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my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学生“美读”,这是美育渗透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美育的直觉性,指导学生“美读”显得十分重要。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不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味地分析讲解,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尖锐批评,他说:“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出逻辑关系,传出意志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这当然要请都是们加紧进修,钻研业务,改革教学方法,从不注意读转变到好好地读”。
   二、运用形象感染学生,突出美育的形象性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鲁迅也说过:“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 学中,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性的特点,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靠抽象的判断、推理进行的,而是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从对美的事物形象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它,领悟它的。所以,我们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观赏一幅动人的绘画,远眺一片明丽的风景,都是在对形象的直接观照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的,甚至有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称赞它:“真美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文艺作品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进行有血有肉的生动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它的内容和形式的美,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做“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我们曾学习过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是由于陶渊明入世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弃官不做,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句,这首诗达到“以物观物”的境地,就只见美的感性形象,菊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而不见诗人的情感,仿佛真如无情一般。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首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笔下那幅静美的田园山水风光之中。“入境”之后,接着重点、详细介绍作者身世、背景、经历等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诗,静美的田园山水诗,不仅仅单纯是“以物观物”,正是诗人在人世痛苦不已才寄情于山水之间,试图在空灵的春山、明境般的秀水和自然的真气中消融了一切烦恼。让学生明白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类诗歌不是与情感绝缘的,而是一种情感的隐蔽式的表现。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记忆为想象提供材料,我们教师的指导就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1.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看到地边一棵被摧折而又顽强生长的牛蒡草,就完成了《哈泽·穆拉特》的构思,这是灵感的闪光照亮了他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并以此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2.要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美的事物诱发着学生的想象,同时又为它规定着一定的范围和方向。例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者,却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条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风摇曳的垂柳想象成一个粗壮有力的彪形大汉。可见,想象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
   3.增强记忆能力。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主题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文本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拔高其道德境界。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不少教师往往把参考书或参考答案对作
期刊
教学反思内容十分广泛,在新课课标要求下,教学反思可侧重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联系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成功
期刊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善良、本分而命运悲惨的悲剧女性形象——祥林嫂。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女性的精神风貌与解放的程度,因此伟大的作家往往以女性为切入点,进而批判现实、剖析社会,达到现实重构的目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如此,被成为民族魂的鲁迅同样如此。那么在鲁迅笔下,祥林嫂有着怎样的悲剧遭际,是哪些原因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发生?  祥林嫂的一生充
期刊
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一种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论点,然后用几个分论点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下面对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作全面的介绍,以供同学们在具体的作文中,针对作文的特点选择而用。    分论点也就是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一、拟写分论点五
期刊
上学期,我帮助本校的一位语文教师备课,因为她要参加区里的优质课评选。选定的课文是《孤独之旅》——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  之前,我并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又因为这是一篇学生自读课文,所以,尽管我曾经教过,但说实话,已经没有很深的印象了。  这次帮助备课,使得我重新读了这篇课文,可以说,此次的“读”,是精读:一读再读三读课文自不必说,就连教参,我也是一字不落的读了几遍,自认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期刊
1.南渡前的创作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无比热爱生活,感情执着缠绵,多愁善感的女子。这一时期她的词主要内容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出身高贵的少女、少妇风雅情趣,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表白以及别离相思痛苦。词的风格婉约隽秀、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动人,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才女的审美意识。并独树一帜,创作了“易安体”。   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李清照创作的一个内容。如
期刊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最个性化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鉴赏的路子必然是多元的,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与把握同一部作品。体温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其优越性的。和一般提问不一样,鉴赏式的提问除了具备启发性,可答性(指能让学生有思考的契入点,具体而不抽象)等特性之外,还需有其他的特性。   文
期刊
一、用师爱打动“学困生”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受排斥,被讽刺,遭冷眼的体验较多,他们内心更需要温暖,需要爱。只有从心底里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心和期待,才可能让他们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自觉地将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我以前有个叫罗莉的学生,她沉默寡言,不爱学习,成绩很差。经我了解和观察,发现她的脑瓜其实很灵活,据说小学成绩也是十分优秀。我多次单独找她
期刊
一、关于开放式的语文知识网络的备考模式   开放式的语文知识网络的备考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必须做到精炼,不能占太多时间,要把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读书、思考、练习、讨论、交流、总结与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只是讲授知识结构中的主线,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内因去发挥作用,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真正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采用网络式备考模式
期刊
“博陵(河北蠡县)崔护,唐朝贞元(公元785—805)年间进士。为人洁净,容貌俊美,孤高寡合,飘逸不群。”   清明那天,天清气朗,想起游春,独自一人走到都城南,青草刚刚展叶,暖风扑面而来,心里一阵畅快。行至一亩方圆一个小庄,有户人家,花丛绿树,寂寂无声。也走热了,也走渴了,敲门寻点水喝。等了一会儿,似若无人,忽而从门缝透出细声娇语:“谁呀?”崔护自报姓名,“出来踏青,走渴了,寻点水喝。”女子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