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41-03
我在翻阅中国鼓曲艺术史时,头脑中时常就冒出一个名字——金蝴蝶,她就像梦一样在我的脑海中若隐若现……
一、
清光绪元年(1875年),金蝴蝶出生在铁岭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她不但长相俊美,嗓音清脆,而且还天生喜欢唱大鼓,天天唱,唱起来就很开心。这在当时就显得特别奇葩,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女人唱大鼓,唱大鼓的艺人不但是青一色的男性,还以盲人居多。
金蝴蝶天生就和大鼓有着不解之缘,心中时时鼓荡着对大鼓艺术的追求,只悔恨遇不到能懂她的人。
“夜夜夜夜,我为谁心跳,我唱给谁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也许是命中注定,正纠结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终于遇到了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人——就是她的师傅梁福吉。
梁福吉(约1865---1927),本名梁寿山,奉天大鼓南城调开山鼻祖之一,被誉为“关东第一大鼓,光绪年间曾应邀进京為光绪皇帝演唱,先唱一段《鲁达除霸》皇上没听够,又唱一段《赵云救主》受到奖赏。从此声名大振。
金蝴蝶跟随师傅梁福吉之后,从东北大鼓的说功和唱功到鼓板技巧、音乐唱腔、表演流派、名家名段等都得到了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唱之余,她还按照师傅的教诲,用心揣摩人物心理,以求表演时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从子弟书段《忆真妃》中的杨玉环到《糜氏托孤》中的糜夫人和赵云以及《回杯记》的张廷秀等人物,她都反复琢磨,精益求精。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她已经从恩师的演唱特点中领悟到师傅基本功扎实、嘴皮子利索(吐字清楚)、表演卖力气、有感情,唱腔三板一眼,深沉委婉,极富感染力。这让金蝴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二、
很快,金蝴蝶作为“关东第一大鼓”梁福吉最得意的女弟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了东北大鼓第一个“女大鼓”。 金蝴蝶原本就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再加上嗓音圆润动人,因此她一出场,就满场皆惊,一炮走红。她唱《黛玉悲秋》让人愁肠百结;她唱《忆真妃》令人声泪俱下;她就像那宣纸上洇着的蝴蝶,细细的腰一摆,便是万种风情;抖动一下翅膀,便是满台春色,难怪有那么多热爱她的粉丝。甚至有一位京城来的阔少还专门为她写了段子弟书段《阔大烟叹》流传百年:
这日来到奉天省
住在得胜大南关。
叫个说书女大鼓,
说的廷秀打赵昂(男)。
王二姐思想那位张廷秀,
好像真的一样般。
此人名叫金蝴蝶,
全城人等知的全。
从唱词中不难看出,此时的金蝴蝶已在沈阳相当的有名。也正是这位北京来的阔少爷把金蝴蝶写成进了鼓词,让金蝴蝶的的名声越发响亮起来。
三、
据史料记载,清代的大鼓艺人,多是走乡串户,有些人家办红白喜事也常请艺人去说书唱曲,还有少数艺人随兵营说书唱曲,艺人进城后,多半是先“撂地摊”后“占馆子”。 “撂地摊”是指在“杂巴地”或庙会献艺。大鼓艺人在街头卖艺“串巷子”有人请,马上就支鼓演唱,到大户人家演出叫“闯宅门子”,有些水平高,名气大的艺人则上茶馆献艺,叫“占馆子”。少数著名艺人则常被官僚、阔商人请到府中去演出,叫“唱堂会”。
最初进城,金蝴蝶是带着梁福吉师傅传授的“十八般武艺”,跟随丈夫王维恒来到大鼓的发祥地奉天的。那时的东北大鼓艺人多为自弹自唱,艺人称为“搓单鼓”清一色的“男大鼓”,唱的都是长篇大鼓书,金蝴蝶来到这片陌生的繁华都市,她不管不顾,一意孤行,这才成就了她截然不同于世俗女子的魅力。
她来到奉天的“杂巴地”,开始了“撂地摊”, 她鼓点一敲,刚一亮嗓,红楼小段便唱的婉转缠绵,如泣如诉。看她演唱的人山人海,其它“杂巴地”观众走没了,连奉天的大鼓艺人车德宝都佩服她,几乎是一夜之间,金蝴蝶成为奉天城一道靓丽的风景,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在一片叫好声中,她遇到了鼓曲人生中另一个最懂她的人——琴师赵闻生。赵闻生本来是评词艺人,在奉天小西门里石头市洪泰轩献艺,当时已经小有名气。1979年春,辽宁省博物馆在清理旧藏拓片时,发现光绪四年(1878)沈阳小东关老君堂所立“江湖行”祖师碑上,赵闻生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试着给金蝴蝶上弦,一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几根竹棍组成的鼓架子上,弦子一响、鼓板一敲。随着金蝴蝶“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两大口的唱腔,清脆悦耳。颇见法度,喝彩一片……
金蝴蝶听着他那多少次梦想着拥有的弦声,手心都略有一点颤动,那种意外的欣喜与单恋者突然获得意中人的允诺后的感觉相似。从此他们琴瑟和鸣,发挥“女大鼓”的演唱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在当时各种唱法中,有了一席之地。演唱出许多经典之作,开创了东北大鼓第一代“女大鼓”的全新时代。一位研究者声称:没有金蝴蝶第一位“女大鼓“的诞生,东北大鼓就没有二十世纪的繁荣。更有研究者断言:倘若说黄辅臣是十八世纪东北大鼓最伟大的先行者,那么十九世纪东北大鼓最伟大的先行者当属金蝴蝶。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缺少录音条件,没有传下音响资料,但我们仍然能从后人的传唱中感悟到当时的盛况。
四、
琴师的加盟,给金蝴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当时的金蝴蝶专攻小段,为了把“女大鼓”的“小口调”表演发挥到极致,她广泛吸收东北民歌、东北小调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在琴师的伴奏下,“小口调”与流传了百年的“男大鼓”的“大口调”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使东北大鼓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色彩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金蝴蝶的演唱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时尚,茶楼、酒肆、及寺庙里,鼓声、弦声不断,到处有金蝴蝶的歌声,听众无数,凡操办红白喜事时能邀请到金蝴蝶演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那年她还不到二十岁,她演唱《忆真妃》极具传统意蕴的唱词,释放出阵阵凄美的旋律,她那婉转缠绵的唱腔便如水一般地流淌跌宕,鼓槌在鼓面上轻巧地跳跃起来,在那一刻,美妙的唱腔和美丽的弦声,她的灵魂甚至已经出窍,她太美了!
《黛玉悲秋》很经典的曲目,据说,金蝴蝶把林黛玉演唱的既细腻,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哀婉和无法漠视的华丽,掺杂着悲情、悸动、决绝和崇高。她在华彩腔调的行腔中,显示了对东北大鼓技艺高超的驾驭能力,展示浓郁的“本土文化”韵味,可以说每句都有精湛不俗的唱腔旋律,被后来的“女大鼓”纷纷效仿。
五、
可就在她如日中天之时,万万没有想到,一个魔爪已经慢慢向她靠近。
这是1895年的冬天,这个冬天比比任何一个冬天都更加寒冷。这个冬天,沈阳东陵陵前堡一个给皇家看坟的坟奴姚远山(外号姚秧子)以唱堂会为名,用一万吊钱博取金蝴蝶丈夫的信任,把金蝴蝶骗到东陵家中,强行霸占,受尽凌辱。而姚远山家中的大老婆趁他出门,把金蝴蝶锁在柴房里,不给吃、不给喝,冻饿交加,让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大鼓名艺人含恨死去。
那样的社会根本不配产生金蝴蝶这样的艺人,金蝴蝶的花样年华才刚刚开始,就像一只蝴蝶一样,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倩影,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六、
弦声为蝴蝶醉,蝴蝶却随风飞。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这场劫难,金蝴蝶的后来会怎样……
作者简介:
刘玲:沈阳市群众艺术馆创编调研部业务干部,沈阳群众文化杂志编辑,群众文化《非遗视野》专栏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北大鼓负责人,2013年曾荣获 “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调演”导演一等奖,2014年辽宁省“小品、小戏曲艺展演”导演一等奖,编导的作品曾荣获辽宁省“群星奖”金奖。撰写论文《从中国鼓曲艺术透析东北大鼓的传承价值》获文化部社文图司最高奖优秀论文奖,《刘兰芳:我的童子功是唱东北大鼓——听著名曲艺家刘兰芳讲她和东北大鼓的故事》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飘逸的青布旗袍》在国家级文化核心期刊《文化月刊》上发表,《关东鼓曲艺术的源头:东北大鼓乡味浓》在南京大学非遗报上发表,一年撰写十几篇关于东北大鼓文章。
我在翻阅中国鼓曲艺术史时,头脑中时常就冒出一个名字——金蝴蝶,她就像梦一样在我的脑海中若隐若现……
一、
清光绪元年(1875年),金蝴蝶出生在铁岭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她不但长相俊美,嗓音清脆,而且还天生喜欢唱大鼓,天天唱,唱起来就很开心。这在当时就显得特别奇葩,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女人唱大鼓,唱大鼓的艺人不但是青一色的男性,还以盲人居多。
金蝴蝶天生就和大鼓有着不解之缘,心中时时鼓荡着对大鼓艺术的追求,只悔恨遇不到能懂她的人。
“夜夜夜夜,我为谁心跳,我唱给谁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也许是命中注定,正纠结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终于遇到了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人——就是她的师傅梁福吉。
梁福吉(约1865---1927),本名梁寿山,奉天大鼓南城调开山鼻祖之一,被誉为“关东第一大鼓,光绪年间曾应邀进京為光绪皇帝演唱,先唱一段《鲁达除霸》皇上没听够,又唱一段《赵云救主》受到奖赏。从此声名大振。
金蝴蝶跟随师傅梁福吉之后,从东北大鼓的说功和唱功到鼓板技巧、音乐唱腔、表演流派、名家名段等都得到了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唱之余,她还按照师傅的教诲,用心揣摩人物心理,以求表演时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从子弟书段《忆真妃》中的杨玉环到《糜氏托孤》中的糜夫人和赵云以及《回杯记》的张廷秀等人物,她都反复琢磨,精益求精。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她已经从恩师的演唱特点中领悟到师傅基本功扎实、嘴皮子利索(吐字清楚)、表演卖力气、有感情,唱腔三板一眼,深沉委婉,极富感染力。这让金蝴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二、
很快,金蝴蝶作为“关东第一大鼓”梁福吉最得意的女弟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了东北大鼓第一个“女大鼓”。 金蝴蝶原本就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再加上嗓音圆润动人,因此她一出场,就满场皆惊,一炮走红。她唱《黛玉悲秋》让人愁肠百结;她唱《忆真妃》令人声泪俱下;她就像那宣纸上洇着的蝴蝶,细细的腰一摆,便是万种风情;抖动一下翅膀,便是满台春色,难怪有那么多热爱她的粉丝。甚至有一位京城来的阔少还专门为她写了段子弟书段《阔大烟叹》流传百年:
这日来到奉天省
住在得胜大南关。
叫个说书女大鼓,
说的廷秀打赵昂(男)。
王二姐思想那位张廷秀,
好像真的一样般。
此人名叫金蝴蝶,
全城人等知的全。
从唱词中不难看出,此时的金蝴蝶已在沈阳相当的有名。也正是这位北京来的阔少爷把金蝴蝶写成进了鼓词,让金蝴蝶的的名声越发响亮起来。
三、
据史料记载,清代的大鼓艺人,多是走乡串户,有些人家办红白喜事也常请艺人去说书唱曲,还有少数艺人随兵营说书唱曲,艺人进城后,多半是先“撂地摊”后“占馆子”。 “撂地摊”是指在“杂巴地”或庙会献艺。大鼓艺人在街头卖艺“串巷子”有人请,马上就支鼓演唱,到大户人家演出叫“闯宅门子”,有些水平高,名气大的艺人则上茶馆献艺,叫“占馆子”。少数著名艺人则常被官僚、阔商人请到府中去演出,叫“唱堂会”。
最初进城,金蝴蝶是带着梁福吉师傅传授的“十八般武艺”,跟随丈夫王维恒来到大鼓的发祥地奉天的。那时的东北大鼓艺人多为自弹自唱,艺人称为“搓单鼓”清一色的“男大鼓”,唱的都是长篇大鼓书,金蝴蝶来到这片陌生的繁华都市,她不管不顾,一意孤行,这才成就了她截然不同于世俗女子的魅力。
她来到奉天的“杂巴地”,开始了“撂地摊”, 她鼓点一敲,刚一亮嗓,红楼小段便唱的婉转缠绵,如泣如诉。看她演唱的人山人海,其它“杂巴地”观众走没了,连奉天的大鼓艺人车德宝都佩服她,几乎是一夜之间,金蝴蝶成为奉天城一道靓丽的风景,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在一片叫好声中,她遇到了鼓曲人生中另一个最懂她的人——琴师赵闻生。赵闻生本来是评词艺人,在奉天小西门里石头市洪泰轩献艺,当时已经小有名气。1979年春,辽宁省博物馆在清理旧藏拓片时,发现光绪四年(1878)沈阳小东关老君堂所立“江湖行”祖师碑上,赵闻生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试着给金蝴蝶上弦,一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几根竹棍组成的鼓架子上,弦子一响、鼓板一敲。随着金蝴蝶“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两大口的唱腔,清脆悦耳。颇见法度,喝彩一片……
金蝴蝶听着他那多少次梦想着拥有的弦声,手心都略有一点颤动,那种意外的欣喜与单恋者突然获得意中人的允诺后的感觉相似。从此他们琴瑟和鸣,发挥“女大鼓”的演唱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在当时各种唱法中,有了一席之地。演唱出许多经典之作,开创了东北大鼓第一代“女大鼓”的全新时代。一位研究者声称:没有金蝴蝶第一位“女大鼓“的诞生,东北大鼓就没有二十世纪的繁荣。更有研究者断言:倘若说黄辅臣是十八世纪东北大鼓最伟大的先行者,那么十九世纪东北大鼓最伟大的先行者当属金蝴蝶。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缺少录音条件,没有传下音响资料,但我们仍然能从后人的传唱中感悟到当时的盛况。
四、
琴师的加盟,给金蝴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当时的金蝴蝶专攻小段,为了把“女大鼓”的“小口调”表演发挥到极致,她广泛吸收东北民歌、东北小调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在琴师的伴奏下,“小口调”与流传了百年的“男大鼓”的“大口调”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使东北大鼓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色彩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金蝴蝶的演唱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时尚,茶楼、酒肆、及寺庙里,鼓声、弦声不断,到处有金蝴蝶的歌声,听众无数,凡操办红白喜事时能邀请到金蝴蝶演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那年她还不到二十岁,她演唱《忆真妃》极具传统意蕴的唱词,释放出阵阵凄美的旋律,她那婉转缠绵的唱腔便如水一般地流淌跌宕,鼓槌在鼓面上轻巧地跳跃起来,在那一刻,美妙的唱腔和美丽的弦声,她的灵魂甚至已经出窍,她太美了!
《黛玉悲秋》很经典的曲目,据说,金蝴蝶把林黛玉演唱的既细腻,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哀婉和无法漠视的华丽,掺杂着悲情、悸动、决绝和崇高。她在华彩腔调的行腔中,显示了对东北大鼓技艺高超的驾驭能力,展示浓郁的“本土文化”韵味,可以说每句都有精湛不俗的唱腔旋律,被后来的“女大鼓”纷纷效仿。
五、
可就在她如日中天之时,万万没有想到,一个魔爪已经慢慢向她靠近。
这是1895年的冬天,这个冬天比比任何一个冬天都更加寒冷。这个冬天,沈阳东陵陵前堡一个给皇家看坟的坟奴姚远山(外号姚秧子)以唱堂会为名,用一万吊钱博取金蝴蝶丈夫的信任,把金蝴蝶骗到东陵家中,强行霸占,受尽凌辱。而姚远山家中的大老婆趁他出门,把金蝴蝶锁在柴房里,不给吃、不给喝,冻饿交加,让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大鼓名艺人含恨死去。
那样的社会根本不配产生金蝴蝶这样的艺人,金蝴蝶的花样年华才刚刚开始,就像一只蝴蝶一样,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倩影,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六、
弦声为蝴蝶醉,蝴蝶却随风飞。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这场劫难,金蝴蝶的后来会怎样……
作者简介:
刘玲:沈阳市群众艺术馆创编调研部业务干部,沈阳群众文化杂志编辑,群众文化《非遗视野》专栏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北大鼓负责人,2013年曾荣获 “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调演”导演一等奖,2014年辽宁省“小品、小戏曲艺展演”导演一等奖,编导的作品曾荣获辽宁省“群星奖”金奖。撰写论文《从中国鼓曲艺术透析东北大鼓的传承价值》获文化部社文图司最高奖优秀论文奖,《刘兰芳:我的童子功是唱东北大鼓——听著名曲艺家刘兰芳讲她和东北大鼓的故事》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飘逸的青布旗袍》在国家级文化核心期刊《文化月刊》上发表,《关东鼓曲艺术的源头:东北大鼓乡味浓》在南京大学非遗报上发表,一年撰写十几篇关于东北大鼓文章。