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何以能解忧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学者对《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理解不一。一、谖草是否为实有之物。1.孔颖达、马瑞辰等认为“谖非草名”,谖草只是想象之物,并非实有。2.陆德明、黄焯等则认为谖草即萱草、忘忧草。二、萱草能否忘忧,怎样使用方能解忧?1.姚际恒等否认萱草可解忧。2.孔颖达等既判定谖草为想象之物,因此认为其功效也非寻常实有之物可比,以为只要种植、观赏萱草即可奏忘忧之效。3.朱熹等则认为萱草可以解忧,但不是观赏,而是食用。现当代的《诗经》译注著作与大型辞书一般照录旧注“谖草令人忘忧”说,普遍认为谖草就是萱草,但对萱草是否真的能忘忧,为什么能忘忧,大多未作进一步的说明。①笔者拟在传笺注疏与传统辞书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辩证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谖草即萱草
  
  关于谖草是否为实有之物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1.认为谖草非实有之物。孔颖达、马瑞辰等认为“谖非草名”,即使有谖草,也不是实有之物,而是出于想象。孔颖达:“谖训为忘,非草名。故传本其意言‘焉得谖草’,谓欲得令人善忘忧之草,不谓谖为草名。故《(尔雅)·释训》云:‘谖,忘也。’孙氏引《诗》云:‘焉得谖草’,是谖非草名也。”[1]马瑞辰:“瑞辰按:《说文》:‘藼,令人忘忧之草也。’引《诗》‘安得藼草’,或从煖作蕿,或从宣作萱。古人多以同声假借,《毛诗》作谖者,藼字之假借。《尔雅·释训》:‘萲,谖,忘也。’《释文》引《诗》‘焉得萲草’,萲,谖皆以释《诗》,萲又蕿字之省借,传云:‘谖草令人忘忧’,据《释文》云:‘善忘,亡向反。’又《尔雅释文》亦引毛传‘萲草令人善忘’,是毛传本作‘谖草令人善忘’,今正义本作‘令人忘忧’者误也。阮宫保校勘记云:‘传不言忧,故笺言忧以申之。’今按《文选·谢惠连西陵遇风诗》李注引《韩诗》‘焉得諠草’,薛君曰:‘諠草忘忧也。’忘忧之说实本《韩诗》,郑君先通《韩诗》,故以忘忧为说。《说文》:‘萱,令人忘忧之草。’亦《韩诗》也。传、笺皆作设想之词,不谓实有此草。”[2]2.认为谖草就是萱草。陆德明《经典释文》:“谖,本又作萱,氵兄 爰反 。《说文》作藼,云‘令人忘忧也。’或作蘐。”[3]黄焯:“焯按:(萱)以忘忧得有谖名,因谖而转名藼萱,谓萱取义于谖可也,谓谖非草名不可也。”[4]
  按:先秦文字使用尚不规范统一,“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常有一词多字现象,这里的谖、萱是同词异字现象,据《说文解字》:“藼,令人忘忧草也。从艸,憲声。诗曰:‘安得藼草’。蕿,或从煖。萱,或从宣。”[5]《说文通训定声》:“藼字亦作蘐,作萲,《诗·伯兮》毛本以谖为之,韩诗以諠为之。”[6]知藼、蕿、谖、諠都是萱的另一种写法,“萱”早期字形作“谖”,添改形符艸头后作“萲、蘐、蕿”,后又改声符“煖”为“憲”,字形作“藼”,再后又改声符为“宣”,曾用字形“諠”,最终添改形符类化作“萱”。“萱”与《毛诗》中的“谖”,《韩诗》中的“諠”为同词异字关系,“谖草”即“萱草”,又名忘忧草,今人多呼之为黄花菜、金针菜。萱草之得名,是因其令人善忘忧,故古人以含“忘”义的“谖”为其命名,《尔雅·释训》:“萲、谖,忘也。”[7]萱、谖同音,萱的读音中本暗藏“忘”义,但由于声符的变换,萱与“忘”之间的关系已不易被发现,又由于草药知识的失传,后人已不熟悉萱草的忘忧功效,因此怀疑普普通通的萱草与传说中神奇的忘忧草不是一回事,实则谖草就是萱草、忘忧草。
  
  二、食萱忘忧
  
  关于萱草能否忘忧,前人有三种见解。1.姚际恒等否认萱草可解忧。清姚际恒:“无论谖之非萱,今即以萱言之,一卉耳,何以能令人忘忧?即询之三尺童子而亦不信者,此传讹之绝可笑
  者也。”“毛传曰谖草令人忘忧,此语鹘突不可
  解。”[8]2.孔颖达等认为种植、观赏萱草有忘忧功效。孔颖达《正义》曰:“树之于北堂之上,冀观之以忘忧”。历代文人学者多袭此说。如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9]《汉语大词典》:“萱草,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10]然而萱草花没有香味,这种仅靠栽种赏其形色而能忘人之忧之说,实在令人生疑,故梅尧臣发出疑问:“人心与草不相同,安有树萱忧自释,若言忧及此能忘,乃是人心为物易。”[11]3.朱熹等认为食用萱草方可忘忧。宋朱熹《诗集传》:“谖,忘也。谖草、合欢,食之令人忘忧者。”[12]李时珍虽兼收赏萱忘忧说,但作为医药学家,他指出:“嵇康《养生论》《神农经》言‘中药养性’,故‘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亦谓食之也。”[13]肯定了食萱忘忧说。
  按:萱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忘忧草,为常见蔬菜、常用中草药,它的药用价值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之练形,六芝之延年也。中药养性,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夫命之所以延,性之所以利,病之所以止,当其药应以病也。”[14]又《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暝,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15]又《古今注》:“牛亨问曰:‘将离相赠以芍药者何也?’答曰:‘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亦犹相招召。赠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也。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以丹棘,丹棘一名忘其忧草②,使人忘其忧也。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16]又《本草纲目》:“萱本作谖,谖,忘也。《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谓忧思不能自遣,故欲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董子云:‘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丹棘,一名忘忧故也。’嵇康《养生论》《神农经》言‘中药养性’,故‘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亦谓食之也。苗草气味甘凉、无毒。主治:煮食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大明消食利湿热时珍作葅利胸膈,安五脏,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苏颂”[17]又《诗经类考》:“《图经》云:‘萱味甘而无毒,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葅,利胸膈甚佳。’”[18]
  上引诸书都提及萱草可忘忧,各书所引中草药除萱草外尚有五石、六芝、合欢、大黄、当归、芍药,这些都是食用药物③,所引豆、榆、豚鱼都是常见食物,由此可以推知萱草也不外食物与药物之类。上举《诗经类考》“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葅”,明白指出萱草可供食用。此外,从《养生论》“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之语可知服用萱草可解忧为当时“常世所识”“愚智所共知”,由此可以说明《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说文》“藼,令人忘忧草也。”不言“食之”之故,这是因为服食萱草可以忘忧本是常识,不言而喻,如今言“枣,补脾”“核桃,补脑”无需特别言明“食之”一般。由《古今注》:“合欢树似梧桐,枝弱叶繁,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绊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嵇康种之舍前。”[19]所载可知至晋代人们已误以为栽种合欢即可蠲忿,于此可见由于草药知识的缺乏而遭到误解的何止萱草一例。
  不仅传统药典,现代医学也证明萱草有安神、镇静作用,《中华本草》:“药理:花浸膏及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可使其自发活动显著减少,提示金针花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宽胸解郁,凉血解毒。主治小便短赤,黄疸,胸闷心烦,少寐,痔疮便血,疮痈。”“柴裔《食鉴本草》:‘利心气,好欢乐,令人忘忧,轻身明目,利胸膈’。”“《食物考》:‘下气怡神,解热散郁,利便疸清。’”“《随息居饮食谱》:‘养心,解忧释忿,荤素宜之,与病无忌。’”“药论:论金针菜的药性、功用张山雷:‘萱草花,今为恒食之品,亦禀凉降之性,〈日华子〉谓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苏颂谓利胸膈,安五脏;濒湖谓消食利湿热,其旨皆同。又今人恒以治气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颇著。”[20]《食品的营养与食疗》:“近年研究发现,黄花菜还有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的功效,有安神作用。乘船航海食之可减轻晕船,对神经衰弱者有镇静安眠作用。”[21]
  综上所述,可知谖草即萱草,服食之可以忘忧。
  
  注释
  ① 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谖草即萱草;余冠英《诗经选》等以为谖草是假想之草;陈子展《诗经直解》等认为谖草不能忘忧;蒋立甫《诗经选注》、程俊英《诗经选译》、杜若明《诗经》、褚斌杰《诗经全注》等虽认为谖草可以忘忧,但未说明理由;《国语注解诗经》、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等提出食用萱草才能忘忧。
   ② 忘忧草之称丹棘,或可追溯至《山海经》。据《山海经·西山经》:“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郝)懿行案:‘劳,忧也。’”按:《西山经》中“食之不劳”的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而桃实色丹,“酸枣”称“棘”,故可称“不忧之果”为丹棘,后因此以丹棘称忘忧草。见郭璞撰,郝懿行笺疏《山海经》,见郝氏遗书第十九至二一册,光绪八年(1883)东路厅署本。详见《四库全书·子部·山海经·西山经》1042册,P14。
  ③ 检苏颂《四库全书·图经本草》,“五石”指五色石脂,黄石脂“久服轻身延年”,黑石脂“久服益气”,白石脂“久服安心不饥,轻身延年”,赤石脂“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青石脂“久服补髓益气,不饥延年”。(1987:622)检《四库全书·本草纲目》,74卷“六芝”指六色灵芝: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1987:587-589)
   按:五石六芝向为道家所推崇,《道藏·养性延命录》卷上(陶弘景攒,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道藏》18册P475):“《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又《道藏·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道藏》6册P606):“神仙服食饵……赤石脂味酸、无毒,白石脂味甘、无毒、平,黑石脂味咸无毒,黄石脂味苦无毒。青石脂味酸、无毒、平,皆养性长年药也。”又《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P10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魏晋时人风行服食‘五石散’,其配方中即有赤石脂。”以上诸书皆可佐证五石、六芝为食用药物。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327页,中华书局,1980
  [2] 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222页,中华书局,1989
  [3] 陆德明《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经典释文》327页,中华书局,1980
  [4] 黄焯《诗疏平义》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许慎《说文解字》16页,江苏古籍刻印社,1997
  [6]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718页,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
  [7]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 姚际恒《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诗经通论》卷四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 郭茂倩《乐府诗集·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9
  [10]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9册490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11]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萱草》中册4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 朱熹《诗集传》40页,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61
  [13] 李时珍《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本草纲目》773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4] 原本《神农经》今已亡佚,此条辑自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物性》,据《四库全书·博物志》1047册589页,1987
  [15] 晋·嵇康《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二·养生论》(1063册)347页,1987
  [16] 晋·崔豹撰,张元济校《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古今注·问答疑义第八》71页,上海涵芬楼影印宋刊本,1985
  [17] 《四库全书·本草纲目》73卷207页,1987
  [18] 明·沈万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诗经类考》59卷532页,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 晋·崔豹撰,张元济校《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古今注》下《草木第六》11页,上海涵芬楼影印宋刊本,1985
  [2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八册101-10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1] 赵章忠主编《食品的营养与食疗》131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通讯地址: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我的专业方向是搞文学评论和写作的。积习难改,我常常带着写书评的眼光读书,不论读熟人的书还是读生人的书,都要说点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毛病,就常常得罪人。我又有两癖:一是爱收集有关写作的成语、谚语癖;二是藏书癖。例如,马国凡先生的《熟语丛书》;温端正先生的《谚语》、《歇后语》以及在上海主编的《语海》;武占坤先生主编的《中华风土谚志》、自著的《中华谣谚研究》、《汉语熟语通论》(修订本)等,我都有。最近又
期刊
在近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林培松注重笔墨表现语言的丰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语言趣味,能在奔放中求宁静,粗犷中求精微,磅礴开合中显清秀飘逸。  认真品读林培松近期的作品,呈现给人的是一派祥和阳光的景象。作品流露出的是优美而抒情的意境之美:有烟云缭绕群峰之中的流动之美,有古道遥遥、古木参天的雄阔之美,有小桥流水渔歌唱晚的田园之美。小品雅趣古韵风雅,通景巨制开合大度、气势壮美,可贵之处给人以画外有画
期刊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崇武就称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崇武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 “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
期刊
闽南红砖厝有全国其它地区所没有的“皇宫起”体式,即仿照紫禁城皇宫的体式建造。闽南红砖厝还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这说的是闽南红砖厝“皇宫起”的建筑形式。  闽系红砖建筑,在闽南以泉州为核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红砖建筑以三间张
期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对汉、英语之间的对称(或对等)与不对称(或不对等)现象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然而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现象的列举对比上,且多从语言外部追本溯源,很少从语言内部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汉、英语际交际中不仅存在一定数量的高度对称的对应语词,如“黑板”与blackboard,和少数谚语,如“血浓于水”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更存在大量实际对称很
期刊
口福  福州地理位置优越,“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益”,拥有“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和“满城绿荫,暑不张盖”的山水城市景观,加之福州偏居东南,远离中原,避离了政治斗争和兵荒马乱,成为理想的安乐之所。  同时,这里海风浸润、三山遮蔽、气候宜人、物产丰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丰年治世,气象闲暇”。加之南迁汉人带来的崇礼重教、和合儒雅的内陆气质,福州文教昌明、世风古
期刊
刘世儒先生曾经对量词“幅”作过论述,认为“幅”称量“布帛”是由本义而来,用于“纸”是取其平面作用[1]。因为刘先生主要侧重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量词研究,受语料所限,对“幅”的演变过程描写得颇为简单,事实上,“幅”虚化为量词后经历了“度量量词—度量量词和个体量词—个体量词”三个阶段。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量词“幅”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一、量词“幅”的产生及其时代    《说文
期刊
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学家在给文字下定义时都说,文字是传递信息的书写符号系统;只有中国当代辞书,无一例外,都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这种显然错误的定义,却是迄今统治着中国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一整套基础概念。北大语言学教授苏培成竟然断言:这是一切文字的共性;还说,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既不符合事实,也有悖于逻辑。因为文字,不都是
期刊
“有+VP”一类句式近些年颇受语法学界关注,多数论者认为这类句式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通话,并形成新的语法变异。关于这一变异形式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王森等人认为,普通话中这一新兴的句式“与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有关”,近代汉语为普通话中这一句式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历史依据”。①王森等所谓“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唯一的根据是孙锡信《〈老乞大〉〈朴通事〉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期刊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是苏轼《荔支叹》中的诗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本诗“解题”中写道:“作者把荔支作为祸根,从汉、唐统治者贪图享受,不惜骚扰人民的历史事实,联系到现实,指名揭发那些官僚争新买宠、谄媚无耻的行为,不稍隐讳。”该书在“尤物”一词下注:“尤物,珍异的物品。”(见该书中编第二册159、160页)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本诗“尤物”下注:“尤物,奇异、珍贵的物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