或拆除,而原有的居民将不会获准在原处居留,而附近的车房和小商户更会被淘汰,社区网络将会被完全破坏,重建后只是一个古迹空壳。2009年9月蓝屋建筑群被发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历史建筑物名单中,香港政府以巨额资助吸引非牟利机构参与活化,而日后建筑群的色调亦不设限制,但要保存露台的悬臂式混凝土外廊、几何图案熟铁扶栏及混凝土托架。
2010年9月15日由圣雅各福群会提出的申请计划获得批准,将蓝屋活化成民间生活馆,并会首次采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包括蓝屋、黄屋及橙屋的14户居民继续留住,并获加建独立洗手间和升降机,更需要改建消防设施。原有的香港故事馆馆及导赏团将会保留,同时会开设小食店及糖水店。如今“蓝屋”成为访港游客到访的一个景点。
经过不断改建翻新,房子最初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但细细打量这些老房子,它们合适的体量、匀称的比例、稳健的线条、与街道和周围房子的密切关系,还是能让人感受到设计者当初对它投入的那分心血和感情。
济南羲古会馆,用文化创意填充空间
济南的商埠区留存了大量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各类建筑,中西风格并存。据统计,经二路老商埠区周边,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建筑有17处之多。
位于经二路363号的“阜成信东记”便是这么一处。整座大院由南北东西四座楼体连成一个大四合院样式,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那曾是省城响当当的棉花行,创办于上世纪初。当年由“阜”“成”“信”三家股东共同出资30万大洋联合组成,生意红火。后伴随岁月变迁,渐渐衰败,风光不再。2009年8月,“阜成信东记”经过整修后,重焕光彩。如今,这里已经成了羲古会馆的一部分,并于2012年5月26日,以“文化产业园区”的身份登场亮相。
与之相邻的纬七路9号院,更成了羲古会馆的“主场馆”。“这里原为英国烟酒糖茶专卖局,近20年来基本闲置。经过修整、改造后。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和1000平方米的展览接待区。”羲古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施工之时-红砖、木梁、老扶梯这些‘‘老元素”不但被保留,还得以重点凸显,展厅内饰家具也多考虑古风,彰显悠然意趣。开园近一年来,该园区举办了多次主题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与艺术精品近距离接触;还开辟了专门的工作室,为艺术家提供了寻找灵感的创作空间,同时还吸引了多家知名文化产业机构进驻,“我们希望能将老建筑与现代产业融为一体,用十足的文化创意把偌大的空间填充起来,将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集画廊、古玩、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多种文化业态的组合区。”
除此之外,“年过九旬”的老洋行于2005年9月28日实现了“坐地平移”,又通过民间资本的介入,使一个融博物馆、餐饮、会所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老洋行成为纬六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位于经二路的宏济堂,2008年5月6日也实施了整体平移,经过加固和修缮,已变身为宏济堂中医药博物馆,成为山东省首家集地道药材销售、传统中医验方治疗、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药古籍文物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些老建筑都在改造后获得新生。
上海新天地,旧建筑新摩登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有些奇怪的地方,如果你转过这座城市,总会在不经意间经过新天地这块不大的都市商业地标。它的位置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这里曾经是中共一大的会址,传统石库门的建筑让人们看到一种不同于其他商业区庞大摩登建筑的新奇感。
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
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并带来一个街区的复兴。新天地也是如此,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北京798,废旧厂区变成时尚社区
走进北京798艺术区,工业厂房错落有致、砖墙斑驳,这里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与过时的机械等历史痕迹相映成趣,仿佛站来了一场时空的对话。
谈起北京798艺术区的历史,必须从新中国工业化开始说起。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该厂是由德国德绍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的,这家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其设计建造的建筑保留了典型的包豪斯学派风格。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如今,798已经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大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把它们发展成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影响。新的798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并重、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双赢,同时也是精英与大众的互动。在798之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一股旧厂房改造潮流,先后出现了上海莫干山、深圳LoFT等一大批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群落,798现象成为21世纪当代艺术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湾仔蓝屋再现香港风情
说起香港对旧建筑的保护,我们不得不提位于香港岛湾仔石水渠街香港百年老屋“蓝屋”,据了解,蓝屋原址曾是一所医院,1872年政府差饷征收册中名为“华佗医院”。
上世纪20年代拆卸后兴建现在四层高建筑,于1922年建成,楼梯间的墙壁、单位内的窗户同样由木材制造,而露台部分则采用钢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唐楼。72号地下为“华佗庙”,1950年代为黄飞鸿徒弟林世荣侄儿林祖开设的武馆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馆再改为其儿子林镇显的医馆。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政府为蓝屋外墙染上油漆时,因物料库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整座蓝屋便染成蓝色。
2006年,香港房屋协会宣布与市区重建局合作重新发展湾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筑物,包括蓝屋及邻近的黄屋与橙屋,辟作以茶及医疗为主题旅游景点,于7月21日入纸城市规划委员会将重建范围的使用用途更改为“休憩用地及保留历史建筑物作文化、社区及商业用途”,最快2010年竣工。但民间忧虑蓝屋内最有特色的木制楼梯、天花和内部结构会被作出更改或拆除,而原有的居民将不会获准在原处居留,而附近的车房和小商户更会被淘汰,社区网络将会被完全破坏,重建后只是一个古迹空壳。2009年9月蓝屋建筑群被发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历史建筑物名单中,香港政府以巨额资助吸引非牟利机构参与活化,而日后建筑群的色调亦不设限制,但要保存露台的悬臂式混凝土外廊、几何图案熟铁扶栏及混凝土托架。
2010年9月15日由圣雅各福群会提出的申请计划获得批准,将蓝屋活化成民间生活馆,并会首次采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包括蓝屋、黄屋及橙屋的14户居民继续留住,并获加建独立洗手间和升降机,更需要改建消防设施。原有的香港故事馆馆及导赏团将会保留,同时会开设小食店及糖水店。如今“蓝屋”成为访港游客到访的一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