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鉴于物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物流高等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物流教学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满足物流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发展思路的目的。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四阶段教学方法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所高校设置此专业。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晚,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教学资源普遍匮乏,师资力量十分不足等原因,高校物流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意识,应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直是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经历多年教学探讨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1 物流高等教育现状
1.1 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需求 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物流研究等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中国物流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符,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层次偏低,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物流管理和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物流人才总量与需求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目前我国企业有1000 多万家,而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还不到1万家。今后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才能真正使我国现代物流得以顺利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的总量缺口很大,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国家12类紧缺人才之一,尤其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物流从业人员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从事物流行业的人中90%以上有学士学位。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提供的相关培训教育渠道太少。
1.2 物流人才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国内的物流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大量需求,另外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2001 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物流专业,同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16所院校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2002 年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在教育部备案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有9 所院校,2004年,全国共有97所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或物流工程专业,2005 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各类大专院校已达140多所。
1.3 重理论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物流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物流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在物流业应用中的不断扩大,如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交换中对电子资料交换系统的依赖等,这一领域对高级物流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符合跨国企业急需的高级物流人才。
2 物流教学改革探讨
2.1 教学安排环节探析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四年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物流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第一阶段按照人才规格要求安排文化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第二阶段按照物流业务分类进行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养成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第三阶段按照物流企业业务部门设置分别进行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第四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在对应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如图1所示)。
2.2 实践教学环境改革 根据“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原则,积极改善现有校内实训环境与条件,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互通,成为校企优势互补、设备技术先进、管理有效,兼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系统化多功能实训基地。
2.2.1 改建、扩建原有实训室,新建仿真型“物流公司” 为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设施、软件、环境、岗位职责等样式添置设备、购置典型管理软件、制作实训沙盘、配套企业文化环境等,把实训室建设成具备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企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型的实训环境。
2.2.2 建立校企互利互惠合作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設 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第一,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实现真实物流业务原始单据流转,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第二,将物流运输核心设备安装在校外公司物流的运输设备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此外,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校外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总之,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物流专业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与当时的市场及形势的变化相适应,并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惟有如此,物流专业教育才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旭.物流管理基础[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杜扬.
[2]张顺堂,黄力波.物流过程教学实训系统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6).
[3]况漠,谢如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2):87-89.
[4]汝宜红,田源,林自葵,章竟,徐杰.依托重点学科,建设物流学系列课程[DB/OL].http:/ /col.njtu.edu.cn/course/xnjp/index1.htlm.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四阶段教学方法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所高校设置此专业。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晚,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教学资源普遍匮乏,师资力量十分不足等原因,高校物流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意识,应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直是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经历多年教学探讨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1 物流高等教育现状
1.1 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需求 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物流研究等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中国物流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符,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层次偏低,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物流管理和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物流人才总量与需求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目前我国企业有1000 多万家,而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还不到1万家。今后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才能真正使我国现代物流得以顺利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的总量缺口很大,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国家12类紧缺人才之一,尤其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物流从业人员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从事物流行业的人中90%以上有学士学位。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提供的相关培训教育渠道太少。
1.2 物流人才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国内的物流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大量需求,另外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2001 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物流专业,同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16所院校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2002 年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在教育部备案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有9 所院校,2004年,全国共有97所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或物流工程专业,2005 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各类大专院校已达140多所。
1.3 重理论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物流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物流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在物流业应用中的不断扩大,如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交换中对电子资料交换系统的依赖等,这一领域对高级物流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符合跨国企业急需的高级物流人才。
2 物流教学改革探讨
2.1 教学安排环节探析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四年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物流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第一阶段按照人才规格要求安排文化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第二阶段按照物流业务分类进行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养成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第三阶段按照物流企业业务部门设置分别进行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第四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在对应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如图1所示)。
2.2 实践教学环境改革 根据“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原则,积极改善现有校内实训环境与条件,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互通,成为校企优势互补、设备技术先进、管理有效,兼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系统化多功能实训基地。
2.2.1 改建、扩建原有实训室,新建仿真型“物流公司” 为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设施、软件、环境、岗位职责等样式添置设备、购置典型管理软件、制作实训沙盘、配套企业文化环境等,把实训室建设成具备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企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型的实训环境。
2.2.2 建立校企互利互惠合作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設 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第一,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实现真实物流业务原始单据流转,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第二,将物流运输核心设备安装在校外公司物流的运输设备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此外,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校外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总之,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物流专业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与当时的市场及形势的变化相适应,并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惟有如此,物流专业教育才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旭.物流管理基础[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杜扬.
[2]张顺堂,黄力波.物流过程教学实训系统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6).
[3]况漠,谢如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2):87-89.
[4]汝宜红,田源,林自葵,章竟,徐杰.依托重点学科,建设物流学系列课程[DB/OL].http:/ /col.njtu.edu.cn/course/xnjp/index1.ht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